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学校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33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研究
【第2部分】义务教育学校成长分析引论
【第3部分】学校成长的内涵及特征
【第4部分】 学校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5部分】学校成长的条件剖析
【第6部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成长的愿景模型与路径剖析
【第7部分】中小学学校建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学校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

  在介绍自组织理论之前,有必要对"自组织"进行说明。自然界物种的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都让人们惊异地发现:单个生命有机体的老化和死亡是不可逆的,但是生物集群却能不断自我改变、自我进化,适应环境而持续有序的发展。基于对此过程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不同视角的不同学科对"自组织"的概念给予了解说。

  "自组织"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自组织的事物有这样的特征:"它的各部分既是由于其他部分的作用而存在,又是为了其他部分,为了整体而存在;各部分一起交互作用彼此产生,通过因果联结而产生整体。"只有在这种条件特征下的产物才是有组织的自组织事物。

  生物学的达尔文进化论排除了外因的主宰,提出"'自组织'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这是一种生物集群内部自主进行变化的过程。

  从社会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作用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向杂、从粗向细,自动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结构,就是自组织。

  纵观各学科对"自组织"的解说,都强调了自组织实质就是不在外在作用情况下,自我内部的完善与成长过程。笔者认为,自组织就是一种内部自发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逐渐走向有序的发展过程。无处不在的自组织现象,伴随着新功能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强则强,弱则弱。

  2.自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耗散结构论。1967年比利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一个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极不平衡的,差距大的通过与外界能量、物质和信息不断地交换,如果外界条件的改变达到一个阈值,就会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的状态。这个理论下的系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特征:一是开放性系统;二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三是一种非线性的作用。

  (2)协同论。1969年哈肯(Haken)首次提出"协同说".哈肯对不同领域的有序结构研究之后得出:"构成复杂系统的若干子系统之间通过协同动力作用,推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于基本动力。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3)突变论。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Rene Thom )在其《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1972年)一书中论述的他的突变论思想。它以稳定性理论的基础,认为如果在质变过程中经历的中间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渐变过程,相反就是突变过程。[3]

  它是经历稳定态、不稳定态、新的稳定态三个环节。自组织理论是一个理论集群,以上三种在自组织理论中发挥着奠基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分型理论等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生命周期理论

  生物学家发现自然界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要经历出生到死亡,呈现独特的周期性--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指"一个生物从这一代受精卵到下一代受精卵,或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期。"[4]生命周期理论源于生物学对人的研究--人的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是根据一定的特征有若干周期组成,而每个周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命周期理论真正的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关注过程中的动态性,根据个人心理上自我意识的变化以及各人目标的转移,提出人成长发展的生命周期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大约到 40 岁,人的个性开始向客观外界妥协,自我意识已形成;第二个阶段是致力于精神发展及个性发展的过程。人们往往在这个时期的目标是要充分发挥个人性格,但是却很难实现。

  丹尼尔·莱文森试图从心理特征的变化和人的经历发展或社会行为及角色的变化两个方面探讨生命周期理论,设想人的生命周期由 5 个分别为 20 年左右的主要时期组成:成人前期(20 岁之前)、成人早期(20-40)、成人中期(40-60)、成人后期(60-80)和成人晚期(80 以上)。每个时期过程并不一定成阶梯层次排列,但是生命周期的循环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的理论家强调生命周期按照一个次序排列,但是并没有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年龄。生命周期的心理并不是单靠生理特征而定,还会有其他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生命周期呈现什么情况:或是跌宕起伏,或是一帆风顺,"质"因素似乎总会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发生着一定的作用。人的一生是个不停成长的过程,每一个时期都很重要,因为那是生命周期中一个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

  生命周期逐渐被经济学家和管理学界引入到其研究领域,扩展到企业和产业。马森·海尔瑞是最早将生命周期引入到企业,比较系统的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的是美国戈登尼尔(W. Gardner)在《如何防止组织衰败》(1965)中系统的对生命周期和社会组织生命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将组织和生物体进行类比区分,界定组织的生命周期不仅是无法预期的,而且还是持续不断自我更新、成长。1983 年邱吉尔与刘易斯从企业规模和管理隐私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提出成长模型和判断的具体标准。一般企业都要经历生存、发展与起飞,并在这个过程之间发生战略性转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暂时或者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型转变"以及"出售或者破产歇业"四个典型特征。

  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Ichak Asizes)的着作《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cycle: How an why Corporate Grow and What to do aboutit)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奠基之作。爱迪斯发现企业和生物一样有其成长的阶段,通过与生物生命周期类比,总结出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分为三阶段和十个时期。三阶段是生长、再生和成熟、衰老。生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分为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衰老阶段包括贵族气、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期。这种三阶段十时期的划分体现了一种企业动态成长与管理,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来体现。企业追步走向老化甚至破产、死亡主要是因为缺乏灵活性和自我控制力。所以企业想要可持续成长下去,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克服这样的问题。爱迪斯的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理论是学者们普遍较为认同一种理论。

  二、理论基础在学校成长研究中的适切性

  (一)学校是一种组织实体的存在

  组织本身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对组织来说都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从 1913 年《壬子癸丑学制》始统一改称学校,一个正式法定模式的学校体系诞生(图 1)。纵向由三阶段(小、初、高三阶段),横向除了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大系统共同组成学校整个组织系统。横纵双向各自发挥自己特有作用,同时共同教育大方向的育人功能。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从正式法定模式建立起,到今天"共同体"构想的存在形式,都是以一种组织系统的实体存在。

  (二)学校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

  每个学校内部都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组织,目前我国中小学内部的行政管理仍是一种科层管理结构(图 2)。即使现在不少小学已经开始集团化发展,但是其管理结构仍就是一种层级样态。校长负责,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从整个学校系统看,学校呈现多层多类的复杂结构。而且学校也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从学校的体系亦或生存形式来看,其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站在复杂性的科学视角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种理论基础,学校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组织系统,因此符合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要求。

  (三)生命周期的相似

  在地球生物系统下,学校是其中一个生物体,逃脱不了生命周期性发展的宿命,学校组织的成长同样经历与生物成长相似的生命周期。从学校发展史出发,学校同其他组织一样都要经历孕育、产生、成长、发展与成熟、衰亡这几个阶段。鉴于此,我们努力追寻一种可以延续学校生命的"养生之道".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以自组织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为学校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原因有三:其一,学校是一种组织实体的存在;其二,学校整体是一个复杂行的组织系统;其三,学校成长过程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具有周期性的生命成长特征。学校系统的复杂基础和周期性的生命成长特征,都符合两种理论的基本要求。所以,本文从借鉴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两种组织成长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展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的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