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相关教育机制,大力扶持教师教育专业
(一)完善教育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教育监督检查机制对保障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积极借鉴国外在教师教育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高师院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对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相关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个人基本素质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出勤情况以及课外作业的考核力度,使师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地位和角色,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师范生对教育的重视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为教师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二)改善教师任职长效机制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师院校教师选拔任职标准,一方面,能够保证高师院校吸纳优秀的教师并促进教师长期留任不再更换学校;另一方面,对长期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补贴,切实帮助从事教师教育行业的教师能够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之忧,确保教师能够踏实工作,尽力发挥自身潜力,能够为我国培育出更优秀的未来人民教师。
(三)改进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既能对教师的发展指引明确的方向,又能提高高师院校对教师管理的效率。首先,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与其职称晋升相挂钩。其次,教师一般互相沟通较少,不像中小学那样互相评课以达到互相提升,所以促进教师之间互评,并将工作落到实处对教师的自我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最后,重视学生的评教成果,并积极引导教师重视自身不足,及时调整不适行为,争取在以后有很大的突破。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院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评价会对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能为高师院校提供一套明确的评价标准,进而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
二、明确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定位,秉持师范性固有特色
(一)创新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1].对教师教育专业而言,课程是形成一所学校特色最关键之处,也是学生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教育部 2010 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意见,专门提到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
因此,重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对教师教育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主要作用,科学建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地将教师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起来。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出发:第一,以终身学习为教师的立足点,分析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现状,整合已有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心理学理论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育技术课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些课程与教育学基础课程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套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二,对新入职教师以及职后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应为其留有一席之地,不断推进职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整合教师教育专业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积极指导新入职教师以及职后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所接受到的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研究,提升教师教育品质
强化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具体条件,也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目前我国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研究虽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应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积极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科内部之间的研究,对学科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深入分析,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门学科专业的建设,那么才能永远都不会被淘汰。第二,积极鼓励教师教育专业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这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例如美国在教师教育上非常重视普通文理教育、自然科目领域以及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并拓展了很多相关课程,其中梅耶提出了“综合核心课程”观念并将课程领域划分为 7 个方面[1];德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比美国多了一个教育实践课,同时在教育学科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并通过紧密联系教育学研究出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2];日本则非常注重工学、媒介论、视听等技术与教育类相关学科的结合研究,并研究出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技术科目理论。因此,我国要通过学习西方在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上的成果并积极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方案,从而使得我国的师范教育品质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秉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观念
师范性重视教育科学知识、技能以及教学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主张加强教育学科知识设置;学术性重视专业学术功底以及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专业课程。关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我国经历了清末、民国初期、民国末期、建国初期、文革期间以及改革开放这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一次关于这对关系的争论,在课程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与体现。因此,在我国未来教师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高师院校应继续秉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地位与特性,通过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实教学实践的内容,通过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的方法与策略。
1.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
为了确保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高师院校应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将文、理、史、学、哲等专业纳入综合性课程之中,鼓励学生能够充分获取各学科门类的知识,并在思维、能力和技能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此外,还应该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专业扩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使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人文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2.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由于基础学校的知识大纲和体系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却是一个变量,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重视培养内容的师范性,重视教师教育的基础知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特别是学生在教学实习环节更应重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此外,根据国家提倡的“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教师教育改革宗旨,高师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低年龄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在高年级阶段则重点实施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从而提升教师的总体实践能力,强化教师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技能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推动教师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能力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