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多元化课程
随着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教师也呈现出高学历化、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课程选择与设置上进行整合。我们结合本研究第二章中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路径,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通识课程进行整合,创设多元化课程,以期发展职前教师教学与自身发展双维度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关注个体体验,在实践性课程中发展教学能力
传统教师教育受课程本位和教师本位的影响,注重教师的传授与讲解,课程内容重专业知识,轻教学实践,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职前教师实践能力较差,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只能使职前教师获得条件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的习得,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主体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学习不是教师的机械传授和学生的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根据以往的认知结构主动并有选择地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重组和改造,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缺少反复的实践与在社会情境中的互动,职前教师终将成为被动的聆听者。在反思中我们注意到,缺乏实践课程,偏重理论课程是当前职前教师培养中的不足之处,教育实践机会少,甚至流于形式,大大限制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在组织能力、课程的开发、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教育课程就要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此来适应改革的需要。鉴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实践性课程,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课程融合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实践课程等多种形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育体验。在课程选择上多开展实践性课程,如微格教学、模拟情景教学、观摩课程等,以小组讨论、组织授课比赛等形式在课程中渗入实践因素,使职前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与教育对象中建构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另外,要加强实习环节,提高实习的质量与数量,将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每个学期段,改变以往累积到毕业年度进行集中实习的办法,同时,帮助职前教师掌握教师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教案的撰写、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程资源的开发、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评价等能力,使职前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实际体验与参与中形成并发挥。
(二)融合综合课程,拓宽职前教师通识知识的广度
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在职前学校教育中形成的,而学校教育中课程的开设又是培养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的基本职能通过课程设置、实施、评价等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身心的发展。然而,许多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联系度不高、注重教学课程轻实践课程,千篇一律地开设“老三门”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纵向深入,忽视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尽管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其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还体现在教师的广博知识上,只有将学科知识和一般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展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
通过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将教育专业课程与综合课程进行整合,旨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加强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职前教师获得关于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知识,培养职前教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传统文化、历史学、科学、音体美等学科教学,注重人文、科学、自然等通识教育,在必修课中精简公共课的数量,重视人文社会等学科的知识,在选修课中,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教师教育课程呈现综合化发展。此外,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在课程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有所区分,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培养,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与自主能力,重视行动研究与专题研究,培养研究型、高素质的教师。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一)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支撑
对于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建设,需要国家、地方以及高校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制定具有引领性的法律条文,以法律的形式对职前教师培养做出规划,在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上做新的要求,师范院校不能满足于学生完成了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了相应的学历就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认定程序上还要对学生的教学基本素养、实践能力及普通话水平进行考察。其次,地方层面,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及制度设计,搭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为职前教师提供顶岗实习、国培等实践活动,保障经费的投入,为培养职前教师提供物质、财力的支持与精神的激励。最后,作为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层面应建立健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比如开展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评选等,以竞赛的形式促进职前教师的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定期邀请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来高校进行经验交流,并对职前教师的教学技巧与困惑做亲自指导,组织各种讲座方便职前教师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职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其科研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只有学校教育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调动职前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建立跟踪档案,更新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仅通过指导教师的简单评语或几次说课的考核判断职前教师能力的发展,大大削减了职前教师教学的热情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动力。如在第二章所探讨的,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在听课、观课、教学中逐步获得、迁移最后走向成熟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个体出发,对每位职前教师的能力进行跟踪档案,记录职前教师参与能力培养的过程,帮助职前教师建立成长轨迹。通过对能力档案的梳理,分析每一阶段的不足与进步,督促其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发掘自身进步的空间。同时,应根据职前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等维度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等多种变量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定精细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有助于职前教师比照标准发现自身的不足,也使评价更客观、具体。尽管对能力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原则,科学评价的背后也是带有主观性,但我们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考核判定,而是通过观察记录职前教师参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反思,也便于学校主管部门掌握职前教师培养的实施情况,让跟踪档案成为职前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