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科学合理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影响教师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是培养成功教师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化的保障。美国教师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自1823年霍尔在佛罗蒙特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师资培训班开始,美国的教师教育历经了师范学校时期、师范学院时期、大学教育院系时期和教师教育多元化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都各有特色,深入、系统地分析近两个世纪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掌握国际教师教育课程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着成效,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对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和所面临问题及其改革策略的研究对于有效推进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研究目的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从19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诞生之初至今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专着、法案、报告、演说及论文,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形成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观点;梳理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发展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及存在的传承关系,为现状研究做了铺垫;在对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中,首先根据研究对象选取美国现行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教育模式,即四年制本科项目、“4+X”模式和“选择性教师教育”进行背景介绍,在培养层次上,将“4+X”模式和“选择性教师教育”划分为学士后的教师培养,进而从理论层面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通过现状分析并结合美国教师教育评价机构(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发布的评估报告,归纳出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目标与劳动力市场脱节、教师教育课程缺乏一致性、教师候选人知识储备不足三个关键问题,而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质量改革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等时代背景都在呼唤着教师教育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论文联系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其教师教育课程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论文最后在总结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得出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强化实践类课程、深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缘起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美国学者对本土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 2
1.2.2 我国对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3
1.3 核心概念界定…… 5
1.3.1 课程 …… 5
1.3.2 教师教育 …… 5
1.3.3 教师教育课程 …… 6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6
1.4.1 研究思路 …… 6
1.4.2 研究方法 …… 7
第 2 章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 9
2.1 师范学校时期(1823-1880)的教师教育课程 …… 9
2.2 师范学院时期(19 世纪末-二战)的教师教育课程…… 10
2.3 大学教育院系时期(二战后-20 世纪 80 年代)的教师教育课程 …… 11
2.4 教师教育多元化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教师教育课程…… 12
第 3 章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 …… 13
3.1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概况 …… 13
3.1.1 四年制本科项目…… 14
3.1.2“4+X”模式 …… 15
3.1.3 选择性教师教育…… 16
3.2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分析 …… 17
3.2.1 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17
3.2.2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 18
3.2.3 教师教育课程的管理…… 22
3.2.4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估…… 23
第 4 章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 27
4.1 现存问题…… 27
4.1.1 课程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28
4.1.2 教师教育课程缺乏一致性…… 29
4.1.3 教师候选人知识储备不足…… 31
4.2 针对现存问题的改革举措和改革的趋势 …… 33
4.2.1 针对现存问题的改革举措…… 33
4.2.2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34
第 5 章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特色与启示 …… 35
5.1 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特色 …… 35
5.1.1 理论课程日趋融合…… 35
5.1.2 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36
5.1.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不断深化…… 37
5.1.4 课程评价机制多元…… 37
5.2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 38
5.2.1 整合理论课程内容…… 38
5.2.2 强化实践类课程…… 38
5.2.3 深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39
5.2.4 完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 40
参考文献…… 41
致谢……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