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蔡元培美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106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
【第2部分】蔡元培美育理论探讨绪论
【第3部分】 蔡元培美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4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5部分】蔡元培美育的特点
【第6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的意义
【第7部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蔡元培美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一生都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他是一位富有理想和勇气的教育家,他曾提出了多项著名的教育主张,为中国近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家,他指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⑤。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他的五育并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想深入研究一个人、一种思想抑或一种学说,离开那一时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会是空谈,无法确切地知人论事。要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首先要审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样才能深入蔡元培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所提倡的美育思想的真正内涵。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为十九世纪后半叶,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天朝大国的美梦彻底粉碎,充分的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中国再也不能停步于固步自封的状态。面对国土遭受践踏、国人饱受欺辱的现状,涌现出一批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救国的尝试。此时西方的文化思想也纷纷涌入中国,这就使当时的救国思想多呈现出一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状态,但大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均未能获得成功。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以救国强民为主要目的,为寻求更有效的救国方法,蔡元培多次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但他的教育思想并未全盘照搬西方的思想,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所以他提出的美育思想处处闪耀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

  一、“清朝天国梦破灭”--中国的内部环境

  (一)国家存亡之际,救国运动的涌现

  从大的方面来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救国运动。

  1.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救国

  在当时严峻的历史条件下,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进行了一场以西方政治学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政治变革,并首次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制度,希望向外引进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力图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运动很快失败了。

  2.农民阶级-扶清救国

  面对中国即将被帝国主义瓜分的情况,农民阶级也发起了相应的救国运动,即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他们希望用“扶清”的方式达到“灭洋”的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但由于处于自发状态,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又有笼统排外的性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3.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救国

  随着资本主义和农民阶级两次变革的失败,革命派总结出了经验,即政府本身就是腐败的、封建的,要想救国,就要彻底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他们宣扬资本主义的革命思想,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思路。由于形势的发展,革命派经过一系列准备,最终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坚强的领导组织,也没有建立革命的武装,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攻下,最后将革命的果实让给了袁世凯,救国愿望没有实现。

  4.资产阶级实业派-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既是一场胜利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它的胜利之处在于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帝制,失败之处在于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在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条文,这些相关条纹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力图通过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强大。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下坡路,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5.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思想救国

  西方的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传播,中国的资本主义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但由于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真正实现救国的目的。

  (二)救国梦破碎, “教育救国”之路应运而生

  中国的爱国志士,在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上学习失败后,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文化层次。认为培育出新时代的人才来拯救国家,这才是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本方法所在。著名思想家严复曾经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国民思想已经愚钝,道德观念已经极为淡薄,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扬民风,开发国民的智慧。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总结出要想有一个全新的国家,首先必须要有全新的人才。他认为,只是从表面上学习其他西方国家的做法,这是远远不够的,就算有效果往往也是短暂而不实际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民上的思想问题,才能够由内而外的解决问题,不然只能在革命上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同时,蔡元培在讨论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的失败时,也有着同样的观念,他认为“康党”所以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对于人才的培育不够重视,二是忽略了守旧派顽固分子对于行动的实施和干扰。蔡元培从戊戌变法中看到了本质性的问题,他认识到依赖清政府的改良是不可能的,必须走自己的路。这就是:通过改革教育,培养革新人才,从而实现改良政治和改造社会的目的。人才济济,百业俱兴,实力雄厚,军队强大,列强才不敢犯我国土分毫。他认为一个社会想要繁荣起来,就必须要有先进的人才作为基础和铺垫。他在回顾我国近代的变法历史时指出,我国近代虽然不停的引进外国的各种思想,但是真正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方式并非如此,而是要对人们进行新式的教育。这个认识明确之后,他便立即投身于教育实践,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经验,并着手进行教育改革的种种尝试。所以,他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探索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他的“教育救国论”,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随后他一方面从教育入手,回乡积极办学;另一方面以教育为阵地,倡言美育,逐渐走上民主革命之路,积极寻求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三)蔡元培倡导美育救国

  蔡元培是近代史上极为著名的教育家,他是美育的开山鼻祖。他不仅仅从理论上对美育进行相关的阐述,让人们明确对于美育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也是美育实践中的一位佼佼者,他进行了大量的演说、授课等,来阐明美育的观念和想法,同时他还积极支持美育在学校中的发展,力求美育对学校人才的培育产生有效而明显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对于美育的提倡往往是从自身做起的。1912 年,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上任后他积极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西方教育文化中的优势,按照西方的教育文化制度对我国教育制度进行改良。在此期间,蔡元培提出了“美育救国”的主张。

  蔡元培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开创了美育这一项独特而具有极高的教育文化意义的教育方针,同时还在于他热衷于把中国的革命救国与美学教育相联系起来,让美学教育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后来,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并未停下美育的宣传工作,而是更为广阔的散播美育的好处,并将美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改革模式进行倡导,他总结过去在美育宣传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四育”的观念,即所谓健全的人才教育应该分为四类,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四个项目,这四个项目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是完全等同的。同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组织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并附设“画法研究所”,此后“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等相继成立。

  还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聘请了许多著名导师,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于 1922 年成立,被业界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当年,蔡元培在北大所建立的各种音乐、美术等教学组织,虽然只是试验性的,但是收效极为不错,并且对日后美育组织的创立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蔡元培在北大担任校长时创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全日制的音乐机构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蔡元培除了极力倡导美育在学校中的运用以外,还致力于在社会上对于美育的宣传,即采用公开演出、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介对美育思想进行宣传,并且发表了许多有关美学的文章,如《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美学的研究法》、《美学讲稿》、《美学的趋向》、《美学的对象》等等,从而达到美育在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效果。每次蔡元培在出席各种演出、展览等大型集会时,他都会发表或长或短的演说,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以达到传播其美育思想的目的。相形之下,他探讨美术起源的学术文章,在湖南教育界所连续进行的关于美学的演说,以及以校长身份在北大等校教授《美学》课程,似乎都是在为使国人认同和接受美育所做的一种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另外他所参与创办的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类学校如今已经是闻名中外的艺术殿堂。曾经受到过蔡元培先生支持的著名艺术家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刘开渠、陶冷月、黎锦晖等人,这些人为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如此评价蔡元培,他认为虽然现代闻名全球的高校如剑桥、牛津、哈佛、哥伦比亚等,其校长在学术上有卓越贡献的往往不计其数,但是单单以一个校长的身份,就领导了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并起到转折作用的,仅蔡元培一人而已。

  二、西方美学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蒙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沦陷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铁蹄将中国的尊严踩在了脚下,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这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有识之士,他们意识到了救国的重要性,奋勇现身到革命救国的第一线,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在甲午战争之后,深受刺激的蔡元培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可怕之处,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引进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字,他在 1898 年开始学习日文,进而开始学习欧洲的多种语言文化。他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进步的,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进步程度也不一而同,只有及时把控住现代世界上的第一流先进文化,才能够让自己的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种想法加深了他出国游学的意愿。早些年间他东渡日本留学,而现在他已经志不在此,更多的是希望能到德意志等欧洲国家留学。而最终,他选择留学的国家是德国。他选择德国很简单,因为蔡元培一直极为欣赏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他认为想要解救中国就必须用学术的方法,而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德国的学术最受到世人的尊崇。后来,蔡元培在《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中清楚的表达了他想要去德国留学的愿望:“窃职素有志教育之学,以我国现行教育之制,多仿日本。而日本教育界盛行者,为德国海尔伯脱(今译赫尔巴特)派。且幼稚园创于德人弗罗比尔(今译福禄贝尔)。而强迫教育之制,亦以德国行之最。观今德国就学儿童之教,每人口千人中,占百六十一人。欧、美各国,无能媲美。爰有游学德国之志,曾在胶州、上海等处,预习德语……职现拟自措资费,前往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力之助于教育界”.后来,在蔡元培的出国游学经历上,曾经有三次去德国留学的经历,前后加起来约有五年多的时间,并且当时的他已经是 40到 60 岁的“高龄”,教育救国的坚定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迫使蔡元培走出了国门,借西方之学来解决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最终他找到了美学这一启蒙工具,引导他叩开美育之门的是德国美育史上两位重量级人物:康德和席勒。

  (一)康德美学观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迪

  蔡元培认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上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他根据西方文化中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和探讨了艺术与审美之间的相关问题,发挥美学判断之关系者始于近代哲学家,而尤以康德最著。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处于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时期。这个时期被恩格斯称为是一个革命,一个体系的完成:德国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发生了哲学革命。康德则作为这个哲学革命开启的先驱,推翻了前世纪末在欧洲各大学所一贯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美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在欧洲思想界的发展中处于领导地位。但康德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到达每个领域,它主要是集中在大学里。到十九世纪近末尾为止,在英国一直盛行着经验主义哲学;在法国,它也占优势;然后,法国和英国的大学由康德和黑格尔逐渐征服了,当时各大学都主要讲授康德的哲学思想,蔡元培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自然受到康德的影响。他曾经说过,我在课堂上并不是只听单独一门的讲,更多的是在环境上也承受美术和音乐的熏陶,从而不知不觉的将重心集中在美学上。并且极为看中美学和其他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上哲学课时,他往往并不是只是局限于哲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更多的是注重于美的普遍性,往往见益于美学关系的重要作用。蔡元培曾经说过,他对于美的思想曾经受过康德的重要影响,康德把审美理论和实践相区分开来,和过去认知的不同点在于,审美理论虽然较为丰富,但是实践起来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需要进行解决的,而康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极大的进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上明确指出,审美是借助于没有直接相关的利害观念的意义上,对于美的一种评判和断定,他给予人的并不是一种外在压力式的正确与否,更多的,应该是较为轻松的,随意的规划方式。康德希望通过主观和客观上面所形成的联系,对于审美进行心理和心态上的断定。康德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审美无利害的这种模式的阐述,从而让人们加深对于审美的理解,取消人们对于审美的生理或者心理欲望,乃至宗教需求等。除此之外,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调节性理论,沟通时往往可以显示出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和有效的评判价值,这在美学领域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蔡元培极为推崇康德的美学观念,他也认为审美在本质上是无利害性的,并强调了美学其本身是无目的性和散发性的,它本身是艺术的一种体现形式,只是在创造出来后由于认为的各种原因最后导致了美学带上了人们的欲望和价值观念等。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纯粹之美育”⑦。“纯粹之美育”的目的说起来很单纯,但是往往也是难以做到的。

  蔡元培说过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感。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对人的精神层次一定程度上的上升,让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美好习惯,而对于哪些损人利己的不好的习惯,则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掉。将美学的价值观念普遍化和大众化,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到美育的魅力之处。这种目标虽然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实现起来其实有着较大的困难。通过分析蔡元培的哲学观念,我们不难发现,他认为审美是能够让人超脱出俗世社会,并且让人进入永恒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听起来似乎虚无缥缈,但是实际上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可行性价值。他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构建出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且这种道德价值观念不应该是在任何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发生的,而是自身情感的一种发动。在蔡元培所描述的世界中,所谓普遍性和超脱性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取向,而是被阐述为社会中的两种道德观念机制进行分析和作用,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作用于人,而产生出新的人格。

  这和康德的哲学观念隐隐有着相重合的地方,蔡元培将其“嫁接”到了美育之中,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牢固的美学体系。除此之外,蔡元培还将美育中的道德人格进行了实际化和理想化,他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普遍性的作用加强美育的作用和效果,同时美育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方针对于人才的作用,继而提高人才的自身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体系的建立,最终引起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变。他所建设起的价值体系中,对于利害的观念往往并不是十分的重视,而着重培养起人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意义的,中国的存亡取决于中国人的爱国精神,美育正是作用到了这一点,通过革除营私的方法塑造其健全的国民人格,这是近代中国美育的精髓所在。

  (二)席勒美育理论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迪

  德国美学家席勒对于美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也极为推崇康德的哲学思想,并且继承了以康德哲学为主的理论框架,但是席勒对于康德的哲学体系的继承并不是单纯的全盘接受抑或者机械性的照抄,他对于康德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对于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并且完善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

  席勒的贡献远非如此,他完成了美育史上的一部重要代表作-《美育书简》,在这本书中,席勒抛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人类社会中,艺术的根本作用或者目的是什么?

  席勒在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即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冲动而出现的。要想恢复人性的统一性就需要审美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审美教育。

  在整个文化史上,他首次使用了“美育”概念,指出美育是实现人真正自由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对审美教育理论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论述,树立了西方美育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被尊称为“美育之父”⑧。

  席勒作为美育大师,对于美学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席勒提出了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强迫,人的感性难以得到释放和发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席勒在西方文化启蒙运动中掀起了以“感性启蒙”为引导的启蒙文化运动。运动的目的就是为在文化领域中沦为二次公民的人博得精神领域方面的权利。同时,席勒还认为,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理性的存在往往是限制作用大于启蒙作用的。只有感性的法则,才能够在人格的完善化上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和康德以及整个德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一样,席勒对于美育的思想有着一股强烈的道德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理论体系的许多层面上,例如美育的基本作用是改变人的精神文化层面,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主义风范。这种道德主义的思想暗藏了席勒对于美学体系的“伦理维系”.也正是这种维系的存在,使得美育在席勒的观念作用下有着强烈的道德主义理想的氛围,强调了道德理想对其建设的作用。

  作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蔡元培的美学思想包罗万象,席勒的美育思想也被纳入其列。他所著的《美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对于美育作用的认知和肯定。他认为通过席勒对于美育的详细论述,美育的标志也就比较明显了,从席勒的完整的美育体系提出后,美育有意识的发展才正式开始,我们可以从其身上借鉴到很多美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席勒通过对于美育的观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了美育的作用,美育的真正作用体现在对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影响的方面。席勒想要通过美育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片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席勒当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席勒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较为片面。他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种种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才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最大问题,而是认为资本主义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两种人格的分裂以及精神层面的沦丧,并且席勒力图通过美育发展起完整的人格,以弥补资本主义的缺陷。

  如席勒指出感性的人通过美被引向形式与思维;精神的人通过美被带回物质,又被交给感性世界。蔡元培也曾经说过,腐朽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是腐朽的社会,要想改变逐渐腐朽并且走向灭亡的社会,其根本途径就是使用美育。美育就成了他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和救世的灵丹妙药,理论依据则来自席勒的思想: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此外,席勒的美育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也是教育家蔡元培深深认同的。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大部分理论框架主要来自于康德与席勒。但是外来的思想,只有符合现实的需要并与历史传统结合(互释、比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才有生命力。

  即使把外国的先进思想原封不动地搬进来,而没这种“结合”,那仍然是外国的东西,就会站不稳脚跟,也会被人遗忘。虽然较系统的美学理论诞生于德国,但美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自东周时期就出现了美育因素,传统美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蔡元培在有意识地对传统美育思想加以阐扬,并在现代知识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三、传统文化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深远影响

  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当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之时,他未曾逃避,未曾动摇,未曾退缩,而是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研究出两种文化形式的共同点。身为一名传统知识分子,蔡元培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与腐朽,又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他内在的精神气质承续着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给了他许多阐释与发挥的空间,他要在传统中发掘一切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东西回馈给社会。

  就中国传统教育来说,往往较为重视“乐教”的手段,往往强调利用乐教等手段对道德伦理进行强化。蔡元培对这种道德文化的形式极为看重,他认为现代教育中,传统教育的模式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蔡元培所理解的“礼”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对于过去老套的封建主义社会下教育模式的简简单单的模仿,更多体现的是资产阶级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蔡元培保持着这种理念,在相关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对于美育的理解和容纳。中国的美育开始的阶段,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期,虽然在当时并没有严格提出美育的概念,但是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面已经深刻的体现了美育的观念,例如孔子所说的“仁”和“礼”,“仁”是表现“礼”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也是孔子教学中的道德思想核心。虽然他是一种类似于天赋的存在,但是,实际上他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培养的,这种所谓的培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美育。美育往往在道德和艺术修养的培育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孔子也在教育观念上提出了“乐教”,乐教作为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了儒家的思想。此后,在儒家的发展过程中,乐教仍然作为培养学生需要重点进行的步骤。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我们所说的传统 “乐教”的核心内容,并不是说个体层面上的美,事实上,孔子所要解决的也并非单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道德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而“乐教”的核心,其实是希望通过儒家教育的模式,培养起一种严格遵守社会制度的自觉性和自约性,换言之,也就是说“乐教”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个时代社会需求对于社会诉求的正式反应,而在传统教育中,社会性的内容往往是教育的重点,甚至可以说,美育就是为了社会发展而展现出的内容,体现出了儒家教育的道德伦理,是美育的重点关注内容和对象。

  蔡元培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他少年时代就通读古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在他后来的求学生涯中,更是对其他各方面各类别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理解,这就为他日后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距以及相互包容“点”做出极大的铺垫。

  在他后来接触新学之前,他所接触的知识面极为广泛,这也就为他提出美育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蔡培元一直坚信着一个观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他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古书,但是对于古书中许多东西都是把持着中立的观点。相比一些死板的内容,他更喜欢探究人生哲理的古书,他在青年时期也曾经学习过八股文,但是对于八股文这种僵硬的问题是有着抵触的态度的,他不喜欢那种装腔作势的、故作玄虚的文章,更多的,是喜欢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这类言论,他认为这其实反应的就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接触和融合。

  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曾经面临过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即如何用正确的姿态对待“古今中外”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国外的文化都是精华,我们应该全盘接受;另一种则认为国外的文化都是糟粕,我们应该全盘抵触。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往往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观点,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往往完全不同。蔡元培先生对于这两种观点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他认为这两种观念虽然都各自有理,但是各有弊端,往往都太过于极端。他否定那些希望中国全盘西化,大量输入外国文化完成中国的欧化,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观点,他同时也否定了那些对于外来文化极端抵触,认为中国文化自给自足已经足够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外来文化,应该中西兼容,即对于西方的文化不应该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抵触,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融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更为旺盛,奠定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在蔡元培看来,中国文化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带有中国最为独特的特色,绝不可能仅仅因为外来文化的干扰使其丧失存在的价值,所以那些认为中国文化会在西方文化的侵略下最终走向灭亡的,往往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蔡元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极为重视的态度,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也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认识。1925 年,世界教育联合会在英国的爱丁堡举行,蔡元培作为中国代表将在会议上进行单独发言(由于个人原因他未能够出席,他的稿件由人代读),他在这次发言中向人们介绍了我国长久以来的教育发展史,简要的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向世人介绍了我国从“太学”到“国子监”的教育体制。这些教育体制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多都是班级由老师管理,而学生们则单独进行授课。

  这也是孔子、墨子时代私人讲学的重要模式。在蔡元培看来,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和古希腊学园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方式。即使在长久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上,这种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依然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存在。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优点,蔡元培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点:1.中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于伦理道德的培养,认为个人修养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个人素质的培养都是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2.无论是怎么样的环境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对自己心中的疑惑进行相关的提问和钻研,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困惑,让学生在最大效率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学会更多知识;3.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往往有利于那些自身水平不高,或者是难以和班级上正常水平保持在一定程度的学生,不会因为整体教学而造成影响。

  蔡元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大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身上反映出了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变通精神,并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这也就让他能够更为方便的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