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社团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2.1 学生社团的类型
2.1.1 理论学习型社团
这类社团成员以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为宗旨,以学习和研究政治理论、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学习社、党章学习小组等,这类社团数量不多,参与人数有限,但大多都是思想端正,学习优异的学生,通过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团活动,把国情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和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罗妍妍(2010)
2.1.2 学术科技型社团
如电器维修协会、数学建模协会、化学社等。这类社团主要依托专业学科背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有的还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挂钩,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协会开展的讲座、竞赛、研讨等活动形式,既能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学科理论,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因而参与人数较多,几乎每个专业都成立有相关社团。张国奎(2007)
2.1.3 公益志愿型社团
这类社团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帮助他人,锻炼自我为宗旨,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如红十字协会、环保协会、阳光家教、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 培养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好的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1.4 文化艺术型社团
这类社团可分为文学类、曲艺类、音乐舞蹈类、美术类和其他艺术门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组建,如大学生艺术团、话剧社、摄影协会、魔术协会、文学社等。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讲座、演出、比赛等,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提供了平台。
2.1.5 体育健身型社团
这类社团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加强人际交往的目的,具有参与人数多,活动丰富,活跃度高的特点。体育健身型社团可分为球类、武术类、 棋牌类和其他一些新兴项目,如篮球协会、武术协会、棋类协会、轮滑协会等,融娱乐性、竞技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是高职院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类型。
2.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2.2.1 社团突出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很多学术科技型社团都是立足专业学科,通过开展和专业结合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学校还鼓励专业性社团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并给与资金、技术和设备的大力支持。(郭建东 2008)
2.2.2 参与人数比例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学习主动性较差,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课余生活发挥特长,喜欢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对“第二课堂”有着更多的诉求,加入社团的意愿和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轻视枯燥的理论学习而喜欢实践操作,希望通过加入社团提高自己专业技能,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参与人数普遍较多,比例高达 60%左右,而本科院校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仅为30%~40%。
2.2.3 社团成员广泛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接收会员不受专业、学科、年级、性别、民族和人数的严格限制,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入会条件,因此很多社团人数众多,参与广泛。各个学科专业,各种文化背景,各类性格特征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加强了相互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内容贴近学生,时间灵活,自主性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出社团吸引学生,凝聚学生的强大功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李敏 2012)
2.2.4 社团成员流动快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为了体现突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特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
因此除去一学期的校外实习,学生在校时间不到两年半时间。再加上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校在大二刚一结束时就联系用人单位,让学生就业,很多学生不得不提前离开学校,这就导致社团干部的轮换比较频繁,会员的流失比较严重。还有一些社团发展不景气,活动较少或缺乏吸引力,致使很多会员退出社团,社团的稳定性较低。
2.2.5 社团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社团类型不均衡,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组建和参与理论学习和学术科技类社团不感兴趣,更愿意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达到发挥兴趣爱好和娱乐业余生活的目的,因此出现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类的社团数量比较多的不平衡现象;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不均衡,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薄弱,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而举办文体娱乐类的活动多,学术科技类活动比较少,很多活动层次较低,尤其是理论和学术类活动科技含量低,创新不够强,缺乏吸引力,高水平、有内涵、形成品牌的活动很少。
2.3 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2.3.1 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1.1 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弱,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但对参加社团活动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生利用教学课堂之外的时间,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寓学于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对不好理解的重难点通过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掌握,使没有理解的知识更好的吸收和消化,为学生提供了复习课堂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
2.3.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项社团活动的开展大都由学生根据爱好兴趣自己做主,社团负责人及其成员的才能和想像力、创新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社团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使得学生的独特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 培育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品格,有益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郑治国 2008)2.3.1.3 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加深课堂学习效果,促进专业课的融会贯通,拓宽知识面和视野。而且课堂理论知识与社团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社团组织和活动具有自主性的特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能够增强社团成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王刚狮 2008)
2.3.2 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
学生社团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立足专业培养目标,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的目的,起到了第一课堂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2.3.2.1 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特长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符合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团活动不受专业课堂、教材的限制,学生加入某一社团,目的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既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听讲座、参加校内外的培训班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结构,满足求知欲,提高文化与审美修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丰富知识面,深化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3.2.2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学生社团活动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需求出发,内容和形式都贴近学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社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利用重大节假日的契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郭丹 2009),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2.3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处于心理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对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往往不知所措,很不成熟。而学生社团的成立是建立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方便,容易排解心理压力和困惑(杨创 2011)。社团的群体相似性、互动激发性和易发挥性,会感染同化缺乏激情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和自卑情结,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建立。
2.3.2.4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氛围搭建了学生相互交往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能够认识自我,进一步构建自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郭文 2006)。通过策划、组织社团活动,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培养了情感基础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热情、开朗、大方、自信的性格,形成合作友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的完善,达到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
2.3.3 体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2.3.3.1 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增强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也给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尤其是学术科技型社团,立足学科专业,和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和企业文化结合,开展各种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活动,尤其是模拟职业环境和角色体验的实践活动,达到校企文化融合(赵誉钦 2010),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园文化。
2.3.3.2 促进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学生大多思想活跃,但不爱学习,从学校角度考虑,就要更加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不然很多学生过剩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带来安全稳定的隐患。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的学生社团,为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能够相互学习,拓宽知识面,搭建了桥梁,也为不同性格和不同环境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不爱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填补了他们的课余时间(皮莉 2011)。同时,指导教师通过指导社团活动,加强了和学生的交流,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一些公益性的社团活动,积极倡导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文明、科学环保的生活方式,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2.3.4 加快高职学生对职业角色的适应
2.3.4.1 促进对职业角色的认识学生社团立足学科专业,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和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联合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能力要求,比较直观的展示和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流程、岗位角色等,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加强了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认识。(郭建东 2008)
2.3.4.2 加强对职业角色的实践锻炼结合专业学科的社团活动,尤其是模拟职业环境和职业流程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对职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强化动手能力和实践演练,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既能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认知、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加强对职业能力和岗位知识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提前熟知职业角色,有助于学生缩短与社会和职业岗位、职业角色的距离。
2.3.4.3 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社团和社团活动架起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增加了社团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学生社团深入社会,通过志愿活动、“三下乡” 社会实践、“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及与校外单位联合举办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熟悉了社会环境,扩大了社会视野,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加快了社会化进程(黄强 2010)。同时,通过服务体现了自我价值,也向社会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