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5152字

  第二章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终身发展其能力的一门教育,它具有专业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显着特点。专业性、多样性和发展性还有社会需求的变化性是职业岗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教育界通常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界定为具有教师资格(职称)并且具有中级、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非教师系列)的教师,或者具有教师职称并且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两年以上拥有实践实操经验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就体现在“双师型”这三个字上,在我国近 20 年来,“双师型”都是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对“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两种理解: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专业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技术职称;二是“双素质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更要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也有学者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技术职务的人员在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专业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能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师,就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具有“双能力”。 然而,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化特点,既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理论的发展,同时又成为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培养的阻碍因素。因理论上的认识不统一,所以很难制定出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评聘制度等,直接导致在实践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满足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需求。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概念基本内涵的深入探讨、准确把握,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专业实践能力实际上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应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而在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在对职业院校里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在我国“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提出也正是基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在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大环境下,专业教师重基础知识轻技能培养,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上重理论水平轻实践技能,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背景。从研究成果这方面来看,虽然研究者对“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概念界定的看法与表述不一致,但实质是相当一致的。

  同理,“双师型”专业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要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并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准。“双师型”教师的内容、内涵就是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证书、职称只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一种形式或是外延。

  将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偏重于实习、实践性教学,职业学校的教师无论年龄层次如何,都应该具有“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类职称的教师(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 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

  “双师型”专业教师以教学为第一任务,首先必须具备作为一般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能力,并能掌握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要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具备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能力。

  2.1.2 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

  “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要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还要积极参到相关的专业理论研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带头人。

  2.1.3 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是:具备岗位群的相关技能,熟悉生产,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指导能力,能够全身心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进行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具有多种岗位资格证书,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实践的能力,并能够主动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近年来,人们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了探讨,产生了多种认识和理解。主要有:

  一是双职称型。 “双职称型”是指教师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其他系列职称。如“教师+职业资格”,或者“教师十技师”。二是双证型。“双证型”指教师有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又有技能等级证书、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因我国劳动就业准人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够健全、也不完善。一方面,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等值存在疑问;另一方面,当前的资格证书还未覆盖所有的职业。另外,这样会误导职业院校教师只为取得证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双来源型。 “双来源型”是指教师一方面来源于学校的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任教师,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四是教师职称+实践技能。主要强调教师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要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要有几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特点。以上几种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其共同内涵表现在: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两种素质,即教师素质、实践素质。“双师型”教师即可理解成“双素质”教师。因此,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有教师素质和行业素质,使教师素质、行业素质集于一身的专业课程教师,是以教师职称和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的教师。

  2.2 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素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双师型”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2.2.1 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包括“内容知识”和“默会知识”两个方面。内容知识以基础学科知识、教学实践法知识和课程知识为主;默会知识主要体现在实践实习方面。一个优秀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拥有的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个人性等特点,同时要具备可测量性与可评价性。

  2.2.2 方法能力

  师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2.3 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具备“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第二,作为行业人士,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熟悉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时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具备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做支撑,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21 世纪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系列相关支持性政策,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在后面的一个时期,将继续巩固扩大办学规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将是职业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实习教学能力是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达到“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实现职业教育科学稳步的发展,师资队伍的素质的提升是根本。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大幅度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将是适应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2.3 双师型教师形成的社会条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 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 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1 世纪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

  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依赖的是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不再是以往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的数量、规模。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强调的那样,技术集成创新是当今时代更需要的。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决于教育者。这就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需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如此,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俗话说:名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徒弟,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打造出一支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也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企业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2.3.2 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社会职业的种类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十一世纪,职业综合化发展是社会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岗位分工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某些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储备愈来愈难以区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就业做准备的,应当为快乐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使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得广泛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在选择职业时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专业领域转向另一个专业领域。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必需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例如:教授机械专业教师,除了传统机械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同时要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数控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2.3.3 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为此,职业学校就必需改变观念,深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2.3.4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部已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中职学校要根据专业需求,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等方面的课程进行改革,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应该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适当增加新工艺、新技术。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

  2.4 双师型教师的功能定位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2.4.1 有助于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

  “双师型”教师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与企业联系紧密,具有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情况十分了解,从而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使学校能够抢得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2.4.2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实现有机结合,是受课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双师型教师授课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材施教,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还能够向学生介绍企业的新工艺、新技能。更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授课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局面,减少学生负担,提高了学社个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4.3 有助于产学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

  “双师型”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并且参与企业产学研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实用性,其产品会更具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双师型教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才具有开拓性、创新性。

  2.4.4 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因其自身特征,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不断学习掌握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从而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必然会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学校其他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