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社会推动法律现代化的历程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31 共29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社会驱动下我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研究
【第2部分】社会推进型法律现代化的概念
【第3部分】市民社会与西欧的法律现代化
【第4部分】社会推进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第5部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第6部分】 社会推动法律现代化的历程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法律现代化的过程是动态的、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变历程,但是在这些不同的演变中,由于相互之间某些方面因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表现出了共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就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的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和社会推进型法律现代化模式。这两种模式是根据具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因素的发展演变而确立的,它们代表了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方向。社会演进型现代化作为西方国家法治现代化的主要推动模式,为世界的法治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模式所带来的先进法治思想观念也为后发型国家所釆纳。政府主导模式作为后发型国家中现代化典型模式,积极推进了后发型国家初期的法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现代化所要求的思想和理念逐步的转向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推动来实现,对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政府和社会共同作用推动法治现代化的更好前进,为社会法治目标的实现寻求最佳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蒋立山。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50-158.

  [2]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00.

  [3]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一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0-90.

  [4]公丕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45-50.

  [5]〔美)哈罗德V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一一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第一卷)[M].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85-287.

  [6]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W].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2-250.

  [7]吴新颖,龙献忠。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4(5):141-145.

  [8]蒋立山。政府主导型法制与社会演进型法制一一从中西方比较看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特征[J].法学杂志,1994.

  [9]刘旺洪.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J].法学家,2002:2.

  [10]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1]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0:5.

  [12]孙立平。后发外生现代化模式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3](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刘峰校。学林出版社,1996.

  [14]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J]?中国法学,2002(5):26-48.

  [15]曹全勇。国际化与本土化一一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夏锦文。论法制现代化的多样化模式[J].法学研宄,1997(6):60-69.

  [17]享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8]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9]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架构[J].法律科学,1998(4)。

  [20]杨丹。英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模式特征[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6:204-229.

  [21]唐军。英国现代化模式的文化动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22]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李曙光。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取向[J].法学,1994(4)。

  [24]高鸿钧。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J].中国法学,2011(1): 20-45.

  [2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一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德)金斯纳,(意)奈尔肯。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7]钱弘道。法治的困难[N].法制日报,2001-06-24.

  [28]王霄燕。英国法治现代化研究--以国会立法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56-75.

  [2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7.

  [30][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变革[M].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商务印书馆,2013:180-200.

  [31][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原理[M].王淑钧译。商务印书馆,2010:46-50.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4]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宄,2000(2) 6-10.

  [35]何中华。市民社会与人的自由[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4): 26-30.

  [36]武引娣。浅析中国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5): 118-119.

  [37]徐强。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J].南京社会科学,2008(2): 14-19.

  [38]陈义平。论古希腊的公民政治哲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 71-75.

  [39]白立强。批判与重构:现代性视域下对“市民社会”的再解读[J].理论研究,2007(1): 35-38.

  [40]韩升,谢丽威。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在传统伦理社会和现代市民社会之间[J].学术论坛,2006 (6): 21-23.

  [41]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1997(3): 19-25.

  [42]李松,何金泉。和谐社会: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市民社会[J].法制与社会,2008.152(1): 210-211.

  [43]刘明松。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宄,2009(2): 6-10.

  [44]马振超。西方政治文化的特征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4): 85-88.

  [45]樊红敏.论现代国家的理想型--以权力运作为视角[J]?东南学术,2006 (4) 37-43.

  [46]张一兵,周嘉昕。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J].南京大学学报,2009(2):5-14.

  [47]李海青。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及其中国语境[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62-66.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三年的研宄生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三年里我成熟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懂得了要多看书,学会了做事和做人的很多道理。尤其是最后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让我深刻理解了研宄生的内涵,理解了一个学生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一份持之以恒的态度,对待学业要负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夕海老师。三年来刘老师一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经常鼓励和支持我,告诉我要多看书。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刘老师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论文的开题到中期,刘老师就帮助我斟酌题目和论文框架结构,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后期的写作中,刘老师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修改论文,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向我推荐了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和相关资料,指导我把握住文章的主线和脉络。

  其次,我要感谢朱苏人老师,朱老师可以说是一位严父性的老师,他更多的时候是把我们看做孩子,教我们很多人生哲理,在研究生生活中时刻要求我们绷紧学习的弦。朱老师其实是爱每一个学生的,他的严厉是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社会和家人。还要感谢尹好鹏老师,通过参加尹老师的读书会,他向我们推荐了很多名家经典,从尹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具备的东西。他是真的爱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我没有达到尹老师的境界,但通过把尹老师当做榜样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多读书。还有刘泽军、王爱民和郭红老师,你们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步伐。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陪在我身边的舍友、同学,感谢法理研一一11这个温暖的小家庭,三年的同学情让我们相依相伴,互帮互助,懂得了包容和珍惜。三年有你们陪在左右,我很幸福,谢谢你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