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55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2部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绪论
【第3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述
【第4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
【第5部分】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第6部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第7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化解对策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引发人们注意。党中央在“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为了让更多的青年能够有获取知识的机会,为社会输入更多人才,我国从 1999 年开始扩增了全国高校招生数量,不只局限于选拔精英人才上大学,而是尽量令全国青年学生尽可能的都上大学,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然而随着这种政策的改变,大批量的优秀人才涌入社会也造成了人才供过于求,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国家统计局统计了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近年来人数:2008 年为 512 万人,2009 年为 610 万人,2010 年 630万人,2011 年 650 万人,2012 年 680 万人,2013 年 720 万人,而 2014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 760 万。如此之多又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岗位,使我国近些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现在的竞争横向是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纵向也少不了学历水平、专业层次、岗位差别等影响竞争的因素,而这些带来的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巨大压力。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定的变革。改革之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配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而现如今,我国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实现了双向选择,不仅企业招聘学生,学生也可以自主的选择企业,这样的择业就业方式更尊重学生,方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心仪的工作,进而也使企业能够接受更多的热爱这份工作的学生,为彼此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这样也会使大学生就业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面对择业时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涉世尚浅的一些学生很容易受此压力影响,进而产生焦虑、不安、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就业观,做好心理准备,正面迎接各种就业压力。

  1.1.2 研究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如今已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或是一个个小家庭的事了,而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毕业迈入社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此要判断是否作出合理的选择需要用一生去检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向来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希望,只有怀揣着良好的就业心理顺利就业的大学生才能在当代这个紧张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上谋取席位,以便日后发展进步,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来自自己、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压力也在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刻不容缓。

  现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还没学会完全以成熟的姿态站立就要准备迈入社会了,而在进入社会之后曾经被捧在手心里还怕化的独特地位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要学会依靠自己去战胜着巨大的心理反差,要勇敢地克服从象牙塔向社会转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避免消极心态的产生,因此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应运而生,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清楚认识社会就业现状、正确面对就业压力、调整就业心态,如此有利于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向把握,以高效率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的方法,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以良好的就业心态顺利就业,在社会的历练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心理问题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三个阶段展开,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出问题方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心理学家 Ma Jahoda与其丈夫 Paul Lazarsfeld 通过对长期失业纺织工人的研究中试图找到失业对个人、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影响,结果表明,失业会为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1](P59)首先,失业就意味着丧失经济来源,在愁苦的同时还要面对经济问题这样的压力难以缓解,其次,失业降临在一个人头上时,而其他人却仍然守卫着自己的岗位,难免产生尴尬自卑的心理,更为生活蒙上一层霜。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一直在危害着人类的心理健康。继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 Sobral D.T.第一次在 1988 年提出了“就业心理”这一概念后,心理学家开始对其展开研究,世界各个国家高校也开始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带领下在大学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旨在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尽早使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够有正确的心理去面对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P11)

  第二,针对心理问题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根据各自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组织”与“个体”共同搭建的干预理论模型又或是主动求职对求职者自尊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观点,但归根结底也都是指向就业压力与心理问题之间。对此美国密歇根大学防预研究中心提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形势压力、失业挫折以及经济压力,大学生应该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确立正确的心态,锻炼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起来会轻松一些。因此,研究人员可据此从大学生心理的角度影响大学生正确认识失业,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在就业途中以强大的心理巧妙应变。

  国外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大多都是以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三个层面展开,而各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可能工作收入会受到家庭背景、学校、专业、性别、性格以及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最后是心理问题的解决。在掌握了所有的原因之后,如何解决是非常重要的。密歇根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 Lewis R.Aiken 针对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在为期四个月的观察研究中,经过心理辅导的失业者就业率达 53%,而未接受心理辅导的失业者就业率则要低 24 个百分点,仅达 29%,而在平均工资的比较上也是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失业者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高,这也避免了再度失业的风险,同时,研究也表明对于各种生活中的问题致使心理压力越大的人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受益越大。[3](P97)因此适当及时的心理辅导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过后又紧接着 90 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总结除了很多应对失业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并予以实施,积攒了很多的相关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及危机干预系统。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国外高校丝毫没有放松,各个高校都很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在校期间,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就业问题和挫折,然而即便如此,外国与我国政治体系、教育制度均有不同,因此,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把国外的经验方法全部拿过来用。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现状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起步比较晚,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而 1983 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正式为大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带来了福利,因为其中有一条政策是改革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这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双向就业契机,与此同时,几所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陆续在国家几个一线城市出现,随之而来的 1987 年浙江大学首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这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正式走进了中国的大学校门,而之后国内的几所知名高校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的相关研讨会。即将跨入九十年代新的门槛时,全国多家高校开始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雏形,更多的相关知识方法有待探索挖掘,然而由于当时的大学生就业仍然要受国家的统一分配政策影响,因此大学生就业力教育的研究及发展并没有立即被提上日程。直到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才逐渐有所改变,1993 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引领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上一些相应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也随之建立起来了,伴着心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最终成立的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更是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进步各个高校也因此陆续重视起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工作,不仅在课堂的理论指导投入精力还开展模拟招聘一类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实践能力。

  现阶段为止,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索,提出更多更丰富的创新实践理论。第一个方面是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现期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所谓的社会环境可包含很多方面,当今市场需求、就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社会环境中强有力的潜在因素。重庆交通大学的陈晓娜和史敏锋以“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建构研究”为基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市场需求之间关系对其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当今市场需求不一致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而蔡漾萌则另辟蹊径,着重研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招生规模以及就业情况等能够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另外还有人纵观整个社会背景,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在就业制度的不断改善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所受到的影响。[4](P37)另一方面是主要从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入手研究,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认知问题、情绪起伏不定、突发情况应变能力不足等。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择业的时候便会为自己埋下一根难拔的毒刺,因此丁歆等人便从此入手进行研究,而龚财技等人则借鉴吸取外国经验,着力研究供求关系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最后一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就业心理问题的改善,最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接着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李晓安提出了应建立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包括就业问题在内的心理问题的完整体系;还有人提出做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防预工作尤为重要,而这应该从新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开始跟进;[5](P120)而河北经贸大学的何锁成则建议将就业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列入体系范畴;在实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不少实践工作者也在工作的同时为如何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了自己从经验中总结的观点。[6](P54)国内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介绍西方的理论和技术。2000 年以来,国内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发展迅速,例如,徐明浩先在《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消除系统初探》中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心理防预体系的相关方法;[7](P57)而孔国庆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中高校的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与发展;[8](P94)薛志鹏在《正确认识贫困生就业工作》提出加强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的关注,努力寻找帮扶政策,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9](P65)杨震的《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并提到了建立干预模式。[10](P55)蔡漾萌的《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如何争取进行职业定位,建立正确的就业预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11](P97)虽然这些研究中提到了就业心理问题,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多。河北理工大学的王建英,林朝阳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初探》中则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12](P127)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研究不多,目前的研究还缺乏深度。

  1.3 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出发,以辽宁各大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统计学、心理学课程等方面的知识,深入调研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并就此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该如何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心理的工作新方法。

  1.3.2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法。本文在开始写作之前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文献和调查数据,逐一钻研、分析、挑选,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不但对就业心理问题的掌握越来越清晰,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度。

  二是问卷调查法。本文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方法,在身边高校同学的大力配合下,对辽宁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他们对当今就业压力的看法为主,旨在分析大四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大部分同学共有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三是统计分析法。本文将查阅到的资料文献尽行整理归类,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在开始写这篇论文之前的准备工作中运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统计归纳问卷中所显示的同学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抓住细节,全面分析可能造成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4 创新之处

  本论文一改以往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纯理论的形式,通过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大学生群体就业心理压力进行分析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就业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要的心理压力,找出相应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全面的分析统计,借用数据模型、图表等工具,采用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与情况,为后续的产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因素的分析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正确引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