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现状分析
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育工作的现状,是进行路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研究党、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和推动,高校在培育中做出的努力,总结培育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状况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笔者通过研究,借鉴了自认为比较权威,具有代表性的调研结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一个梳理。笔者认为要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道德观念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主流,但部分大学生信仰淡化
广大高校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普遍赞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占主流地位。金向华的课题组针对浙江 15 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指导作用”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81.25%;关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72.65%;同时大学生普遍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关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问题,选择“不赞成”的大学生占 73.50%;关于“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67.39%;对“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70.39%.
申雪寒的课题组针对全国 15 个省区 49 所高校万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表示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大学生占 71.8%;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心信仰的大学生占 71.0%.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淡化现象。张艺兵的课题组对广西 6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马克思主义由哪三部分组成时”,回答正确的大学生仅有 20.7%,这样的情况对于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学生来说明显偏低;当被问到“我国是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时,选择“说不清”和“否”的大学生占 39.8%.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现象在部分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到广泛认同,但部分大学生人生理想功利化
广大高校学生能够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愿意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之中,愿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根据申雪寒课题组的万名大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当问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时,63.2%的学生选择“坚定不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问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时,有 60.2%的学生持“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根据金向华课题组对于浙江省 15 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77.86%;关于“坚信我国可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84.69%;关于“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82.21%;关于“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 76.89%;关于“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问题,选择“赞成”的大学生占74.71%.
但是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时,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发展前景存有疑虑,并在个人理想方面有功利化的倾向。根据申雪寒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有 22.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看发展还不错,但不确定未来的发展情况”,有 5.4%的大学生持“失去信心,尽快改道,还有更好的选择”的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还有 9.2%的大学生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等同于资本主义,中国最终将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有 20.9%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走走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
这说明了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够坚定。在个人理想功利化方面,申雪寒课题组的万名大学生调查、张艺兵课题组的广西 6 所高校大学生调查、金向华课题组的浙江省 15 所高校大学生调查、冯译冉课题组的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贾恒欣等多项调查均表明了部分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方面,有注重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重个人、轻社会的倾向。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普遍认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根据金向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民族精神应该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的大学生占 89.29%;选择“时代精神应该包括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内容”的大学生占87.17%;关于“在全球化经济趋于一体化的趋势下再谈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的问题,有 74.17%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选择“愿意为发扬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而努力”的大学生占 86.27%;选择“坚信只有一个中国的信念”的大学生占 91.53%.
4.道德水平较高,但部分大学生道德知行不统一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普遍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坚持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根据张艺兵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94.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在公交车上让座这一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光大;另外,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89.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金向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同样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比较高的,结果显示:关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问题,82.58%的大学生选择了“赞同”;关于“把诚信做人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标准”问题,90.20%的大学生选择了“赞同”;同时关于“只有党员才要为人民服务,一般人不用为人民服务”和“在物质优越的现代社会再提艰苦奋斗已经过时”问题,选择“不赞同”的大学生分别占 72.92%和81.13%.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道德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张艺兵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大学期间撰写的论文问题时,有 39%的大学生选择“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22%的大学生选择“用别人的文章拼凑”,8%的大学生则选择了“直接抄一篇”,而选择“完全自己写”的大学生仅占 8%;大学生的道德知行不统一现象还表现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如关于考试作弊问题,95.7%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不诚信、不道德的,但是当被问到为了考试不挂科,是否会作弊时,还有 13.1%的大学生会为了通过考试而选择作弊,这违背了自身的道德认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成绩
1.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和推动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就极为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近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就更为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后,我国高校就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和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树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发展。2013 年 12 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出台,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在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
如今在全国各地,全社会正联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通过各大媒体报道宣传“三个倡导”,号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理论网等专门开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版块内容,在版块中阐释“三个倡导”理论内涵,发布各地培育践行活动,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树立模范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扁担教师”周宏军靠着一根扁担,40 年,为学生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苗山深处孩子们的希望;独臂教师唐广芳 28 年在平凡的讲台上用独臂撑起了山区孩子的学习梦;李少林带领全家 35 年如一日悉心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盲人牙喜,让无助的老人重获家庭的温暖,快乐生活并安享晚年。类似的榜样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自己平凡的行为彰显了不平凡的伟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三是净化网络及校园周边环境。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综治委等多部门合作对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网站及一批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站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对学校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从网上到网下净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目前,全社会共同关心及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
2.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做出的努力
第一,加强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建设。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高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由 7 门调整为 4 门,中宣部、教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工作,并被纳入到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同时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200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颁发,开启了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先后开展了新课程全员培训、示范培训“万人计划”、骨干教师研修“千人计划”和“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中宣部、教育部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各高校也都发掘自己的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清华大学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集成创新”也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探索和实践;南京师范大学运用网络平台,对本科生思政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进创新。
第二,探索实践育人新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忽视实践养成作用,这是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注意课堂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年来,高校普遍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在创新实践活动载体,建立实践基地,探索社会实践养成作用的有效途径方面,做出了努力。河北省多所高校组织大学生深入环京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与基层群众共度佳节,亲身感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共同分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新成果,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活动还在人民网平台创建“河北省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官方主页,开设互动微博,展示成果,交流体悟,深化活动实效;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数年如一日赴广西百色、云南澄江等地进行支教服务,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苏州大学自 2008 年以来多次组织师生深入基层体验村官生活、进行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
第三,积极占领网络培育阵地。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源,增加了大学生的知识量,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形成了冲击。应对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了应对网络的挑战,各高校不断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探索网络培育之路。中国大学生在线以“传递青春梦想 共话民族复兴”为主题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百万大学生网上接力活动。
该活动旨在积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网络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学习中践行青春梦想。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开辟“我的中国梦”大学主题日专题网页,在网络阵地上为大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南大学积极构建立体化的微博矩阵,发挥微博优势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先后推出了“微思想”、“微新闻”、“微话题”、“微调查”、“微百科”、“微品牌”、“微建设动态”等内容版块,粉丝量超过 20 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活跃度,利用微博这种网络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二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校园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培育节约型校园文化,中国石油大学向全体师生发出“光盘行动”倡议书,开展“‘光盘族’你我在行动”主题日活动,学生志愿者手拿“我是光盘族”宣传牌积极引导师生珍惜粮食、节约就餐;郑州大学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醒目位置刊载、张贴“天地粮心,珍食勿蚀”、“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等宣传标语,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
北京大学等 8 所在京大学联合参加了“郭明义精神进校园”活动,向大学生展示了当代雷锋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了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河北科技大学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了广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经验
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必须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党的宗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完善社会各项制度和政策,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工作方法,运用一切具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手段和工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理论说教变为灵活生动的体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善用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弘扬社会优良风气;必须优化相关环境,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营造能够发挥正能量的环境系统,优化社会大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校园小环境,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气氛,优化网络虚拟环境,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增强网络舆论引导。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时代的发展不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容忽视。
第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主导思想地位有待强化。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往往只是重视大学生的知识传授,忽略了价值观教育,未能很好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切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贴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灌输,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间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没能发挥以大学生为本指导思想的应有作用。
第二,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政理论课虽多次调整,但都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命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在单向的进行教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上不能很好的吸引大学生,未能引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经常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只是单纯的进行枯燥理论的传输,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能使大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没有激发大学生的感性认知。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运用效果不理想。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建设力度,开发了校园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实践活动载体、传媒网络载体等多种形式,但是一些载体在利用上还是流于形式,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例如在传媒网络载体的运用上,一些高校只是徒具空壳,网站的信息量极小,更新速度极慢,也没能进行很好的舆论引导,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远远达不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实践活动载体的运用,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未能形成系统的长效机制;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方面,只是单纯的进行了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忽视了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第四,大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繁琐,加之辅导员发展目标不明确、待遇偏低,辅导员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部分辅导员只是将此作为跳板,没安心深入开展工作,干劲不足。有的学院的学生大学四年换了好几个辅导员,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非常不利。
最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尚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未能形成,家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只重视智育教育,同时缺乏与高校的沟通联系;全社会也未能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很好地优化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