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概述
纵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居于首要环节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表现特征及深刻内涵。只有真正掌握其精髓,才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成长与发展。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上文提及目前我国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数量并不多,并且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因此,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深化对其的概念界定,第一步应该掌握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2.1.1价值观
价值观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哲学范畴,并在哲学理论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
因此,也可以说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缩写。目前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以国外为例,其主要观点如下:在罗克奇(RokeachM)看来,价值观作为一种始终坚持的信念,它是以某种具体的行为作为终极状态而存在的,因此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明显优于那些违背该行为方式或终极状态的存在。
施瓦茨(SchwartzSH)则指出,价值观是人们基于自身需要而制定出的符合超越实情的具体目标,由于其在重要性上表现各异,所以对于个人或社会来说价值观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以国内为例,主要代表性意见如下:李德顺指出,价值观是囊括人们对于一切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准则的统一称呼。在郭凤志看来,价值观基于价值观念而产生和发展,人们对于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看法及认识态度,体现了人们的自觉意识。
综上,我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涵盖了人们在认识对象或客观存在时作出的相对稳定的评估指标、评价标准、方法而形成的认识观、态度及立场等的统称,也就是说,价值观包括了人们对价值形成的基本结构、特征及评价而产生的认识和态度,是基于主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层面,对于个人或社会对主体行为等的客观物质及精神世界影响的深刻理解与思考[13].价值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在后天实践和探索中慢慢得来并建构的。
对于个人来讲,由于其价值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区别,并且当价值观念建立起来后很难改变。
但是价值观的核心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始终伴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14].价值观系统中,社会的差异也会导致各价值观念的差异,即表现为某类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价值观则附属于主导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可以具体划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两种。
2.1.2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即在整个价值观系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可以支配和影响其他价值观,也是长久以来社会制度中的一项基本的价值准则,是区分不同文化元素的一般价值观念。可以说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社会的关键文明果实,对于一个民族团结性的影响十分重要,被称为民族之魂[15].对于社会来说,价值观和信仰与其凝聚力息息相关,也是这个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也可以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衡量国家社会及群众的价值尺度及信仰,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也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方针等表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主导社会思想、提升群众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控制趋势发展等多方面的功效,尤其是对于价值变迁的作用十分关键[16].
2.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及目标,也是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成分,实际上每个社会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有其相配套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在价值选择上明显与资本主义存在差别,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可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界定做出明确和科学的回答,并且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及公民这三个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目标取向和标准的具体的操作指标。作为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解释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首次提出,这也代表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党已从制度层面向价值观层面转变[17].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极为简明以二十四个字准备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现了我党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同时升华了马列学说及理论,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除了与自身息息相关外,也会影响着社会、国家甚至民族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过程,也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2.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既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层面着眼点,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表现出了理论创新及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我国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展,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现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想和目标,由于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总结,因此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支配和引导其他层次的发展。富强即国富民强,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情。民主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这里的民主指的是人民民主,即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民主。文明昭示着社会的进步,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具体表现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18].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这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也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主要指个体意志的自由及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一直所致力的美好追求。平等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为实现实质意义的平等而不断努力。公正就是社会公平和正义,体现了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符合我国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属于公民道德规范,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由于其涉及到道德等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因此不仅是公民所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是对公民道德行为进行规定和评价的重要指标[19].爱国是联系个人与国家的情感纽带,也是调整个人与祖国关系的参考标准。敬业是评价公民职业的基本价值尺度,对于公民克忠职守,廉洁自律,服务和奉献社会等的要求,就反映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职业道德要求。诚信即诚实守信,这也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所追求和赞扬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其具体要求表现为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主张公民尤其是大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团结等,即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2.2.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培育的概念
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接班人,是中国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扬者,其健康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息息相关。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思想认知体系,从而进一步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及立场,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带动其身心健康成长,使广大大学生时刻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深化发展,社会思想观念也变得逐渐多元化,为顺应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应表现出新的特征。如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价值观的疏离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方面[20].所以,为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其综合全方位发展,价值观培育应放在首位,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符合我党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品质。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目标,并且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来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重中之重,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因此,根据当今时代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促进其实践发展水平,坚定信念及人生观、世界观,弘扬传统文化内涵,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体现整个价值体系的精髓。从最初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后来对价值观的升华,表明我党在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这也符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实情。因此,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1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完整的存在物。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本质问题是历代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答了人的本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本质和培育目的,更新培育观念,推进培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任何培育理论和实践都要以对人的认识为前提和基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不例外。因为培育的对象--大学生,是人,培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于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促进人的实践本质的发展。人的实践本质意味着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主体性,他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选择,能自主地进行创造。人的这一实践本质决定着培育的本质观和目的观。面对这样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培育再不能固守教师与学生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培育不单是培养人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21].从培育者的角度,培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建构的主体。这两个角度构成了培育的二重性,互相依存构成一个整体。培育目的就是为这个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促进这个建构过程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促进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的发展。培育要促进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要求培育者要拓展视野,主动把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作为培育目标。要引导大学生在学校就开始了解社会化,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转换身份角色,特别要重视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指导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学习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因为“社会关系是通过它所制约的交往活动凝聚在、沉淀在人的本质中的。动态的交往活动不仅创造了社会关系这一产品,而且反过来塑造了它的主体--人,另一种意义上的产品[22].”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促进人的个性本质的发展。人有多面性,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几种属性密切联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的各种特性,并共同构成人这个完整的个体。“人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既不能被计划分割也不能被重新制造[23].”以人的完整性为根据,分析德、智、体、美育的关系,互相借力,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培育要特别重视人的精神性发展。人的精神性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人发展的核心。“在当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精致,我们的教育更多地陷入了技术与操作的层面而忘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这不能不说是当代教育存在的深层弊端[24].”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培育要回归到人的培育,回归到对人的精神性发展的关注。“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培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25]”.今年来一些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性为目标,但这一探索仍任重而道远。
2.3.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是指“个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切民族最后都要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26]”.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复杂多维内涵的目标和过程。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
人的自由、权利、发展是社会主义大力提倡的主流价值理念,积极提倡人文情怀。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确立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权利和人的价值方面的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才能自由地生存和发展。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是社会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原则。“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体现了人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动力,因而,我们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大力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大学生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其自身发展极为关键,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2.4.1是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自步入近代,中华民族始终在为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大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朝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前进,为进一步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贡献己力。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有着科学完善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活力。可以说,共同的理想、信仰、价值观都是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前提与基础,都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导向。
2.4.2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行为受其价值观影响和支配,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其对于个体的影响极为关键,甚至可以决定其积极向上抑或懒散堕落。因此,必须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其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及社会转型期的改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积极进取、刻苦钻研、树立信念、探索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等其他观念的影响,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了金钱等物质利益的腐蚀,产生了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已逐渐趋向多元发展,但多种价值观的席卷而来,也使得他们在进行价值观念判断时产生了迷茫和困惑,甚至出现偏差。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在悄悄蔓延。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刻不容缓,不仅可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还可以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力量和活力[27].
2.4.3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代不同,青年所面对的历史课题也不同。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能否真正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具体做法如下。
培养爱国意识。爱国主义是联系国人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使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的注入学生心中,同时引导其朝着理性平和、稳健务实、积极进取的心态发展,使其结合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统一[28].增强理性爱国的教育,锻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实践的能力,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培养敬业意识。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增强敬业意识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也可以实现社会价值。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需要提高其敬业意识、承受力、抗压力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诚信意识。以信接人,天下信之。诚信乃立人之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校、家庭及社会都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应为其道德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发展特色,开设针对性的课程。
培养友善意识。由于如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据多数,因此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等人际问题。高校可以将友善意识与价值观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适应性,使其提高团结能力,主动关心他人。
2.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深刻内涵。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首先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意识,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