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清末牛顿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作用(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04 共6487字
  牛顿晚年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表明牛顿很谦虚,也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2007年,为了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联合国通过了将2009年设立为“国际天文年”的决议,主题曲就是《巨人的肩膀》(Shoulders ofGiants)。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牛顿写给胡克的一封信中,当时两人正因为光学研究的问题互相攻击,并且胡克身材矮小、驼背得很厉害的话,就可以明白牛顿说这话可能是嘲讽胡克的。抛开所谓的嘲讽成分,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绝对是至理明言。在科学研究领域,每一个成就都不是空中楼阁。牛顿的科学研究确实是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很多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的。为了更形象的说明牛顿提到的巨人都有谁,中国科技馆开发了一件展品叫“光是什么”,该展品通过惠更斯、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着名科学家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认识光的历程。展品中牛顿的雕像还能开口说话:“我是牛顿。我知道,我的前辈,中国的墨子、英国的培根、意大利的达。芬奇,对光都做过探究,但是他们见解各异,终无定论。”
  
  牛顿像神一样在制定宇宙规律
  
  三、苹果落地的故事
  
  虽然任何物体之间,都有万有引力。但是,通常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非常小,所以不易觉察。不易感知的事物就很难为人们理解。科学家在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时,往往要遭受种种非议和阻挠,甚至是打击和报复。宗教神学统治下的时代,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当时有一副漫画广泛流传,就是嘲讽牛顿万有引力的。但是,随着牛顿学说的成功,牛顿甚至被人们看成神一样的科学家,受到了世人的顶礼膜拜。1795 年,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创作了版画《牛顿》,艺术家笔下的牛顿像神一样在制定宇宙规律,反映了人们对牛顿及其科学成就的崇拜和尊重。
  
  据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最早杜撰了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它现在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科学故事。这个故事有少年说、青年说和老年说等若干个版本。故事本身流传如此久远,影响如此深刻,对青少年启迪智力如此有效,这也是伏尔泰不可能预料到的。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但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牛顿力学的传播,推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四、中国和牛顿的初相识
  
  牛顿生于 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卒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处于中国的明末清初。牛顿于1665 年(康熙四年)发明微分法、1666 年(康熙五年)发明积分法、1673年(康熙十二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此时正是耶稣会士来华时期。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 1687 年到1840 年的150 多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被介绍到中国。
  
  在中国,牛顿的早期中译名为“奈端”,力学译为“重学”,万有引力译为“摄力”.1742 年出版的《历象考成后编》提到“西人奈端等屡测岁实”一事,“奈端”就是牛顿的译名,这是已知中文着作中第一次提到牛顿的名字。《历象考成后编》引入用椭圆轨道计算月亮运行的新内容,介绍牛顿以来发现的因太阳摄动造成的各种周期差,但对牛顿的主要成就和理论体系还是没有介绍。在 1859 年之前,牛顿的中译名几乎都是沿用《历象考成后编》的译法,即“奈端”.
  
  一代儒臣、文献大家阮元编的《畴人传》(古代天文历算之学有专人执掌 ,父子世代相传为业, 称为“畴人”)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1799 年出版。《畴人传》引用《历象考成后编》,首次为牛顿立传,但是对牛顿的万有引力等学说还是没有介绍。牛顿入选《畴人传》,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当时,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逐渐看到中国科技的落后,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学习并介绍西方的科技成果。阮元纵使只知晓牛顿生平贡献的只言片语,却仍将他作为天算大家列入畴人行列。
  
相关标签:物理学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