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智慧城管"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运用新技术的情况下对城市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城市治理的一个有效模式。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管"这个新名词出现了,"智慧城管"是城市管理过程中一种新的模式,是知识社会创新下的产物,更是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主要载体,更加注重和关注"人"的参与和体验,从城市中"人"的需求出发,强调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要协调合作,来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同利益。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城市管理。
广义的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主要包含了三个管理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环境。城市管理的目标是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城市管理是以一个城市为管理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计划与手段,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作引导的行为。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政府相关工作部门承担城市管理中的工作。
二、"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又被叫做"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产生于北京的东城区,最早是在 1998 年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演讲稿中出现的。它是"数字城市"运行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系统中城市信息化的具体表现。"数字城管",是综合运用"3S"(GIS、GPS、RS)和"2C"(Computer、Communication)等现代信息技术,是通过对管理流程的再创造,能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手段。
2004年 10 月,由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在选择 10 个城市(区)试点并推广。2006 年 3月,杭州市的上城区最先采用"数字城管"这个新的管理模式,并且在 3 个月后得到了实际应用。
三、"智慧城市".
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应用,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水平、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它采用了很多信息技术,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例如云计算、知识管理等,通过采用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城市对各个方面的管理,是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模式的使用,表明了社会公众能够对城市的发展更具感知力、能够使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实现信息的共享,更加合理的分配、利用资源,为城市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城市治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加注重公众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体验和"获得感",是当前现代城市治理的最佳方式和最高标准。
四、"智慧城管".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数字城管"已经不符合城市治理的需要,这时候,"智慧城管"衍生出来。"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治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慧城管"运用了很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在内的传统技术手段与新兴技术手段,"智慧城管"的运用能够加强城市信息的流通,促进城市治理更加人性化,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为城市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智慧城管"涉及到了城市的更多方面,具有效率高、方式先进的城市治理新特点,更加强调了城市除政府以外的多中心治理和以人本为的理念,更加突出了公众的参与和信息共享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治理的理论。
人类的政治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分别是统治、管理、治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世界银行针对非洲的发展问题第一次提出了治理危机这个概念,使治理这一词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名词。治理这一词语的基本含义是相关组织对城市公共秩序进行维护,满足城市社会公众的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有序进行各项活动,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的行为。因此,治理是一个包括四个方面的活动与过程。
通过上述对治理含义的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治理是治理这一词语的具体运用,能够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证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城市的治理工作需要很多主体的参与,例如政府、社会公众、公共部门等。在治理过程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主体。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是指由多个组织中心与机构开展城市的治理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在现代城市治理工作中,多中心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组织,就是在治理中的各个层次、各个区域同时进行调节,由多个主体同时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并不能只依靠政府这一个主体,还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以政府为中心,协调各方建立起能够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使各方在平等、协商的良性关系下,能够有效解决公共事务,改变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
二、公众参与理论。
受到城市治理理念的影响,社会公众更容易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工作中去。
公众参与理论要求政府不再是城市治理的主导者,要积极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来。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角色有:
(1)地方选举的投票者;(2)公共服务的享有者或消费者;(3)影响城市政策制定的社区民众;(4)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社会民众。促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工作中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公众的参与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二、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
三、能够使社区民众团结起来,使社区民众对公共事务能够集体治理。四、能够促使政府的执法行为更加人性化,使公众更好的理解政府决策。五、能够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使公共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三、信息共享理论。
在现代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能够将社会各个主体有效联系起来,增加主体在城市治理中的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善治"理想实现已成普遍共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电子治理的出现。"电子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治理中,而是将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有效结合起来,对城市治理产生影响的活动方式。电子治理涉及到了一系列的主体,包括政府、相关机构等。"在国内,电子治理伴随电子政务的加速发展产生了更大作用,使政府提供更多服务创造了条件。通过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实行信息共享功能,简化工作手段,扩大政府的管理范围,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拓新的渠道,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为社会公众参与提供方便。
第三节 理论的适用。
城市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改变传统城市管理中的消极方面为核心,走向多元管理主体、开放民主决策、公众广泛参与、协同手段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以此来充分调动城市各方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实现更加高标准的城市管理目标。虽然,现阶段我国整体城市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距离,城市政府发展水平、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水平均属于初级阶段,重点还应该在于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履行责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积极性,使政府与各个利益主体间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以期达到理想的城市治理模式。因此,城市治理理论中多中心治理理论、公众参与理念和信息共享理论为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新时期,指明了理论方向。
一、城市管理工作的理念进行改变,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城市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把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当作首要任务。因此,不应再把政府当作唯一主体,应该以政府为中心,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开展城市管理工作,政府也不能再发号施令来管理城市,城市的发展与改变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城市中人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受,体现的是一种城市管理依靠和为了公众,成果由公众分享的城市治理理念。
二、城市管理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政府这一个主体,还应该涵盖市场与社会。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城市治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开展。社会公众的参与既是城市治理的标志也是城市治理工作合理有序开展的必然要求。强调城市治理理论体系中的多中心治理,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和管理的质量;强调决策和管理的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市场和公众,以此形成更加有效的治理体系。
三、城市管理的模式由稳定的掌控为主,到积极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合理意见要予以采纳,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减少强制性的管理行为,畅通公众诉求渠道,搭建更多协调平台。不论是城市管理还是城市治理,其出发点都是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公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公众参与理论,以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合作为核心,改变了以往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更加关注公众的参与,使政府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政府也通过与公众及利益相关者沟通渠道搭建,扮演好各方利益的维护者、引导者的新角色,不再是命令者、管理者。
四、城市管理的重心不应该放在事情发生之后,应该重点放在事情发生之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这就需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以信息共享理论为指导,通过"互联网+治理"和"治理+智慧"手段,实现政府信息协同与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作用,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重点和易反复的问题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判,提出源头治理处置方案,综合施策、事半功倍,改变传统城市管理中的人海战术、经验主义,实现长效管理和源头治理常态化。
总之,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治理理论符合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的需要。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变需要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多方面参与到城市的治理中来,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起决定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推动城市治理更加专业化、高度化。而由城市管理转变为城市治理,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这几方面主体能够实现共同利益,"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多中心治理和公共参与、信息共享与协同等方面很好地践行了城市治理理论,"智慧城管"作为城市治理模式中新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智慧城管"的工作应该放在城市治理的关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