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网络舆情成因与引导可能路径(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07 共8298字
  网络媒体出现后,特别是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出现后,作为阅读者的市民们找到了一个表现自我、呈现自我的说话平台,市民们由客体变成了主体,翻身成了主人,一时间把多年来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儿释放出来,形成舆论狂欢。那么说些什么呢?正面的信息还是不说或少说吧,正面报道基本由主流媒体设置完成了,而且自己在正面报道上无论是时间精力、专业资源还是新闻获取方面根本无法与主流媒体相比,还是说说自己真实的个性化的苦恼吧,毕竟“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确,自媒体诞生后,市民由原先的舆论消费者进化为既是舆论消费者又是舆论生产者,即舆论生产消费者(prosumer)。市民由于本身处于基层底层,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来自上方堆积下来的压力,以前这些压力根本无法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一时间非常亢奋,拼命地说。正如有人所说,网络是弱势群体展示伤痕、相互取暖的地方,这些伤痕的展示就是负面消息,似乎大家惺惺相惜,因而极易得到其他市民的关注与传播,亢奋不减的人们又拼命地传播。在越来越多的人拼命说话传话的过程中,负面的网络舆情形成了。同样,一旦所在城市发生公共安全危机时,市民们立马就会跟风传播,毕竟安全越来越成为超越吃喝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新的基本需要,最终导致负面信息的大爆发。
  
  (三)人为推动制造出泡沫化网络舆情
  
  作为普通的市民,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这里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报道的必要,即使报道出来,人们关注的也少,只有那些新奇的信息才能吸引人,而现在是信息超载、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家微博网站一天内发布的信息就超越了《纽约时报》辛勤工作的60年;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98年;如今两天积累的信息总和,就相当于人类历史留下的全部记忆”.[8]如何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吸引住人的眼球,获得超高的点击量,常常成为衡量组织传播或个人传播是否成功和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甚至会决定其生死命运,于是一些网站或自媒体当寻找所在地的新闻无出路时,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深知负面信息更易引起关注,搜索所在地城市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管理漏洞或公众的痛点,制造一些虚假负面新闻。这些虚假负面新闻常常以“耸人听闻”的“醒目”标题的形式出现,一下子就能抓住观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这些虚假负面新闻常常会大剂量推送给知名的网络媒体、大V或网红,常常被大量转发,蔓延成网络舆情。如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大约有360个有影响力的微博账号、微信公号参与了爆炸谣言的散播,编造、散布“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扩散”、“方圆一公里无活口”、“商场超市被抢”等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情绪。典型的有郑州晚报微信公号在13日下午在没有准确新闻来源的情况下,以预览版形式发布天津爆炸后中央决定换市委书记的虚假新闻。吴姓“大V”称“天津的爆炸已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堪称爆破界杰作”,另一位“大V”将天津爆炸事故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相关联,渲染恐怖气氛,甚至有人发布辱骂消防队员言论,恶意配发血腥图片。[9]再如2005年新奥尔良市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中,虚假的信息因极大的传播力甚至迷惑了市长,时任市长雷?纳金相信了“上百个武装的黑社会人员”在大圆顶里肆意奸淫杀戮的事,为此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医生们甚至开着一辆18轮的大型冷冻运尸车出现在大圆顶,准备运走传说中成百上千的尸首。结果他们只找到了6具尸体,而且没有一人是他杀致死的。很显然,这些舆情大量地制造了城市公共安全危机。
  
  除了获取点击量制造虚拟信息外,更有甚者的是与经济利益挂钩,这种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似有蔓延之势。这些虚假信息常常是在城市突发事件发生后,借助于公众对此事高度关注的时机,通过精心的策划与包装,通过博取人们的同情心来换取经济利益。如在天津港爆炸案中,一个微博名为“我的心属于拜仁慕尼黑always”声称自己是一位在爆炸事故中失去了父亲、一年前失去母亲的“高三学生”,一时间让无数网友动容,阅读量超过百万,不少知名博主也都纷纷转发,畅销书作者张嘉佳留言表示希望能资助她上学,很多网友留言看了微博“大半夜哭成泪人”,在被查处前大约有3 700位网友“打赏”了这位博主,总额超过10万元。类似这样的事件,一直在上演。如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在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的时候,两名鬼迷心窍的男子竟从中觅到了发财“良机”,在网上设立虚假的募捐网站,一旦有人捐款,捐款人的银行卡帐号和密码就会被他们窃取。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都有这种欺诈信息。还有就是一些故意炒作的案例,通过虚假信息的点击率,以一种审丑的方式扩大了知名度,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如今,微信出现后,这种虚假欺诈信息的传播更有可靠性,一不小心,“朋友圈”成了“坑”友圈,伤害到的是我们那些真正需要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最终伤害到城市的公共安全。
  
  三、引导城市网络舆情的可能路径
  
  (一)加强城市民生建设,让市民有获得感,是解决城市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
  
  城市网络舆情的产生许多来自现实中公众心中的积怨,言为心声。具体来说,城市化了的许多农村人其身是跑到了城市,但其心还留在农村,特别是一些真实具体的应得权利一时不能落实,致使他们一部分人感觉还是农村好。本来城市应该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就累积了他们的不满。同样原来的市民面对越来越拥挤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压力,同样也产生了不满。这些不满仅仅通过舆论引导是不能真正消除的,这也是舆论引导的限度,正如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所说,“塑造形象不是媒体和发言人就能决定的。我们是传播形象,不要认为我们能塑造什么,我们只是传播,我们塑造不了国家,我们只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如果没有腐败,没有贪污,传播的就是零污点的”.[10]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城市的民生建设,让市民有获得感,有实实在在的“得到”.这种“得到”是有许多可定量化的标准检验的,如市民有房住有班上、收入持续增加、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出门交通畅通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实际上,这也是真正城市化的指标,城市化就是让由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市民过上比原先农村更美好的生活,也是让原来的原住市民过上比之前有更多实惠的生活。
  
相关标签:城市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