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就业难与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根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4331字

  第三章 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根源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业难与延迟退休这两者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两者对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冲突的根源体现在我国养老制度、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方面上。这三方面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重点去解决的,不然会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带来很大的冲击。

  第一节 养老制度的缺陷是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直接根源。

  在我国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 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养老保险出现了资金缺口大、养老双轨制、社会养老意识不足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不得不推行延迟退休制度。但延迟退休年龄并非就是一剂现实良药。任何一种经济决策,都会以牺牲另一种决策的成果为代价,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压力,但会付出就业的机会成本。

  一、巨大的养老金压力,根本上导致了两者冲突。

  (一)在中国养老保险体制中, 养老金收支平衡一直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出现了养老金缺口问题,支大于收的社会统筹资金远远不够支付庞大的退休群体的需要。这主要是首先由于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转制成本,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隐性债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继续付给新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另一部分是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在新制度实施前没有积累的养老金总额.根据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 2013 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 18 .3 万亿.

  (二)由于改革进程不同步等原因,目前我国总体上存在两种养老金制度,即非缴费型与缴费型。两种养老模式的覆盖人群与职业、身份直接相关,且差距较大,因而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抨击,被认为是严重不公平的"退休双轨制".

  所谓非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就是在我国中央及省级机关单位仍存在的退休制度,覆盖人群大概有 1000 万人;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则是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的需要个人参与缴费的保险制度.由于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不用缴纳养老金,使养老金盘子失去了重要的供血来源。将双轨制下的养老金水平做比较,待遇差距也比较大。

  (三)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养老保险金主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由于近期银行存款利息率低,全国社保基金总收益率远远低于同期通胀,导致养老保险金的结余不断贬值,这势必加重未来时期养老保险的负担,也会增加国家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支出负担。

  (四)人口结构的失衡,也是造成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都遇到养老金缺口问题,尤其是面对未来少子化、老龄化,再加上人们对资源需求的代价越来越高,生活成本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增加,一定会导致养老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考虑到这个因素,养老金的缺口未来必然很大。

  二、社会养老意识不足,直接导致了两者冲突。

  (一)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对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挑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在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上缺乏统筹,也对未来老龄化挑战缺乏准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老年人养老政策方面,缺乏对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认识,缺乏让退休老人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缺乏对健康老人就业,二次人口红利的挖掘,缺乏对家庭在抚养负担,接续等政策的安排。

  (二)老年产业发展很缓慢,老龄产业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政府解决老龄问题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实力远远不够,未发挥社区和政府部门在养老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未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和共同发展。老年工作评估制度没有建立,难以对为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质量评估。

  综上所述,中国养老将是个大问题,过去中国老人是依靠家庭养老,现在随着居民寿命的延长,已经是8421的结构,也就是8个爷,4个爹,1对夫妻,1个孩子。这样的结构如果还是依靠家庭养老已经不可能,而社会养老目前也是严重不足。

  第二节 结构升级与调整的不协调是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经济根源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就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升级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但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就业机会减少的问题,形成了结构性失业,追其原因主要是就业结构转换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排挤效应。

  一、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是两者冲突的重要经济根源。

  (一)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 2013年全国 GDP 为 56.88 万亿,同比增长 7.0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比为 10%,43.9%和 46.1%,第三产业 GDP 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改善,但是就业结构的问题现在已经浮出水面。突出的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迫使劳动力流动,引起摩擦性失业,一方面衰退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引起大量失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工作年龄人口中人人都有工作,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由于缺乏合格的劳动力而存在岗位空缺。这就证明就业结构虽然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非能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这是由于就业结构的变化受到产业壁垒、就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使就业结构地变动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期还表现出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和技术自创等途径,生产手段越来越先进,使产业的进入壁垒逐步加大,而教育培训的滞后,使劳动力无法及时调整以满足新的就业需求,延长了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时限。由此带来的就业衰减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转换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

  (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劳动者要求掌握的技能更全面、更专业、水平也更高,而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形成低素质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并存的格局。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会引起资本或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减少生产对劳动的需要,从而减少相同产量产品或者服务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使就业弹性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升级未能有效的促进就业结构合理转换,也未能扩大就业总量的局面。

  二、就业增长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是两者冲突的主要经济根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匹配,劳动者素质、能力等不能及时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要求,过快的产业发展速度抑制了就业量的增长。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理想,一些新兴服务领域是就业弹性较高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由于对第三产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人才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结构性的失业三、重资本密集型产业轻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两者冲突的直接经济根源。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就第二产业而言,虽然其产值比例高,但我国的第二产业呈现"高增长、低就业"的发展格局,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表现重化工业化的特点,发展到这一阶段我国就直接跨越到发展资本密集型。第二产业尤为明显,其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越来越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就业的机会远远低于其所创造的产值,必然会影响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表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我国忽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度加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日趋表现出重化工作化的政策,既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给就业带来严重的压力。

  第三节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是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社会根源。

  本节主要阐述了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另一根源是由于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业者脱离市场的需求,自身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导致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

  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导致两者在社会层面的冲突。

  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一些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一面是严重的用工荒,一面是依然存在的就业难,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用工荒"问题日益严重,很多企业都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就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我国的就业困难越来越从总量过剩转化为结构失衡,即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中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蓝领技工、服务人员。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失业,同时也存在大量岗位空缺,而高技能人力的短缺就是最严重的岗位空缺。企业的招工要求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的需求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原有的劳动力集中的产业逐渐减少。但是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还没变过来,这就直接导致不少劳动技能比较低,知识储备不足的求职人员无法适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同时,企业用人观念落后,为了利润最大化,不愿给职工提供优厚的待遇、保障和发展空间,使一些就业人员待不长、留不下;求职人员期望值提高,也使许多低端产业无人可用。这就造成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局面。

  二、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间存在的矛盾导致两者在社会层面的冲突。

  现在的高等教育仍然未脱离精英教育的范式,被寄予高薪、地位、身份等诸多美好预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应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软件却投入不足,教学思想观念还相对滞后,与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对就业预期太好,严重脱离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对就业期望值太高,眼高手低,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就等于毕业能找到好工作,缺乏责任心,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获取、筛选职业信息、职业目标的能力,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部分高校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足,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弱化,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种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现象一方面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难,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企业人才需求的满足 .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