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29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加坡城市规划中公民参与经验探究
【导论】新加坡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研究导论
【第一章】新加坡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合作式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与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 结论与展望

  公民政治参与始终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点是公民政治参与概念、价值,社会各阶层(如工人、农民、私人企业主等)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制度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以及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分析,试图在城市化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公民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结论是: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中的公民参与是高水平的。一方面公民参与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公民参与的范围是广泛的,无论是全国性城市规划还是社区规划都可以参与,公民的利益诉求始终能够在决策前后得到考虑;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它能在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之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公民的合理诉求基本被纳入到最终的规划中,这从其现实的规划效果可以看出。

  (二)新加坡城市规划中的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备的法律法规及以共同体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三者构成了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直接决定了其公民参与的水平。

  本文的启示主要有:

  (一)城市规划中应该更加重视公民参与。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政府的"顶层设计"、专家的"专业知识",忽视了社会大众对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有人担心公众的参与会导致公众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是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参与,并且认为公众的素质、专业知识和参与能力普遍不高。新加坡的案例对上述担心给予了否定的回应。事实上,通过社会价值观的构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参与制度机制的完善,公民完全有能力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可以这么说,高水平的公民参与是城市规划编制科学、执行顺利、效果较好的基础。

  (二)建设高水平的公民参与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价值建设。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公民参与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的案例启示我们,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规划统一,城市规划必须与人们需求一致。

  使经济在科学的城市规划中增长,人们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得到实惠,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构建保证政府主动倾听民意的制度是提高公民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

  政府主动了解民意而不是排斥民意,这是制度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与西方国家强调投票、个人权利不同,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注重秩序、和谐,政府与公众在共识中协商。最后,价值建设是提高公民参与水平的关键因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是阻碍公民参与的"代表".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价值"瘦身",吸收共同体主义等社会性价值,以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与水平。

  本文作者由于一些原因,对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了解还不够深,特别是缺少实地调查。所以,对于今后研究有以下几点展望:

  (一)深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比如城市规划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城市治理中的公民权,城市规划的运作机制,政治参与的制度途径与非制度途径如何分类;非制度途径参与的利弊;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宏观因素,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可不可以更具体化;公民参与和城市规划交叉研究等。

  (二)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中公民参与案例研究。一是实地调研,拿到第一手资料、数据,通过访谈相关人了解具体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情况。二是阶层研究,聚集到某一社会阶层(如华人、工人等)。三是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复制的公民参与做法。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专着[M]、学位论文[D]:
  
  [1]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美]John M Levy,张景秋,孙颖,樊绯等译。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赵虎吉。政治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 [美]约翰·M·利维, 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 [美]L·科赛着。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杨帆。城市规划政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着。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2.
  [14][新]李光耀。李光耀 40 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15]彭志平。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湖南大学,2006.
  
  (二)期刊文章:
  
  [1]陈建军。城市规划中公民参与机制探讨:对"市民参与梯子"理论的再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10(4)。
  [2]高薇。新加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3]李淳。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J]. 前进, 2004(1)。
  [4]陈晓东。城市发展税与城市规划及开发[J].城市问题,2009(7)。
  [5]郑捷奋,刘洪玉。新加坡城市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发展模式[J]. 经济研究,2003(11)。
  [6]李尧远、任宗哲。试析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几个认识误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4)。
  [7]李晨晨,韩源。新加坡城市规划法系解析[J].建设科技,2011(17)。
  [8]刘戈青。新加坡和我国城市规划法之比较[J].城乡建设,2000(10)。
  [9]金霞。从制度外参与向制度内参与转型[J].党政论坛,2014(2)。
  [10]丁传宗。政府主导下的新加坡社区建设----经验与借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9)。
  [11]曲林华。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12]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3]郭红莲、王玉华、侯云先。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J].城市问题,2007(10)。
  
  (三)电子文献:
  
  [1]鞠靖。莫学西方谈"民意"[EB/OL].
  [2]李爱社。由纳丹总统参观北京城市规划馆想到的[EB/OL].
  [3]郑婧豫。促高庭重罚发展商 上诉被驳回[EB/OL].
  [4]叶伟强。"虚拟新加坡"2017 年推出 全国三维综合地图供查找建筑数据[EB/OL].
  
  二、英文文献资料:
  
  [1]Arnstein,Sherry,"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35(1969)。
  [2]Garson,G.D. and J.D. Williams,"Public Administration : Concept, Reading, Skill",Bost Publon,Massachusetts:Allyn&Bacn Inc(1992)。
  [3]Soh,Emily Y;Yuen,Belinda, "Government-aided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Singapore,"Cities 23 (2006)。
  [4]Yuen,Belinda, "Urban planning in Southeast Asia: perspective from Singapore,"Town planning Review 82 (2011)。
  [5]Neo,Harvey;Tan,Leon, "Community in Bloom: local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gardens in urban Singapore,"Local Environment 14 (2009)。
  [6]Shatkin,Gavin, "Re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the 'Singapore Model': State Capitalism and Urban Plann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38(2014)。
  [7]Kam Nq,Mee,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plann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Progress in planning 51(19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