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观下的语言交际

时间:2015-08-1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413字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果交际双方都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就会使交流变得容易些。因此,认识和了解价值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交际。

  一、价值观的概念

  学者Hofstede认为价值观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人类学家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由此看出,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胡文仲,1999)。反过来,交际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荷兰学者Hofstede分离出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Hofstede划分的文化尺度包括: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

  二、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两个基本概念。中国价值观念中最主要的是集体主义取向,这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群体取向指国家、社会、集体比个人更为重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人取向指中国人在做事情时,多为他人考虑,以别人利益为重,较少考虑自身的需要,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集体主义观念表达"我们"的意识强烈,表现在:个人身份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个人在感情上依赖于组织和机构;强调对组织的归属;个人相信集体的决策,即便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为代价。

  个体主义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观点,洛克的观点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所有的价值观、权利和责任都源自个体。在个体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鼓励竞争而非合作;个人目标重于集体目标;人们在感情上不会依赖于组织或机构;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个人财产,发表个人想法和观点。这些文化重视个人动机和成就,重视个人决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自然充满敬畏和顺从,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个人利益对集体和他人利益顺从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西方哲学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对立和抗争,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战胜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念。

  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词汇的影响

  1.从称谓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英文的individu-alism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个体主义",在这里并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私自利"的意思。个体主义是中性的,并非贬义词。英语中只有一个代词我(用字母I表示)是大写的。大写的我,无疑强调了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即注重自我,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我"在汉语中就没有大写或强调的形式。传统中国人称呼自己时说:在下、鄙人、不才、贱人、奴婢,等等,就是处在皇帝的位置上,也称自己是"寡人"或"孤".在谈到自己的意见时称"愚见",而在指他人的意见时称"高见"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克己和自律的心态,反映了中国人先人后己、尊重他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强调自我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从地址和姓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中西信封上收信人姓名地址的写法也体现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中文的地址先写国家名,然后是省市名、区街和门牌号,因为中国人重整体,重集体,认为先有国才有家。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我们的家族,排在前,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观念;而英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完全相反的,是从小到大写,西方人的名字也与中国人的名字正好相反,名代表自己,排在前面,表示自尊,因为西方人重局部,重个体,这体现了他们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3.从两种语言的词汇构成看价值观的差异。王魁京(1995)先生认为,汉语词的构成反映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即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念。汉语词"树"、"花"、"鸟"、"兽"等都表示事物的整体概念,对"树"这样的整体意义的词来讲,其表示局部意义的词汇由表示整体意义的词汇生成,如:"树梢"、"树冠"、"树枝"、"树干""、树皮"等。而英文中有很多词以"自我"(self)为前缀,如self-made(白手起家的)、self-taugh(t自修的)、self-employed(个体经营的)、self-confidence(自信)、self-esteem(自尊)、self-reliance(独立)、self-image(自我形象)等,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

  4.从习语谚语看中西文化价值观。汉语中的一些习语也体现了个人服从群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如"大公无私"、"众人拾柴火焰高"、"孤掌难鸣"、"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中国有句谚语说:"一根柱子无论多么结实,也撑不起一座房子。"而英语中的许多谚语展示了个体主义价值观,例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Pull yourself up byyour own boot straps(。用自己的皮靴带把自己拉起来)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会叫的孩子有奶吃)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身命运的建筑师) 从这些习语可以看出自我一直居于关键地位,强调个人奋斗和强烈自我的独立性。

  四、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1.对隐私的关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人们对"隐私"(privacy)的不同态度上。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见面寒暄后,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在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关系和谐的观念中,对他人隐私的关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是人之常情。所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你吃了吗?""你去哪儿?"是很自然的,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在询问他们的私事儿,会很反感。在强调个人价值的西方文化中,"隐私"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询问打听别人的私事儿,如年龄、收入、婚姻、孩子等是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是难以容忍的。

  2. 礼貌用语的使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取向也表现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在受到赞扬时西方人常常坦然接受,而中国人常以"否认"或"自谦"的方式予以拒绝,常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没什么"等以示礼貌,或者习惯于把自己的成绩归于他人或集体的功劳。这与中国价值观的集体取向有密切相关。邀请客人吃饭时,即使主人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当受到客人赞扬时,也会说:"没做什么好菜,只是家常便饭。"这对外国人来说,容易产生误解:既然宴请,为何不用好的饭菜?在接受别人谢意时,中国人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以示谦虚,用英语说就是"That is myduty.",含义是"有责任,必须完成",因此使赞扬的人感觉对赞扬不被领情而尴尬。在送别宾客时,中国主人有时会说"照顾不周,请多包涵",在外国客人看来没有过失而道歉也是不可思议。因此,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

  在恭维别人时,西方文化的个体取向使人们更倾向于从自我的角度表达观点和见解。在恭维语的使用上,他们对第一人称结构的句式有着特殊的偏爱,即使用"I like/love NP"句式。中国的群体取向或他人取向则期望人们在交往中尽量缩小自我,因此第一人称的恭维语使用的频率极低。

  3.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由于中国人的他人取向和群体取向,在社会交往中更注重面子上的考虑,要给人"留面子","面子上要过得去",不能让人"没面子",不拒绝对方请求不仅仅意味着威胁对方的个人面子,还威胁了拒绝者本人在公众的面子。因此在拒绝别人时,表达更间接、更委婉。在批评人时中国人很少直截了当,而是更注重时间和场合,批评时,先肯定,然后用"不过"等转换话题谈自己的看法,为的是能让他人能接受。西方人在拒绝他人请求时,往往采取各种策略,表达各自拒绝的原因。

  五、结语

  价值观根植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并无优劣之别,价值观不同,语言和交际的方式也会不同,中西方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语言和交际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价值观的碰撞是必然的,从价值观差异进行分析,寻找语言交际方式的本质性根据,有助于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理解和解释,并找到解决由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合理途径,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