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叙述分析:语篇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相关叙述研究梳理

时间:2014-07-0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691字
论文标题

  1.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叙述转向”(narrative turn),叙述已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研究范式以及研究热点(Czarniawska 2004)。 Anna De Fina 以及Alexandra Georgakopoulou 的新作《叙述分析:语篇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 》从语篇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 梳理了相关的叙述研究。 本文拟对该书做简要的评介。

  2.主要内容

  作者在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做了简单概述。 首先指出叙述研究的两个研究范式:将叙述作为文本的研究范式,以及将叙述作为知识本体的研究范式。 在第一种范式下的研究包括: 对叙述基本结构、 叙述认知能力以及叙述能力发展的研究。 而第二种研究范式的研究重点是叙述中身份话语构建研究。

  第二章重点是叙述基本结构,介绍了三种研究模式,分别为拉波夫模式、民族志诗学(ethonopoetics)模式以及会话分析模式。 作者指出拉波夫模式明确了叙述的定义性特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忽略了听说双方、叙述与语境之间的互动。 民族志诗学以 Dell Hymes 为代表人物,主张叙述结构是实时的语言交际策略, 而非预先构造。 但作者批评这种模式过分强调叙述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而忽略其作为日常生活的语言形式的功能。 会话分析模式则以 Shegloff 为代表,将叙述看作是对话交际的一部分。 但作者批评会话分析研究模式过于关注话论等细节,因此其研究结论不具普遍意义。

  第三章主题词为叙述与文化, 提出叙述的 “社会文化可变性”(socioculturalvariability)(P.52)的概念,即文化差异对叙述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叙述社会环境 、价值观以及交际风格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Hymes 等人认为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以及语言因素等叙述社会环境制约真实“叙述能力”(narrative performance),因此叙述的研究应该包括语言环境研究。 此外, 本章还回顾了 Polanyi 以及 Blum-Kulka 等人对叙述内容以及叙述风格的文化差异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叙述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不同的社区交际风格。

  本书作者认为将叙述与文化联系可以探知语言机制后面的文化社会动因。但是过往叙述文化差异研究落入“个人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两极化”(P.74)的窠臼。 这样就有两个问题:为突显两大文化对立研究者夸大了语言上的差异;或研究的结果和诠释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点,存在文化偏见。

  第四章将叙述作为日常实时交际的一部分, 回顾了 Sacks 话轮转换机制、Schiffrin 关于会话中叙述策略研究。 本章强调叙述形态的多样性,特别关注不具有原型特征的、非典型叙述形态,比如微小故事(small story)。 非典型叙述形态可以生动地反映具体、实时的语言环境中话语的作用(discourse engagements),代表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章强调叙述交际的多边性、动态叙述环境、叙述形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为叙述与权势(power),即叙述的权势研究,包括机构话语环境的叙述研究、叙述权威性以及讲述话语权。作者指出机构对语言资源的控制以及机构话语环境下角色的不对等导致或者加剧社会不公。叙述权威性,指的是叙述故事的可信度。 比如在公共话语场所、大众传媒中,机构通过对叙述内容以及叙述者态度的过滤、重构,来影响大众的观点。 在本章中,作者强调社会成员通过叙述等语言手段来控制社会话语资源, 产生新的不平衡的社会权势关系。

  第六章标题为叙述与身份。 本章中的讨论焦点是叙述中的身份构建问题。 在本章中,作者回顾了叙述中的身份的两大研究模式,分别为:交际主义研究模式、传记学研究模式。作者指出长久以来“身份”被认为等同于“自我”。但是交际主义研究范式之下,“自我” 概念被去本质化 (de-essentializing the self)(P.156),“身份”不再是一元化的自我;而是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实时构建出来的。 传记学研究模式将叙述作为切入点研究叙述中构建的个人、社会以及文化身份,认为个体通过叙述反思编辑生活经历,构建自我。 叙述身份研究的这两种模式表明身份不是人口特征,而是社会话语实践,是在交际中通过协商、抗争、修改而用话语构建出来的。

  3.简评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述,本书目的是引介叙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阐述基本概念问题,梳理叙述领域中研究热点。 通览全书,作者确实也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作为一本叙述研究文献综述,本书有以下几个新意:

  第一,全书章节安排上体现了叙述研究领域的历时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形式主义语言学家 Propp 以及 Strauss 等人对叙述结构形式上的研究开始,以拉波夫的经典叙述结构研究为突破,近年来叙述研究发展体现了多元化多模态的趋势。 叙述领域研究者摒弃了初期将叙述看作一个静态、封闭的语言结构的观点,更多关注叙述过程中听说双方的互动、社会文化变量、语言以及其他非语言手段在叙述中的实现,并探讨叙述与社会现实、社会结构的互建互构、动态多元关系。 研究热点从文本结构扩展到语境,再到社会宏观话语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沿着这样的研究发展线索,本书首先讨论了叙述作为普通的文本类型,其定义以及结构问题(第一、二章);再逐步深入到对叙述中社会文化变量的研究以及叙述作为实时交际其听说双方互动的研究(第三、四章));最后讨论叙述作为社会话语体系的一部分与社会实践、社会现实的同构关系(第五、六章)。 作为一本文献综述类著作,作者由远及近,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叙述领域的发展脉络。 独具匠心的内容编排给读者一个历时的全局性视角,这也是本书的新意之一。

  第二,本书的第二个新意是对本研究领域的争议的巧妙处理。 长久以来对于叙述的属性一直存在根本争议:叙述是文本类型,还是知识本体。 基于叙述属性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视角。 可贵的是,本书作者并未对这两种观点做出厚此薄彼的评论,而是以此为两条线索,贯穿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给予读者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文献概述。 以叙述文本特征出发,该书包括了对基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第二章)、对对话中的叙述策略的研究(第四章)、不同文化中故事结构的对比研究(第三章);而以叙述作为知识本体为出发点,该书回顾了机构话语环境下的叙述策略(第五章)、叙述中身份构建问题、个人叙述与社会话语体系的共建关系等问题(第六章),强调叙述作为社会话语体系的一部分。 可以说,两位作者秉承了开放的学术观点,创见性地将这两大对立观点统一起来,深化了叙述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 虽然标题中强调以语篇分析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为主,但是全书突破了各个学科领域界限,包含了叙事学、民族志研究、交际主义、传记学、社会结构主义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等各个相关领域。 而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被本书作者沿着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组织起来, 多层面地展现了叙述研究的多样化。

  第三,本书不仅为叙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工具,而且厘清了一些相关热点概念。 这些概念,是了解整个叙述研究版图中的重要节点,也指明了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方向,体现了作者对叙述领域发展的前瞻性视角。 如前所述,叙述领域发展呈现了多元、动态、解构的趋势,这在本书各章的撰写中被作者多次加以强调。 在第二章中,作者反复强调叙述结构的研究应重视个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意义构建能力以及对语境因素的重要性, 即指出了叙述研究的实时性以及动态性。 第三章中,在谈及“叙述能力”这一概念时,再次强调叙述形式受到文本以外变量的影响。 在第五章中,作者辨析了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去语境化(entextualization)以及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等概念(P.132,P133-4),这些概念表明叙述受到社会成员的操控,完成一定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以及实时构建性。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重点阐述了“定位”这一概念,“定位”表明身份构建是叙述者选择、协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义务的过程,是叙述者个人发挥主位性与社会元叙述之间互动的过程。

  作者将这些概念放置在相关的章节,即具体的研究背景下,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从全局的视角下理解这些概念, 另外也从发展的角度上向读者指明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热点。 这些热点概念实际上都指向了叙述研究从一元的文本形式研究转向多元、动态的语境转换的趋势(Bamberg 2012),因此该书对叙述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发向有前瞻性的视角。

  作为一本文献综述著作,本书确实做到了尽可能多地涵盖各个研究热点、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 然而作者大而全的努力,也正是该书的瑕疵所在:第一,如题目所指,由于本书目的在于引介,作者更多的是介绍相关研究,而在对各个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的批判性评论上有所保留。 除了在第二章对三种叙述结构研究方法分出了单独的小节做了明确的评论以外, 在书中其他的章节并未专门辟出评论篇幅。 这大大降低了该书的评判深度和批判的指向性。 第二,虽然作者在标题中所强调的是语篇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 但整本书所涉及到的却远远超过这两个研究视角,涵盖了社会科学很多领域。 读罢全书,可以明白作者标题所指是此书编撰的出发点, 即书中所引介各种研究视角都可为语篇分析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所用。 但标题确有混淆视听的作用。

  但是总体而言, 此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近年来叙述分析领域的各个相关研究热点、研究方式以及研究工具,绘制出来一张叙述研究的大版图,对于叙述分析研究者以及相关学者都有参考价值。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