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辉(2011)的《网络流行语“X 哥”语义文化分析》[5],以语言动态平衡、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交流碰撞等为视角,指出隐喻是“X 哥”产生新语义的主要手段,进而探讨了“X 哥”这一语言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从众、求新、娱乐等大众心理。
除了上述专题性的论文之外,有不少文章将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来进行探讨。
刘琳(2012)的《“X 哥”“X 姐”的社会语言学解读》[6],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X 哥”、“X 姐”流行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进行了初步探讨。从“X 哥、X 姐”的流行揭示凸显自我、标新立异和猎奇心强、哗众取宠的复杂心态。
张鸿艳(2013)的《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研究》[1]一文,以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为指导,从传统称谓语“哥”语义上的泛化到网络语境下“X 哥”这一变异形式的出现,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语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语境下“哥”的变异情况,探讨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心理两方面的原因。最后指出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在产生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使用不当、表意不明确等,并预测了该语言现象的发展前景。
“模因论”是由英国着名学者道金斯(Rich“rd D“wkins)创立,我国学者何自然于 2003 年将其引入中国。模因通过模仿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在“X哥”词群的研究中,有学者尝试运用“语言模因”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对该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如:
金廷显(2011)的《模因论视角看“XX 哥”类网络语言生成机制》[2]一文,以语言模因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句式两个角度对“XX 哥”类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在模因作用下衍生出来的新词语,往往具有能产性高、形式结构相似和语义丰富等特点,新颖的形式和用法更蕴含着个性、讽刺、幽默的语用效果,因此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关注。
魏素芳(2012)的《模因论视角下的“X 哥”》[3]一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X 哥”的特征,并试图预测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可能性。作者从分别从“长寿性、能产性、保真性”三个方面分析“X 哥”这一语言形式,认为“X 哥”成为强势模因的可能性不大。
张慧惠(2014)的《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强势模因“XX 哥”》[4]一文,以语言模因理论为指导,分析“XX 哥”这一语言结构形式被广泛复制、传播的过程;将“XX 哥”能够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求新求异心理、大众传媒推动和人们对社会的普遍关注,客观因素包括“XX哥”结构的简洁性、“XX 哥”族词语的修辞性和语言的类推机制。
上述论文,分别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功能、社会文化心理、模因论等角度对“X 哥”词群进行研究,可见,学者们对“X 哥”词群的研究已较为充分。
2、“X 男”词群。
“X 男”是产生时间较早的、流行程度较高的一种语言形式,学者们对“X男”式男性新词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以“X 男”和“X 女”两种形式的对比研究为主,相关论文如下:
张慧惠:《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强势模因“XX 哥”》,长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年第 4 期,第 5杨晓黎(2003)的《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及其类推问题》[1],文章从词语构成的角度,按照性别语素前后位置的不同,将现代汉语中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分为两大类,分析其内部构成与语义特征。此外,这篇论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张敏、姚良(2010)的《“X 男”“X 女”类新词语探析》[2]一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X 男”“X 女”类新词语进行分类,大致包括职业信息、身份年龄、形象品格、社会现象四类;构词特点有三:“X”以词(词组)为主要的语言单位、“X”多是字母词或缩略造词;最后作者指出“X 男”“X 女”类新词语在使用流通中会发生变化。
韩卓异(2011)的《从修辞视角看 X 男、X 女类网络新词》[3]一文指出,比喻、简称、借代、仿拟等修辞手法在 X 男、X 女类网络新词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类网络新词有着短小简洁易识记、新颖生动的特点。作者认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为 X 男、X 女类网络新词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理据、符合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遵循了言语交际中的经济原则。
张瑞萍(2012)的《“X 男/女”语族探微》[4]一文,以“X 男/女”语族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自身规律和社会文化心理两个视角,结合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来展开研究。从共时角度考察“X 男/女”语族的特点、语用价值以及类似的其他语言形式。“X 男/女”语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使用频率、使用人群上不平衡的特点。
王专(2012)的《“X 女”、“X 男”词族的多视角考察》[5]指出,“X 女”、“X 男”词族在语音结构上仍以双音节为主但逐渐趋于多音节化;重点分析这类词族的构词理据及认知理论基础,解读其产生机制。作者主张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这类新词语进行研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科学的语言观引导其健康发展。
高璐璐(2012)的《网络语言中流行词:“男”族词的分析》[6],“男”族词的来源有谐音构词、方言词的进入、日语词的进入、利用食物的某个特点造词、利用男性自身特点造词五个方面。文章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了“男”族词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这一语言现象的既符合当下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又体现了现代男性寻求自我变化的现实。
王倩(2013)的《“X 男/女”词语模语义建构和语用理据分析》[7],从模槽“X”和模标“男/女”两个角度对“X 男/女”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其语义建构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和关注原则;从语用环境看,言语修辞活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X 男/女”词族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X 男”词群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拟以丰富的语料为基础,将“X 男”词群放在男性新词语这个大的范畴里,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探讨。
3、“X 帝”词群。
近几年,“X 帝”式的男性新词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流行,用于指生活中某领域内最出类拔萃的人或物,如“轮滑帝”、“章鱼帝”、“收视帝”等。目前对“帝”字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如祝晓宏(2010)《网络流行语“X 帝”》、刘慧(2011)《网络新型称谓语--“X 帝”》、杜慧心(2011)《“X 帝”族新词探微》、国玉娟(2011)《浅谈“XX 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