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河北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奖"与"惩"导向作用不平衡。
按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要求,对违反计划生育行为实施法律约束、行政约束、道德评议的同时,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引导、奖励、扶助和利益补偿。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奖励性和惩罚性并行不悖、互补共存,是两个不可割裂的方面。
计划生育"奖"与"惩"的导向作用,目的都是通过运用经济利益等手段来调整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实现计划生育的国策目标。违反计划生育受到法律和道德约束,是维护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必要手段。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保持计划生育的基本秩序[2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社会政策应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社会环境,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法律手段和途径来获取利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从最早以处罚为主的导向政策到奖惩并举的导向政策,是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以利益导向激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的更为有力度和效果的作法与措施,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和心理需要,同时探讨不断弱化惩罚性导向作用的影响,从而实现"奖"与"惩"导向作用的平衡,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向性转变。
5.2 资金保障的压力趋大。
河北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项目众多,所需资金的保障不同。其中利益导向政策中的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其所需资金除中央补助外,其余资金由省、市、县财政负担比例分担,县级财政负担比例较重,原来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兑现奖励政策的财政负担尤其大。以唐山市滦县为例,滦县作为省直管县,2012 年奖扶、特扶资金县级承担比例分别由过去的 5%和 10%提高到现在的 65%,按此规定,加上提高标准的增加部分,2012 年该县奖扶、特扶资金县级承担部分将由过去的 12.15 万元提高到 282.11 万元,仅此一项就比上年度增加 270 万元。加上其他计生惠民资金投入,预计 2012 年该县仅计生惠民政策性资金投入将近 900 万元。由此可见,县级财政负担过大问题已成为落实计生奖励政策的瓶颈,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利益导向政策的深化和拓展。
5.3 随机性救助模式存在局限。
目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过程中,以救济、救助为主,随机性大,社会保障作用很薄弱。这使广大群众感觉政策不规范、不连续,仿佛是可有可无似的,其政策制度建设是建立良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关键。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基础上,河北省要结合实际,积极整合和不断创新利益导向的政策措施,及时总结和完善,并上升为一定层次的制度规范,确保政策的持续和稳定[24]
.同时,健全维护政策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促进各项政策的规范运行,有序开展。真正把随机性的救助模式转变为稳定连续的救助模式,才能使利益导向政策深入人心,使群众真实地感受到政府的体贴和关怀。
5.4 部门间协调难度大。
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我国先后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公共普惠性惠民政策,公共惠民政策给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带来了实惠。但其中大多数普惠政策的落实是实行平均分配。目前,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征地补偿、房屋拆迁补偿、土地分配、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集体收益分配等普惠性政策绝大多数是按人头计算。造成了政策外生育家庭比计划生育家庭获益多的现实,没有体现"计划生育家庭优惠优先"原则,反而,使群众看到孩子多的家庭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多、受益多"的现象,严重挫伤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在计划生育以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发展的情况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普惠性政策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政策的主流方向。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了不少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惠民政策,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职能部门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整体协调机制,如卫生部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教育部门规定的中高考加分;财政部门为计划生育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为计划生育家庭办理养老保险;还有工商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交通部门、扶贫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都有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一些优惠政策,但缺乏这些政策协调机制,也没有形成政策体系,导致政策难以转化为真正的实惠。
5.5 非物质性导向政策缺失。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从根本上讲,要使遵守计划生育家庭觉得能从其他方面(精神、物质)可以获得补偿而形成节育的自愿行为。其主要特征是以条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的直接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例如独生子女光荣证和独生子女费)。从现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来看,主要以物质上的奖励为主。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对于利益期望标准也不断增高,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弱、诱导力度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在利益导向政策中探索增加新的更为有力度和效果的作法与措施以适应现在的生活水准和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