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为我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带来了享受及震撼。同样也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觉传达设计平台,但在进行视觉语言的整合创新之时,需避免单纯追求受众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强化,不应抛弃或弱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精神意蕴。本文是特地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媒体传播论文6篇,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新媒体传播论文第一篇:论新媒体对广告传播模式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广告营销策划也在不断融入新媒体思想,为新媒体背景下广告的营销策划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表现在目的、手段、途径、效果等多个方面。本文阐释了媒体进化与广告产业衍变之间的关系,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四个方面说明了新媒体对广告的影响,旨在为广告传播业者提供较为全面的发展分析视角和战略思维层面。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传播; 4W;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level and economic level, advertising marketing planning is constantly integrating new media ideas,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advertising marketing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manifested in purpose, means, means, effects, etc. Many aspect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medi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It explains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advertis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audience. Analysis perspective and strategic thinking level.
新媒体艺术,以视觉传达上的情感性、互动性、多维性为基点1,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和巨大变化,达到了传统媒体所难以实现的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广告不再是电视渠道的专属,也不再是纸质媒介的独宠,而是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调动人的参与,不仅让受众在视觉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且在感官上认可这种实用而愉悦的享受。
一、概念介绍
(一)媒体和广告
“媒体”(Media)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另一类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2。CCITT把媒体定义为存储媒体和表示媒体,其中,表示媒体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视觉类媒体,如位图图像、矢量图形、图表、符号、视频和动画等;第二类是听觉类媒体;第三类是触觉类媒体3。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88)着述,现代广告被认为是运用媒体而非口头形式传递的具有目的性信息的一种形式4。
(二)研究现状
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促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新媒体,它打破了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实现了创作虚拟现实化、多元化和综合化5。新媒体起源于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以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借助多个终端向用户系统性、全方位展示现代化服务形态。新媒体概念产生于1969年的美国6。国内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引入这个概念,如陆玲琪、庄银环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事物都是基于微电子通信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成果,是数字技术作用下的产物7。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同,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情感性,注重融合、强调关联性,注重交互、强调互动性,注重创新、强调多元性,注重数字,强调技术性。
而广告可以按照内容、目的、策略、传播媒介、表现手法、传播范围、传播对象、传播主体的不同而被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中外学者对广告定义一般使用“新闻”“介绍”“推销”等8。中国早期广告论着认为,“广告”一词最早出现于1907年的《政治官报》中;1940年,陆梅僧出版《广告》一书,1994年,晁钢令等人出版了《现代广告策略与艺术》一书9,对“广告”进行了详细描述,也成为后来学者常用引述之源。欧阳仪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广告中除语言符号外,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日渐凸显10。
二、新媒体对广告变化的影响
(一)媒体与广告的关系
媒体与广告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既相互决定又对立统一,没有媒体,广告就没有呈现的载体,没有广告,媒体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媒体为广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变化,在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品牌效应等多个方面均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如自媒体平台、搜索引擎和户外广告等,都是新媒体时代广告营销的主要形式,新媒体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有利于广告传播业,新型的传播方式能为广告传播加码提速,低成本、超文本的宣传为广告传播实现质的飞跃。而更高、更宽、更广的广告发展平台,推动着媒体渠道日益进行着创新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二者是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
(二)在“4W”方面的新变化
传播主体(who)。传统的广告传播主体大多为企业,即专门的广告公司,在新媒体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团队主体和个人主体。个体之间开放私域流量,让明星与产品、网红与品牌之间进行嫁接与结合,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比如,中国大陆的李佳琦和薇娅就是网红带货的典型案例,他们让各自的私域流量通过跨界合作在全新的平台上进行引爆和裂变,形成飓风级的传播风暴,达到1+1>2的营销效果11。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的广告主直接使用App定制营销,以短视频采访、访谈、小故事等形式,与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等进行定向合作,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解读和宣传产品,而不是直接以产品为主体,往往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传播内容(what)。传统媒体对广告的要求是“内容为王”,通过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来展示产品或服务;现代新媒体更加注重文字、声音、图片、视频、VR(虚拟现实)独立呈现或交叉呈现时有创意、有内涵,能同时产生多种感官享受,进而实现共鸣,意在让观众认可,购买它、使用它、帮助它不是为了广告商或制造商,而是为了更好地成就自己。比如,哈根达斯利用VR技术,将人们带到虚拟的世界中,呼吁人们保护蜜蜂,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无形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12。绝佳的内容能促使广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进行广告营销更加注重话题效应和连锁效应,依靠大场景、大制作的推动,激发受众产生有利于产品的话题,并持续发酵、深度参与、继续追踪、集中聚焦,最终达到广告带动营销的高潮。
3.传播渠道(which channel)。在新媒体的推动下,自媒体、搜索引擎等成为广告投放的重要渠道。自媒体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纯线上经营,积累一定数量的粉丝后,寻找合适的广告主发布广告,实现广告受益。二是依托线上自媒体积累的人气和影响力,通过线下经营变现,微信、微博、抖音、火山、快手、百家号等均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自媒体形式。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量很大,以百度、360、搜狗等为主流,许多广告商瞄准这些巨头,投放大量广告,比如“唯品会”“618”“双11”“双12”购物节等,以此嫁接方式吸引用户点开链接,进行购买。另外,电视节目的隐形插播也是主要渠道之一,例如,中国浙江卫视有一档栏目《奔跑吧兄弟》,主要参与人员经常在节目中展示和宣传自己代言的产品,并未受到观众的抵制,而是让纯甄牛奶等各种产品更加深入人心了。当前,原生视频广告是商家们的主流选择,就是把品牌资料自然地融进媒体视频里,广告的传播效果显而易见13。
4.传播受众(whom)。多渠道的传媒方式让广告受众群体产生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广告客户的数量增多了,范围更广了,分类更明显了,目标性也更显着了,获取广告的手段更多元了,个性化要求也更高了。新媒体懂得抓住任何机会向任何群体释放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诚意,广告不再是美食、美妆的主要领地,从娱乐、影视、情感、健康、养生、艺术、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从适龄儿童到耄耋老人,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广告领域,成为忠实的某类广告的受众。因为,广告不再局限于实现立马变现或短期变现的目的,而是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或者“大鱼小鱼兼容并收”,抑或以众多“小鱼”换取等同于“大鱼”的利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广告业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已经将广告从以往“人见人烦”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习以为常甚至开始追捧的形象。客观上说,它进一步降低了营销成本,提升了创新空间,建立了完备机制,促进了多项融合,拓展了创收平台,塑造了企业形象。从主观上来说,它开阔了人们视野、填补了受众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伴随着诸多惊喜,同时也更加激发了经营业主的干事创业激情,提升了经营队伍素质能力。只要让新媒体更加发挥科学、合理、有力、有效的功能,未来的广告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注释
1陈哲.融入新媒体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20):280-283.
2王微.试论多媒体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3):151-152.
3袁桃.“媒体等同”的人机交互界面(HCI)研究[D].南昌大学,2006.
4丁俊杰.广告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8:6.
5陈哲.融入新媒体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20):280-283.
6代雯.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18,1(20):117-118.
7陆玲琪,庄银环.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J].考试周刊,2016.(67):109.
8桂世河.中外流行广告定义的邻近属概念之演变及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2016(39):43-47.
9桂世河,汤梅.我国“广告”概念现代化及其机制研究---基于《湖北商务报》对“广告”概念现代化的首创之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11):111-125+128.
10欧阳仪.新媒体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创新运用---以故宫文创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0):1-3.
11疫情催生的户外广告行业十大巨变观察报告[J].传媒,2020(18):13-15.
12姚婷.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设计[J].新闻爱好者,2019(09):87-90.
13孙小燕,朱伯玉.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青年记者,2020(20):92-93.
新媒体传播论文第二篇: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民俗体育传播思路探讨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使得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同时也不断涌现出的新的休闲方式,这无疑给我国民俗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借助新媒体技术这一东风,其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也遭受到了新型娱乐方式的强烈冲击,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挑战。对此,民俗体育必须要探寻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积极适应新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民俗体育;传播思路;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际文化交流频次增加,文化已成为代表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已经将文化建设纳入到战略层面,这为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我国很多地方民俗体育通过文化交流实现了文化传播,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这也对我国民俗体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后继无人等严峻形势。因此,如何做好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当前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该研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一、民俗体育概述及传播特点
(一)民俗体育文化概述
民俗体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实践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具有很强的促进意义。民俗体育文化涵盖领域较广,如民俗节日活动、专项体育赛事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地区对于本地的民俗体育活动都具有较高的喜爱度,不仅能够通过活动感受愉快的氛围,还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但是如何定义民俗体育文化呢?从现有资料来看,还没有系统性、总结性的定义,但大体而言,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活动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象征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文化,具有显着的地域特色。
(二)新媒体时代下民俗体育传播特点
1. 传播速度具有快速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而且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这也为民俗体育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通过互联网平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和观看民俗体育活动。
2. 传播行为具有个性化
在传播民俗体育文化时,根据大众实际需求,传播者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而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也推动了传播的良性互动。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评价民俗体育内容及方式,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而传播者也可以实时收集大众意见,调整传播策略。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来传播民俗体育文化,拓宽了传播的渠道,但因网络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民俗体育文化传播时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导致其文化内涵被污染。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需要传播者做好信息真实性鉴别,提高传播质量。
3. 接收终端具有移动性
在以往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多,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信息接收,这种单一的方式使得受众信息接收存在被动性。而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有网络,受众就可以随时进行查看,甚至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民俗体育传播具有移动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能和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民俗体育传播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整合传播主体
当前,很多民俗体育活动之所以出现主体断层情况,其根本原因还是因活动主体相对单一导致。任何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都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方就能实现,需要政府、社会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传播合力。1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加大传播主体的整合力度,借助新媒体交互性特点,提高传播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型传播体系。坚持政府在民俗体育活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出政府资源优势,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播提供政策保障。同时,非政府组织及个体,在传播过程中也应搭建起相匹配的传播体系,从侧面推动政府传播提质增效。二是明确各方传播主体在民俗体育活动中的职能,使各主体相互独立、相互促进,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分工合作。总之,必须要改变当前政府、社会各界及个体在民俗体育活动传播中各自为政的局面,解决好主体单一导致的传播出现真空式断层的情况。对于政府而言,必须要清楚意识到自身在民俗体育传播中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脚踏实地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坚决在传播中出现功利主义行为,全方位、多角度完善民俗体育传播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为民俗体育传承搭建具有影响力和威信力的官方平台;对于社会这类非政府组织而言,要不断提升其自觉开展文化传播的思想意识,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取得政府大力支持外,还应从长远角度来制定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激活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从细节处入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深入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使其进行深度传播。而对于个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自我能力,使自己符合成为传播民俗体育宣传主体的相关要求。
(二)深挖民俗体育传播内容
不可否认,民俗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深入挖掘民俗体育的内涵,找准传播切入点,立足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推动民俗体育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议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围绕民俗体育特色,创建精品网站,统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素材,构建综合资源库,从而为当地具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爱好者提供民俗体育图文、音视频等服务;2二是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如计算机图像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AI智能等,整合当地民俗体育项目、民俗体育教育以及民俗体育文化等内容,通过网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生动展现民俗体育,为其多渠道宣传奠定良好基础。
(三)搭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机制
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两者结合形成融媒体是必然趋势。当前,新媒体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传统媒体也具有自我特色,在民俗体育现代化传播上,两者缺一不可,要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搭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机制,使得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组织开展更多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搭建起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以此来推动民俗体育高效传播。3例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联合举办的方式,在线上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宣传、征集等活动,在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互动,推送线下实体活动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让更多未能到现场的观众感受民俗体育活动氛围,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推动,扩大传播范畴和辐射范围。
(四)通过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民俗体育在传播过程中要想提高影响力,就需要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目前,民俗体育传播面临着渠道单一的问题,需要切实拓宽传播途径,建立起有效的传播模式。将民俗体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例如,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宣传和推广民俗体育,让更多人了解民俗体育运动;又或是与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智能设备,如无人机拍摄,向观众呈现出全方位无死角的视角,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五)利用新媒体推动民俗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体育的关注度日渐提升,全民体育被纳入到战略高度,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不错的发展成效。在此背景下,民俗体育也应顺势而为,借力新媒体不断完善自身产业结构。通过新媒体,在民俗体育传播过程中有效利用社会公众力量,在汲取新媒体资源优势的同时,关注当地民俗体育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深度,优化服务方式。例如,可以与当地民俗社团、行业组织联合起来,挖掘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向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体育资讯,组织开展民俗体育公益教学,真正推动服务价值变现,让新媒体成为民俗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六)提高民俗体育新媒体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民俗体育传播效能,就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联合传媒机构,针对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的人开展教育培训,包括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建议民俗体育从业人员要深挖当地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总结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体育价值,从而赋予民俗体育更丰富的文化内涵;4三是加强对传播人员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时,要严把内容观,过滤无价值的信息,构建起健康、积极的民俗体育传播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民俗体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应当加大传播力度,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民俗体育受众面较小,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必须要利用好新媒体资源优势,让更多人了解民俗体育,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民俗体育传承,从而将民俗体育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注释.
[1]王壮:《探究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汉字文化》 2019年第7期
[2]邓艺华、李国印:《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第17期
[3]李国印:《我国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保护》,《地方文化研究》 2019年第6期
[4]陈明章:《新时代背景下塑造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品牌路径探析》,《汉字文化》 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