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双职工家庭高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5-02 共30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双职工家庭高中生亲子关系探析
【【第一章】】双职工父母与高中子女的关系研究导论
【【2.1 - 2.2】】双职工家庭问题研究
【【2.3 - 2.4】】亲子关系研究
【【3.1 - 3.2】】A高中双职工家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
【【3.3】】A高中双职工家庭学生亲子关系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A 高中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亲子关系对A高中双职工家庭高中生的影响
【【第六章】】解决双职工家庭高中生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 双职工家庭高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7结论与讨论
  

  7.1结论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父母为双职工是否对高中生亲子关系有显着影响的问题,选取江西省九江市A中学部分双职工家庭中的高中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研究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现A高中大部分双职工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做到和谐相处,互相关爱和理解;少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不畅。并就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家庭之间和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在沟通时间上,高一年级学生和家长沟通时间最长,高三年级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时间最短;在沟通效果上,不同年级间不具有显着差异;在沟通态度上,高二年级学生与家长沟通态度最差,不同年级间具有显着差异。通过问卷、访谈,我们了解到家长子女之间理解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家长对子女教养方式、父母之间关系、亲子沟通时间、学校的教育引导等因素对双职工家庭的亲子关系具有显着的影响,而亲子关系会对高中生学习成绩,高中生的社会化水平、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会对高中生学习成绩产生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高中生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包括通过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双职工家庭亲子间的情绪冲突,通过小组工作方法提升家庭间的互动交流效果,通过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发挥学校在增进亲子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7.2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为双职工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且个人水平有限,本文得出A高中大部分双职工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做到和谐相处,互相关爱和理解;少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不畅。但是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A高中双职工家庭父母关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大,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校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亲子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状态。而家庭关系除了父母关系、亲子关系,还有祖孙关系、多子女之间的关系等,亲子关系属于家庭关系的子系统之一,会受到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是必然的,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在整个家庭系统当中嵌入亲子沟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放大家庭的功能、气氛、结构以及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于亲子互动效果的影响。
  
  第二,本文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对于彼此的认知存在差异,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过于简单、直接,对于亲子关系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也从父母的文化素养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对于亲子双方产生冲突、沟通不畅的深层次分析不足。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对独立自主有着很强烈的向往,认为与父母产生代沟,无法沟通很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心理的排斥造成亲子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析亲子双方在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第三,本文考察了A高中双职工家庭亲子间沟通的话题、沟通的频率、沟通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亲子沟通的特点,但只是进行了较为粗糙的定性分析,笔者认为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使用更加科学精细的数学模型来考察亲子之间沟通的次数、沟通时间、沟通形式与亲子关系的联系,为下一步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l]李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孟育群,徐帕茹:《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3]朱东武,朱眉华:《家庭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5]张大钧:《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版。

  (二)中文论文

  [1]胡婷:《网瘾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董光恒:《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10期。
  [3]李莎:《城市双职工家庭职业女性角色冲突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田浩:《国外双职家庭的现状与展望》,(,自理科学》,2003年第五期。
  [5]王娟:《双职工家庭亲子关系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6]林芯宇:(( 80后城市双职工家庭家务劳动性别分工现状研究》,兰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马红宇:《以边界理论解决双职工夫妻工作与家庭冲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5期。
  [8]侯静:《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2011年第2期。
  [9]李燕:《家庭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研究》,《幼儿教育》,2010年第3期。
  [10]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27期。
  [11]曾琦,陈欣银,芦咏莉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自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12期。
  [12]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一一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黄云:《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年。
  [14]李敏:《亲子互动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5]田晓红:《前期亲子互动中的亲代素质》,《婚姻家庭》,2000年第10期。
  [16]叶淑云:《关于婴幼儿发展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综述》,《儿童发展》,2008年。
  [17]刘海鹰:《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8]百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lea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8]符明弘:《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许婷:《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研究》,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0]石伟:《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自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2期。
  [21]伍伟萍:《社会性别视角下80后家庭分工模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2]秦佳:《高中学生亲子沟通与学习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3 ]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三)外文文献

  [1] Paquette D.2004, Theorizing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an Development 47(4)。
  [2] Flouri E,Buchannan A, Bream V. 2002,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fathers'involvement 39(5)。
  [3] Smetana J. 1995,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6.
  [4]Rueter.M A,Conger.RD. 1995, Antecedents of parent adolescent disagreements.Journal of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2):435一448
  [5]Smetana, J G. 1995,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6: 299- 316
  [6]Crouter.A C,McHale.S M, Bartko.W T. 1993, Gender as an organizing feature in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9(3):161一174
  [7]Shek. 2000, Differences between.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treatment of, andrelationship with, their teenage children. Perceptions of Chinese adolescent137(35):135一146
  [8]Bamrind, D.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43(4):3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