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3468字

  2.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山东省某镇的走访过程中,发现当地 53%的家庭都有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这些家庭的子女"被迫"留守在家,与自己其他直属亲人在一起。有的家庭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也一般会就近找工作,将自己的子女"丢"给孩子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得不到全面地教育和照顾,滋生诸多问题。

  2.3.1 学习动机不足,提升环境较差。

  农村留守在家的儿童,一般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而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 55-70 岁的人口未受教育者高达 39.7%,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数字还会更高一些。这就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即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的基本文化素质偏低,无法适应留守儿童快速增长的知识需求;即使部分家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外一方也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田间劳作和务农上,无暇顾及也"懒得"顾及子女的学习情况,更有甚者会要求子女在放学后必须到田间帮助劳作,以减少部分务农压力,这不利于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容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向孩子传输"读书无用"的思想,在孩子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不遵守的情况下也毫不在意、漠不关心。

  在某镇 A 村的走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在放学后,大部分儿童都在街上玩耍或者跟随姐姐或哥哥下地干活。在询问时,12 岁的张某说:"放学了,就是玩和干活,几乎不学习,爸妈不在家,奶奶又不管。"在走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发现较大一部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学习上都不要求留守儿童,不是不想教导,而是一是本身水平有限,二是怕教坏了,自己的儿媳或女婿对他们"有意见",索性就放任不管。一位 76 岁的老奶奶告诉社会工作者:"上次小孙子他妈发现我教给孙子的一个成语不对,就跟我吵吵,害得我生闷气好几天,以后管孙子的时候我就只管他吃和睡,其他也不敢管了。"在访问正准备下地干活的 10 岁的高某时,他回应说:"爸爸说了,读不下去就算了,以后像他一样出去打工,一天能挣好几百呢。"2.3.2 心理关怀缺失,身心健康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得到父母的疼爱和照顾,久而久之,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和失落,自卑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怀和抚慰,就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郁闷、缺乏安全感、紧张等情绪,而且长期无法与父母交流,获得不了基本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性格会变得内向、自卑、悲观,甚至孤僻;在遇到事情时,无法及时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和建议,他们会变得感情脆弱、敏感,做事容易极端,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不完善的教育模式和身处环境的影响,使得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暴自弃、冲动、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在山东省某镇 B 村的走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在与留守儿童交谈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敢与社会工作者对视,逃避问题,说话连不成句子,甚至出现颤音、哆嗦等现象。在与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村里多为留守儿童,而且较难管教,很多孩子听不得批评和说道,一言不合,就可能做出很极端的事情。村支书举例说:"过年前一天,赵家的 9 岁女娃因为她爸饭前说了她几句,赌气离家出走了,你说那么点儿娃懂什么,后来忙活半夜找到了,还得她爸道歉才行,哎……"2.3.3 道德品质失范,安全问题堪忧。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打工的村民开始积攒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因为常年不能陪伴在子女身边,照顾和关爱他们,故而在心理上对子女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于是,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金钱成为外出打工者弥补子女感情缺失的方式,这极易让孩子们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高骛远、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在家照料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也认为孩子没有父母照料是很可怜的事情,进而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这就使得留守儿童道德观念下降,对老人不尊重、对生活不负责,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逃课、迷恋网吧等。

  没有父母在侧教导指正,留守儿童的行为模式出现诸多畸形,安全问题频发。

  他们缺乏基本的卫生医疗知识,对疾病预防的能力较差;临时监护人由于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疏忽管教,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跌落等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是非观念薄弱,自制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少年的蛊惑和诱导,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唆使,加入不法团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某镇第一中学的走访中,社会工作者从综合办公室获悉 2013 年下学期全校共发生偶发事件 41 起,其中由留守儿童引发的就有 34 起,占总事件的 83%.在王行村,一位中年妇女告诉社会工作者,她邻居家的孩子偷偷跑河里洗澡溺水而亡,孩子的母亲也因此得了失心疯,原本很美满的家庭就此支离破碎。而在半坡杨村,村民们普遍反映家里门锁经常被撬,丢失财物五百、一千不等,并有目击者证实是留守在家的儿童杨某和钱某。

  2.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掌握和了解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对解决现存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相关合法权益显得至关重要。

  2.4.1 社会二元体制的限制。

  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他们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不能将自己的子女一同带到城市。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将农村留守儿童"封闭"在农村,必须在本地参加中考、高考,只有在原籍所在地上学才能享受免费或低收费的待遇。虽然现在城市专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高昂的费用和升学考试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望而却步".城乡学校在教材选用、授课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也加大了农村留守儿童走进城市学校的难度。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开始、高的起点,在走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多数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也要把自己孩子的学籍放在城市学校里,以便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考取城市的初中或高中。他们苦于学籍制度的限制,在子女上学问题上,费尽心力。

  2.4.2 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资金一般都是来自于当地镇政府,而当地财政的有限性使得教育部门无法兼顾每个农村中小学,也无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大部分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师职工的工资偏低,甚至偶有拖欠现象,致使农村教师流动较为频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教学质量低下,留守儿童受教水平偏低。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以成绩论成败,德育普遍得不到重视,致使留守儿童在家庭缺失的道德修养,在学校也得不到很好地培养。农村中小学很少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关爱、心情焦躁压抑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地方和方式进行宣泄,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东明集镇荆台集完小的走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此小学在十年前是周边地区最好的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周围村庄的家长也纷纷将孩子送往这里读书,可短短十年时间,这个学校已经沦为靠卖学校占地来维持经营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切合学生的特性而不断变革管理和教学方式。

  老村长还告诉社会工作者,这种现象在周边地区比比皆是。

  2.4.3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榜样作用的消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儿童最先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学习能力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是儿童取得进步的必要途径。而农村留守儿童在最关键的时期丧失了向父母学习的机会,使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缺乏自律性和自觉性,对是非判断和价值观的辨别能力较低,容易受到蛊惑和诱导,走上违法的道路。父母在增加经济收入和教育子女的两难选择上,往往选择了前者,这既有教育意识薄弱的因素在里面,也有迫切希望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和下一代成长环境的因素在内。因而他们会为了补偿对子女的愧疚,尽力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的要求,使其渐渐形成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状况、避免发生矛盾、自身水平有限等原因对留守子女的粗放型管教,也致使留守儿童发生诸多安全和行为问题。

  在当地的走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很多留守家庭的孩子一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一次,更有的家长抵制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回家一次却是为了办离婚手续,给留守在家的儿童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创伤,进而变得更加极端和叛逆。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