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化解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4921字

  绪 论

  0.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地选择前往工资更高、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城市务工和生活,但因为社会体制、经济基础、教育背景、传统观念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往往无法让自己的子女一同前往城市,这就"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近年来,各大媒体、网站不断报道出留守儿童逃学、偷窃、抢劫,甚至参与更加严重的刑事案件。这不得不给学校和家庭敲响警钟,也应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探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兼顾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专业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领域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优秀学者和实践先锋,这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契机和基础。

  0.1.2 选题的目的。

  本选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农村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技巧,为解决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一个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模式。主要以山东省某镇留守儿童为例,做出个案工作方法的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

  推动赋权视角和优势视角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用,挖掘留守儿童自身潜力,整合现有和潜在资源,促进其更全面的发展。

  0.1.3 选题的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个案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运用和实施策略,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遵守专业价值观、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更多、更广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摆脱心理困境、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专业模式。

  (1)运用独特的视角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呈现给"社会",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2)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3)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帮助留守儿童摆脱面临的困境,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研究。

  郭三玲(2005)认为情感上得不到关心和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其表现为郁闷、自暴自弃、冷漠等;留守儿童得不到合理的照顾,生病或受伤时得不到及时治疗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的重要因素;父母不在身边,其学习和生活得不到有效指导和看护,易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生活幸福感下降等问题,严重者产生逃学、违法行为的发生。蔡君(2009)发现在品德和人格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卑、猜疑、内向、偏激、自暴自弃等特点;在学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普遍较低,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在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易出现自闭、自卑、任性、偏激等心理问题。郭玲霞(2010)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心里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看到自己的同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心里开始抱怨,甚至产生嫉妒心理;②政府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也难以成为相关部门的议题,相关部分在相应程度上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也缺乏财力投入和政策指导;③学校问题,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安排大都是参照城市学生而定的,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效用,对农村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失促进作用,农村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④社会问题,社会上充斥着对留守儿童的各种诱惑,网吧、游戏厅、舞厅等社交场所的不规范,使得留守儿童随意可进出,极大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和习惯的培养,降低了其自控能力,容易走入歧途。贺超、王华华(2011)提出在学业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起不到帮助和促进作用,致使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在心理发展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压抑得不到缓解,心情郁闷没有合适宣泄的途径,致使其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心理问题频发;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留守儿童收到不良诱惑的干扰,价值观出现扭曲,结交不良少年,走向违法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心理、品格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上,在研究中,更多的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了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

  (2)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路径研究。

  张美兰(2010)提出应尽快打破二元城乡体制的界限,实现城乡户籍和学籍的统一,减少因为体制带来的城乡学生的不公平,让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享受到城市学生的资源和学习条件,优先农村的教育设施建设和软文化的培养,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学习和受教育环境;完善学校的功能,推动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匹配相应的教学课程,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目标实现;突出家庭教育,父母外出务工,应首先选好对留守儿童有帮助、有良好促进作用的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关心其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并经常回家照看留守儿童;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社区因整合相关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文明体系,倡导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赵兴民(2011)认为父母是留守儿童情感支撑的来源,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时刻关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回家探视和照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杨静慧(2011)提出明确政府的职责,构建多重保护体系,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动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立足农村社区,建立教育监管体系;端正办学的态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将更多的学校资源向留守儿童倾斜;强化家庭概念,构建亲子沟通平台,父母的处事态度往往影响着儿童的未来,要多正面教育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学者更多地强调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摆脱困境,注重社会的支持、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亲子关系的建立,形成多方的监督体系,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而较少地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心理的动态变化。

  (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王章华、戴利朝(2009)提出应从社会工作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介入和干预,其中,间接介入又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加以应用和分析。秦敏(2009)提出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其家庭因素,发挥家庭的不可替代作用,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和援助的相关工作,并与家庭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加强与留守儿童学校的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通过个案、小组等工作的开展,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整合社区内、外资源,通过社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体制,形成社区良好教育氛围,为留守儿童学习和教育创建良好的周围环境。贺燕(2011)则主张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将存在相同教育问题的留守儿童聚在一起,相互帮助和支持,给彼此动力和信心,形成同质力量的形成,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上学者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法和模式,并就间接介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介入,值得借鉴和考量。但上述研究中,缺乏实际工作方法的实施过程,没有具体个案或小组的实施案例。

  0.2.2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亲外出,母亲留在家里,负责照顾孩子,但母亲文化水平较低且其传统地位不高,极大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性格培养,这些儿童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明显比那些父亲在家孩子的要低。如果是母亲外出,父亲在家,则他们的差异不明显。Moctezuma 通过定性方法研究发现墨西哥留守少年通常会受到上一辈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向移民劳务方面发展,成为第二代移民劳工;在蒙古,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受社区人口流出的不利影响,一些学校基础设施破败、入学率低,缺少优质教师资源。Pottinger A.M(2005)认为多数研究表明亲子分离会导致儿童生活环境变化,造成家庭组织和功能的无序,给留守儿童带来生活的困难及不适应。Delancey J,etal(2010)认为父母的外出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其生理机能的发挥作用,体重下降,健康状况下降明显。

  (2)在行为心理方面。

  部分研究者认为亲子分离会导致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影响社会化进程及其后期的发展;也有部分研究者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留守儿童在适应社会方面基本没有问题,在家里能够和其他家庭成员有好的相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一般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关于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原因的研究。

  Cheng T,SeldenM(1994)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流动中,东道主国家为使生产成本最小化而维持移民工人的过渡身份,使其无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在国内流动中,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没有正式户口,就出现住房、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城乡体制的限制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R.Chen,M.MadambnGeneva(2000)提出在非洲,因为生活的贫困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形成难民潮,难民的流动致使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农村留守儿童比重也相对较低,这与当地的国情、风俗习惯、经济基础以及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述研究中,各学者更多将注意力放在移民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上,也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0.3 论文研究方法。

  0.3.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监护人及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关键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员,需要在前期进行细致、认真的走访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的步骤和标准,以期获得最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0.3.2 案例分析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个案实施过程,将介入的理论、方法和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要将所学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具体的专业方法,科学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及改变情况。

  0.3.3 文献研究法。

  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和经验,便于创新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分析他们的研究角度和研究背景,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0.4 论文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个案访谈的形式,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成因。然后具体介绍社会工作介入山东省某镇留守儿童高某的个案实施过程。最后,对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摆脱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0.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健康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置之不理".本文就现今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加以介入和解决。

  在以往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学者当中,不乏对现今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大的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介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切身实际的教育问题入手,更加有效、迅速地解决或缓解案主的问题,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在查阅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中发现,各学者都倾向于通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外力",例如环境、社区、学校及家庭等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摆脱困境,而本文从社会工作优势和赋权视角的专业角度出发,分析、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挖掘儿童自身潜力,增强其自身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