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外向型经济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58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建设探析
【引言 第一章】 外向型经济理论概述
【第二章】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促进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后危机时代长春对外经济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长达 20 余年的“大稳定”时期,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经过调整,全球经济衰退势头减弱,逐渐进入到后危机时期。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渗透,世界经济弱势复苏,正能量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全球贸易与贸易增速锐减,处于罕见的低迷状态。各国贸易竞争呈现加剧之势,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发达经济体增长长期陷入停滞状态,各国均处于“去杠杆”和“修复资产负债表”两难境地。世界各国为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纷纷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发达国家经济萧条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呈现出结构性减速。加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不景气,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后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进出口规模、开拓新兴市场力度、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市传统外贸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经贸主体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本文致力于研究如何促进长春市外向型经济更好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市经济的稳健增长。笔者采用比较分析法,将我市与先进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理性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外向型经济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类型特征、衡量标准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绩效、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了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促进长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 1 章 外向型经济理论概述
  

  1.1 外向型经济内容阐释
  
  1.1.1 外向型经济内涵界定
  
  外向型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一些国家发展经济成功经验的研究。从最初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同义,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外向经济内涵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瑞典经济学家克利斯特。冈纳森认为,外向型经济即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学者阿尔伯特。费萨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出口与内需兼顾的发展战略;美国学者 T.H 斯里尼瓦森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短缺,国家羸弱的情况,定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理论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统一,如薛荣久则认为:“外向型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在经济上的体现,是依据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受国际市场调节,纳入国际市场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国际市场需求型经济。”
    
  关白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应当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比较优势,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的,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通过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建立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增长。”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外向型经济的研究和论述,其核心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要点:第一,主导方向上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第二,经济结构建立在国际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第三,外贸体制上以经济手段为主。第四,经济组织结构体系较为健全和市场经济健康秩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内涵不同,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重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起来的经济运行机制。而内向型经济则是相对于外向型经济而言的经济运行机制,指主要以本国市场为舞台,优先发展本国经济,代替进口它国产品。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它是一种经济体制,它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为目的,主张各种经济要素跨国界流动,与国外经济密切往来。
  
  1.1.2 外向型经济的分类及特征
  
  外向型经济的划分种类不一。国际经济学界认为外向型经济包括坚定的外向型经济、基本外向型经济、一般外向型经济三种类型;按照世界银行的观点划分为两类,即坚定的外向型经济和一般的外向型经济;按发展模式划分,可以把外向型经济分成科技领先型、资源驱动型、结构优化型三种类型;按照国际分工的参与方式,可以分为出口导向型、完全外向型和资本贸易型三种类型。其中出口导向型是指按照国外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经济发展方式,例如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模式;完全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与国外进行贸易等方式的经济来往,基本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例如香港和一些国家的自由港及特区;资本贸易型是指资本国际化和商品国际化,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类型。
  
  外向型经济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先进性,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为发展的舞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使各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具有先进性。第二,合理性,以国际市场为舞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实现最优规模效益,所以其具有合理性。第三,风险性,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一个国家更多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若出现金融危机,则该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危险,故外向型经济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1.2 外向型经济的衡量标准
  
  要确定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外向程度,需要有一套参考标准。国际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单项指标分析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
  
  所谓单项指标分析法就是用有限的具有较高效度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外向程度。较高效度的经济指标包括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还有名义保护率和实际保护率、开放度、国际贸易相关比值、一国或地区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国际相关比值等补充的指标。单项指标分析法易于统计和计算,但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外向型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面积,忽略了其经济总量规模和地理面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在进出口、外资进入、对外投资等方面呈现出综合性,因此,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依存度较高。
  
  所谓的综合指标体系法是指采用多种指标体系,经过加权计算,对于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进行测度分析。国内学者关于外向型经济水平的度量采用综合指标体系法,既从单一的外贸依存度测量已发展到多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用于衡量计算综合外向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对外直接投资测度、外资依存度、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测度、外资企业出口贡献率、内外销商品的比率以及汇率的偏向度、旅游开放度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测度等。综合指标体系法虽然比单项指标分析法更为全面,但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不同指标与经济外向度关联程度的强弱,影响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另一方面,测量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因研究者主观性差别,导致对经济外向度的测算也只能是大致的模糊的量化。
  
  1.3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持,所以本节主要梳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论支持基础。
  
  1.3.1 经济增长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也加以完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潜在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 GNP 的扩展”.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扩展,即使新增的社会生产能力没有转化为社会产品,但其实质也是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内学者孟夏提出“经济增长是生产能力变动的一种长期趋势,与由资源重新配置或更充分利用而引发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移动不同,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是提供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能力的提高和改善。”
    
  国际贸易使得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扩展,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因而市场交易的扩展也就意味着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因而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仔细品味经济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学说。他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带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对前人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发展,他创立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其认为国际贸易发展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因,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各国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获利,同时国际贸易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经济动态利益,推动经济全面增长。他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是推动一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因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系列贸易活动,将经济增长的动力传达到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一般来说,对国际贸易依赖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比对国际贸易依赖比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之,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证明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所以,经济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1.3.2 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变换,航海技术的不断突破,使跨国贸易成为了当时的经济热点。随后不久,亚当·斯密在其着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如果外国能比我们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
    
  正因为国家之间在产品成本上具有绝对差异,所以才会产生对外贸易,并且如果贸易国之间的产品具有个自的绝对优势,这种对外贸易就会实现双赢,这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也表现出了不足之处,因为在现实经济行为中贸易国之间不一定存在产品成本绝对比对方低的商品。所以,在 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着名的比较优势原理,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产生相对成本的差别。各国应该权衡利弊,集中生产并出口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成本较高、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能够提高两国的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它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只是因为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存在比较成本的差异,也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实质就是双方劳动生产效率的优劣形成产品流动,其根本在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克服了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传统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缺点,填补了国际贸易发展理论的空白,至今仍然是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比较优势理论是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容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上,且对导致这种差异的探索成为了其原理不断发展的动力。虽然在早期比较优势理论只提出了国际贸易中各国扮演的分工角色,并未揭示这种分工形成的原因,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界学者对国际贸易的深入研究,比较优势原理得到充实和完善,仍被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继续指导各国贸易活动。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从生态学范畴被引入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的,最早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起草发布的《世界自然区保护战略》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此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被广泛运用,是解释人和自然平衡关系的主要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人类多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全球性研究问题。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深入经济领域,社会经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焦点。希克期林是最早从经济方面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出以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前提,经济的增长应该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前人们总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是经济增长主要是指数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数量的增长也包含了经济质量的提高。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重视经济量的增长的同时也重视其质的提升。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国普遍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一味的追求工业化,忽略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造成了一系列恶果,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推动了我国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1.3.4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要素禀赋论(H-O 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瑞典的两位着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因出发,进一步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在 1919 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后由他的学生俄林充实论证。俄林(Bertil Ohlin)在其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深人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加以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又称为 H-O 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 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其理论内容是两国在技术水平相等的情况下,一国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是由于其要素禀赋的不同,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出口其要素丰裕度较高的产品,进口替代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均能够获得福利。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基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把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开拓点,取得了一定绩效。因此可以把要素禀赋理论作为指导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