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7.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韩经济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综观中韩经济关系,无论是贸易方面还是投资方面,两国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即贸易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中韩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相互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同时在高新技术领域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共同促进中韩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2)中韩两国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推动了中韩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和发展。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虽然这一过程仍然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但必将推动中韩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实现互利共赢。
(3)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悠久的文化渊源、坚实的政治基础和互补的经济关系是其推动因素,贸易摩擦和贸易逆差严重、政治互信不足、文化认知差异、海洋权益问题是阻碍因素。其中,政治互信不足是阻碍中韩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
(4)为推进中韩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应保障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落实,以制度化促进中韩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与文化交流、完善配套措施降低经贸合作成本、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7.2 不足之处。
在对中韩服务贸易进行现状分析时,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未能获得最新数据对中韩服务贸易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对中韩服务贸易的最新进展了解较少。另外,由于篇幅限制,尚未对中韩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对此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Aitken N. The Effect of the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Cross Section Analysi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3(5):881-892.
Balassa B. Towards a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J]. Kyklos , 1961, 14(1):1-17.
Balassa 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 [J]. General Information, 1978, 5(78):135-156.
Brown P. A Canada-US Customs Union: An Economic Evaluation [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1, (15):37-76.
Estrada G, Park D, Park I, et al. 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EAN, Japan and Kore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12, 20(4):108-126.
Lee YS, Kim K. Tripartite Free Trade Agreement among China, Korea, and Japan A Step Toward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J]. Brills Asian Law Series, 2014, (1):123-145.
Luis A. Rivera-Batiz, Paul M. Rome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1991, 106(2):531-555.
Meade J. The Theory of Custom Union [M]. North-Holland Amsterdam Press, 1955.
Peter Drysdale.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Prospects for Western Integration. Economic Record, 1967.
Viner J.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M].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Press, NewYork, 1950.
Walz U. Dynamic Eff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 Survey [J]. Open Economies Review, 1997, (3): 309-326.
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译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曹宏苓。一般均衡分析在自由贸易区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4-
陈硕颖,张唯劼。构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探讨-基于货物贸易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08,24(7):24-27.
董向荣,李永春,王晓玲。韩国专家看中国-以中韩关系为中心[J].现代国际关系,2001,(5):55-62.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胡艺,沈铭辉。中韩贸易 20 年:回顾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2,(5):72-79.
胡渊,杨勇。多边化区域主义背景下中韩自贸区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2014,(2):147-151.
黄雪婷。东亚经济一体化视角下中韩贸易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蒋含明,李非。ECFA 对两岸经济的影响效果评估-基于 GTAP 模型的模拟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8):22-28.
金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框架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75-82.
兰天。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11.
李庆利。后危机时代中韩经贸合作分析与思考[J].商贸流通,2014,(25):38-40.
李祥。朴槿惠时代中韩关系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J].延边党校学报,2014,(1):96-98.
李玉举。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李玉珍。中日韩经济一体化[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1):40-46.
刘冰,陈淑梅。RCEP 框架下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 GTAP 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6):91-98.
卢海涛,陈为国。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7,(2):177-178.
陆建明,李宏。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一个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9,(6):18-29.
陆圣。TPP 对太平洋地区纺织品服装贸易流量的潜在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5):67-77.
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潘沁,韩剑。基于引力模型的产业内贸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9):22-26.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IPE)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
施锦芳。中日韩 FTA 建设优势、问题及前景分析-基于与 NAFTA 比较的视角[J].国际贸易,2014,(4):53-56.
宋成有,姜忻,王蕾,等。中韩关系史:现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汪占熬,陈小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动态[J].经济纵横,2012,(10):110-113.
王建强,刘洁,罗丽娟。国际经济学理论及政策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王帅。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事后研究方法[J].对外经贸,2013,(10):90-91.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魏晓光。中韩 FTA 框架下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思考[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5):45-52.
张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张慧智,王箫轲。中韩关系二十年:成就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13,(1):20-27.
张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中日韩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J].国际贸易,2003,(1):4-8.
赵俊平,付会霞,姚丽霞。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