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4 共6250字

  第 2 章 中韩贸易现状
  
  中韩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两国经济贸易至迟在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和古朝鲜之间就已开始,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二战之后,受国际格局影响,中韩两国严重对峙,经贸关系一度处于全面禁止状态。直至 20 世纪70 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渐缓和,中韩两国从对峙走向和解,两国经济交往开始以民间贸易为起点逐渐发展起来。1992 年 8 月 24 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韩贸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实行,中韩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并发展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2.1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2.1.1 中韩货物贸易发展历程。

  自 1978 年中韩两国开启经贸往来,以 1992 年中韩建交为标志,两国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1978-1991 年,双边贸易发展比较缓慢。第二个阶段为 1992-2014 年,中韩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并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巨大进展。

  (1)1978-1991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韩建交以前,两国贸易方式以经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进行中转的间接贸易为主。如图 2-1 所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且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处于顺差状态,但贸易规模较小。由于中国没有报送 1978-1988 年双边货物贸易数据,因此,采用韩国海关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加以替代。

  1978 年,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敞开了国内市场,为韩国在华开展贸易提供了机遇。而韩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跻身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经济的互补性为两国关系的和解提供了可能。1978 年,中韩两国经香港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两国贸易由全面禁止状态向间接贸易展开。1979-1983 年间,中韩货物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较小,双边贸易额均未超过 1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均不到 1%.1984-1991 年间,双边贸易额增势逐渐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 74.49%.这主要因为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民间直接贸易初步发展起来,尤其是 1988 年中韩两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直接贸易,两国间的直接贸易比重逐渐增加,推动了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到 1989 年底,中韩间的直接贸易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39.7%,到1992 年 6 月底,该比值已达 77%.尽管如此,双边贸易规模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仍均小于 3%.

  综上所述,由于中韩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限制了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可以说,中韩建交之前,政治因素是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2)1992-2014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1992 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直接贸易迅速取代间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展开。如图 2-2 所示,总体上看,中韩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这一期间,中韩商品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为 1992-2000 年,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较快,除了 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 32%.1992 年,双边贸易额为 50.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5%,中国已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已成为中国仅次于日本、香港、美国和台湾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直至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双边贸易额首次下降 11.6%.1998 年,中韩两国确定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两国关系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 年双边贸易迅速恢复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2000 年,中韩双方同意将中韩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双边贸易额达到 345 亿美元。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是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的根本动力。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韩国则已跻身于新兴工业化行列,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贸易结构的不同使得两国相互间产生巨大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为 2001-2014 年,双边贸易额呈快速上升趋势。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通过不断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不断提高。2003 年,中韩两国确定将中韩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 年又进一步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关系的升温大大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001 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 358.9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进口额达 233.77 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3 年又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5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达到 1119.28 亿美元,分别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 7.87%和 20.51%,提前完成了中韩两国在 2008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 亿美元的目标。2007 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位列第一,占韩国出口总额的 22.1%;自中国的进口占韩国进口总额的 17.7%,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市场。自此之后,中国连续位居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韩国则保持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下降幅度较大,但仍然超过了韩日、韩美的贸易额总和。中韩两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加强经贸合作。2010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 2000 亿美元,达到 2071.15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 6.96%和 23.23%,提前两年完成了中韩两国在 2012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 2000 亿美元的目标。2014 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 290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3%,有望于 2015 年突破 3000 亿美元大关。

  可见,中国两国的正式建交,使得双边贸易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尤其是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及中韩双边贸易额占韩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说明中韩两国已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更大,两国已具备深层次经济合作的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2.1.2 中韩货物贸易结构分析。

  1992 年至今,中韩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要素密集度不同,贸易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 SICT),产品分为十类,包括:0(食品和活动物)、1(饮料及烟草)、2(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和蜡)、5(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SITC0-4 类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 类和 SICT7 类大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 类和 SITC8 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 属于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在此不予考虑。

  通过比较图 2-3 和图 2-4 可知,(1)长期以来,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最低,一直仅占 10%左右;而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变动较大。(2)中韩两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较快,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则波动较小,出现小幅度下降。(3)中韩两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上升速度较快。

  (1)中韩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因为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韩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符合两国基于资源禀赋要素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的现实状况。

  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1993 年间,该产品出口比重较高,分别为 52.62%和45.44%,位居三大类产品首位。1994 年,该比重持续下降,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首要地位被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成为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1998 年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演变为对韩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建交之前,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主要以农林水产品、纤维类产品 、矿产品为主,占据对韩出口总额的 70%以上。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韩国在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美、日资源供给的严重依赖,使得韩国不断寻求国外市场,中国的初级产品特别是矿产资源正是韩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然而,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的价格优势对韩国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韩国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中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比如对农副产品进口征收的附加关税、实施反倾销调查等。此外,两国建交后,中国开始在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领域加强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韩国出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迅速下降。

  2013 年,该比重已下降至 7.7%.

  (2)中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1992-2013 年,该比重由 52.43%下降至 22.5%,下降了近 30%.199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金属制成品、化工产品、纤维纺织品、汽车与机械类产品,占到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 76.2%.1992 年,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些产品正是中国进行经济基础建设所需要的。

  而韩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韩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韩国逐渐将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中国,而将出口重点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1995 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超越,成为对中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

  长期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所占比重波动较小。

  这主要因为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利用自身优势,已发展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中国承接了韩国国内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返销韩国本土或销往世界或在中国国内内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中国对韩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3)中韩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总体上看,中韩两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是上升的。1995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位居第一,而中国在 2008 年才得以实现。虽然时间较晚,但增长速度较快,中国对韩国出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2 年的 10.94%增长至 2013 年的 58.23%,增长了 47.29%.

  2009-2014 年,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类别主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矿产品,占对韩出口总额的 80%以上。其中,在 2008 年之后,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一直在 50%以上。2009-2014 年间,机电产品出口份额保持稳定增长,在中国对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位居第一,2014 年该比重已达 43.2%.贱金属及制品位居第二,所占比重在 2014 年达到16.3%.其中,钢铁及制品是中国对韩出口的主要商品,2014 年出口份额为124.35 亿美元,占对韩出口的贱金属及制品总额的 80%以上,这说明中韩两国在钢铁产业上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中国对韩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份额总体上是上升的,2011 年之后保持第三位,2014 年该比重为 7.8%.纺织品及原料位居第四,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 7%左右。中国对韩国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的出口比重总体上也是上升的,2011 年之后一直居于第五位。矿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已由 2008 年的 6.3%降至 2014 年的 1.4%,所居位次由第四位降至第十二位。

  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为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 90%以上。

  2008-2014 年间,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分别位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14 年该比重已达 71.6%.从出口份额看,远远高于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份额。塑料及橡胶、贱金属及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2009 年之后,所占比重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014 年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五位,占比分别为 7.7%和 5.6%.韩国对中国矿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下降,2014 年位居第六,出口份额为 79.72 亿美元,其中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和沥青等占出口份额的 97.64%.

  综上所述:(1)中韩贸易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中韩贸易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中韩两国经贸往来的主要商品类别。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开始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中韩两国技术差距仍然较大,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的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则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同类中的低附加值产品。

  2.1.3 中韩贸易政策。

  中国加入 WTO 后,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目前,中韩两国的关税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对于部分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中韩两国依然存在关税高峰。按照 WTO 规定,WTO 成员间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享受最惠国税率。中国和韩国都是 WTO 成员国,因此,本文选取两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 2-1 可以看出,在农产品方面,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韩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较高;在非农产品方面,中国和韩国的平均关税水平都较低,其中中国略高于韩国;韩国对部分农产品保持较高的税率拉高了整体的关税水平,使得韩国的关税总水平高于中国。

  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实施的最惠国关税水平主要集中于5%-25%,高于 25%税率的农产品税目仅占 9.4%;而韩国进口关税税率超过 25%的税目占 39.5%.可见,韩国在较多的农产品中存在较高的税率。在非农产品方面,中韩两国实施的最惠国税率低于 10%的税目分别占 72.7%和 90.1%,可见中韩两国在非农产品方面的税负水平都较低,相比较而言,中国保持高税率的税目占比较大。此外,韩国对非农产品实施的免税税目占 17%,而中国仅占6.9%.

  在各类农产品中,韩国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的平均税率均高于中国,在各类非农产品中,除了鱼类及鱼产品外,中国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的平均税率均高于韩国。对于韩国而言,关税高峰产品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棉花除外)、鱼类及鱼产品、化工产品,部分农产品的关税峰值甚至高达 800%以上,可见韩国对本国农产品的关税保护水平达到惊人的高度。相对而言,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实施的最惠国税率的关税高峰远远低于韩国,但是中国在非农产品上的关税高峰大多高于韩国。

  除了关税政策,中韩两国在经贸领域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与协议。1992 年9 月 30 日,中国与韩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韩双方顺利开展贸易、投资奠定了法律基础。1994 年,中韩签订了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2007 年,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对 1994 年协定中有关表述进行了修改。2005 年,中韩签订了关于扩大贸易救济领域合作和关于促进两国贸易投资发展的谅解备忘录。此外,中韩两国在海运、邮电、环境、水资源、海关合作、核能、高新技术、节能等领域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共同构建了健全的双边机制。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