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关于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范文(5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02 共22629字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本文提供5篇关于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关于社会实践论文:

  论文题目: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摘要: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等方面,其实质是将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公平”相结合,试图走中间道路。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遇到诸多挑战和问题,但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符合印度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为印度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印度

  社会主义思想是尼赫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尼赫鲁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成为印度的立国原则之一。对于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学者们大多从其内容、本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①。本文着重考察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在印度独立后的实践,试图为印度独立后发展道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受费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英国留学期间,他被费边社会主义所吸引。他在《自传》中称:“我多少受了费边派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关心当时的政治运动。”后来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说:“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研究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有了新认识。”1927年,尼赫鲁对苏联进行访问。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使他深受影响。他说:“对于我来说,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我所赞赏的一种经济学说,社会主义是占据我全部头脑和心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念。”

  “没有社会自由,社会和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机构,无论国家或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1929年,在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尼赫鲁首次公开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最高峰,他以国大党主席身份在1936年4月发表演说,宣布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主张在印度取消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印度独立后,社会主义成为印度的一项立国原则。

  1955年1月,国大党阿瓦迪年会通过了要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在1964年1月的国大党布伐尼什瓦尔年会上,尼赫鲁将“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发展为“民主社会主义”,更强调在议会民主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等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确保社会平等

  印度曾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差别和极端的贫富分化。尼赫鲁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印度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公有制,消除特权集团,这样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平。1936年4月12日,他在国大党会议的主席致词中说:“我确信,解决世界和印度问题的唯一办法是社会主义……除了社会主义,看不出别的办法可以消除印度人民的贫困、大量失业、落后和受奴役的地位。它需要政治和社会结构巨大的革命性的变革,需要消除土地和工业特权阶级,需要结束印度封建专制制度。除严格意义之外,它意味着消除私有财产,将用合作服务的更高观念来取代当前的利益制度。”

  在1955年国大党阿瓦迪年会致辞时,尼赫鲁说:“社会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公平分配现有的财富……它将不会使我们国民的收入有什么差别。”尼赫鲁希望用社会主义来避免资本主义的严重弊病,要消除财富集中,实现经济平等;要削弱私有力量,加强政府控制;要消除大众贫困,实现社会解放。

  (二)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调控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尼赫鲁认为经济上必须加强国家调控,实行计划经济。苏联通过计划手段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给尼赫鲁留下深刻印象。`1933年,他给女儿英迪拉的信中说:“社会主义有很多种,但一致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由国家控制生产资料,如土地、矿产、工厂等等,还有铁路、银行以及类似机构。社会主义思想是:任何人不得利用这些机构为个人谋利益,也不得剥削他人的劳动。”

  他说:“一个民主式的集体主义并不一定意味着财产私有制的废除,但却将意味着一些基本而主要的工业收为公有。这也将意味着土地的合作化或集体管理。尤其是在印度,大企业之外,我们还必须有合作方式的对小型工业和农村工业的管理。这样的民主式集体主义制度就需要仔细而有步骤的计划。”

  尼赫鲁认为通过计划的手段,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调配全国资源,有目的有重点地协调发展,以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社会公平也需要通过计划的手段,因为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推动落后地区发展等都离不开国家计划,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三)发展合作社,开展农村合作运动

  尼赫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占有为目的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人人都有占有的欲望:“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消灭贪欲的倾向,以合作取而代之。”他认为合作能够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能够克服小农个体经营的缺陷,也是实现公平的必要措施。尼赫鲁在《自传》中说:“目前的土地制度正在我们眼前宣告垮台,它阻碍着生产、分配以及大规模的合理操作。只有彻底改革这个制度,废止小土地所有权,建立有组织的集体和合作企业,因而以很少的力量做到很大的增产,这样才适合现代的条件。”

  他认为,印度不能建立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大农场,那样会拉大贫富差距,只有合作化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合作化是小农增加生产的关键,小农不进行合作就不可能利用现代技术。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合作运动,使所有的村庄和农民都加入进来。他说:“农民如何有效利用小块土地呢?他不可能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设备,除非他与和他一样的人合作生产,合作是他将来增产的关键。合作化运动必须在全国展开,必须将所有乡村和农民涵盖进来。”

  (四)崇尚民主,强调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尼赫鲁一方面崇尚西方的民主制,但又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主张吸取社会主义之长以补资本主义之短,主张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他在1957年1月的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会议上说:“民主进程归根到底能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民主不仅仅是一个选举的问题。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将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对于尼赫鲁来说,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人人具有平等机会,是一种人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而社会主义对于尼赫鲁来说,不仅是一种经济学说,还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意味着对社会结构进行变革,意味着消除贫困、争取平等。因此,对于尼赫鲁来说,民主和社会主义并不冲突,二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尼赫鲁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更多强调在经济方面引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因素,但在政治体制上则向往西方议会民主制。因此,尼赫鲁社会主义实践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

  (一)确立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

  印度摆脱殖民统治后,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极端落后,大多数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此情况下,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将社会公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尼赫鲁说:“我呼吁印度所有工业家应在印度人民令人震惊的贫困层面上考虑工业化,当然,我们都希望工业增长,但它必须是对四亿人民有利的增长,而不是对少数工业家和资本家有利。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必须在任何工业增长方案中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国大党政府突出社会公平,主要因为:首先,广大民众长期追随国大党参加民族独立斗争,国大党承诺独立后要改善民众生活,实现社会公正。其次,印度独立后实行议会民主制,成人具有普选权,国大党要取得执政地位,就必须突出社会公平,以寻求民众的广泛支持。再次,国大党政府认识到要实现工业化,就要充分发掘人力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国内市场。没有下层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无法长久。

  为保证公平原则落到实处,1950年1月生效的印度宪法开辟专章制定国家政策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国家应努力增进人民福利,努力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正义,保障男女平等地享有充裕的生活,实现充分就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维护弱势阶层的利益,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等等。宪法制定此专章的目的是表明国家政权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努力。这方面的规定虽然没有司法强制的性质,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以此为指导。

  (二)编制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独立后不久,印度政府于1950年3月成立以尼赫鲁为首的计划委员会,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草案于1951年7月公布,1952年12月被人民院批准。“一五”计划并不是按严密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制的,它其实是各种建设项目的简单综合,它的基本任务主要是解决当时紧迫的粮食、消费品、工业原料短缺问题,医治印巴分治带来的经济困境,恢复国民生产。“一五”计划虽然是一个应急计划,但它并非没有对印度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一五”

  计划文件写到:“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现有条件下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该目标体现了尼赫鲁既实现经济增长,又保证社会公平的经济发展思想。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有了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二五”计划由尼赫鲁的首席经济顾问马哈拉诺比斯(Maharanobis)教授主持编制。其主要内容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主要由公营部门去发展,由公营经济占领国民经济制高点;轻工业主要由私营部门去发展;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应逐渐实现自给,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它体现了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被称为尼赫鲁-马哈拉诺比斯模式(或马哈拉诺比斯模式)。它对印度此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面的几个五年计划基本按此模式制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政府才开始对马哈拉诺比斯模式进行修正。目前,印度经济仍按编制的五年计划有步骤进行。

  (三)以公营经济占领国民经济制高点

  印度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并重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发展公营经济则被认为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尼赫鲁认为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不能依靠私营部门,因为私营部门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必须建立公营经济,由公营经济占领国民经济制高点,即由国家控制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业等。

  为确保公营经济的主导地位,1948年、1956年印度政府通过两个工业政策决议,这两个工业政策决议将基础工业、重工业基本上划归公营,而私营部分主要是轻工业,它体现了由公营经济占领国民经济制高点的思想,私营经济则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二五”计划开始,印度政府大量投资,兴建急需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部门,公营经济发展迅猛。“二五”计划期间,印度兴建了多座年产达百万吨的大型钢铁厂以及重型机械公司、汽车制造厂等。全印公营企业属于联邦一级的1955-1956年有21家,到1961年增至48家,投资总额从8.1亿卢比猛增至95.3亿卢比。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大批重工业基础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公营经济开始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公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印度工业有了自我装备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摆脱了对外国的依赖;公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创造就业、消除贫困提供了保证。

  (四)实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战略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在农村实施了以制度改革为主的发展战略,即废除中间人制度、实行租佃改革、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合作化等改革运动,试图改革农村土地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尼赫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改革的原因在于:首先,印度农村存在落后的中间人地主制以及不合理的租佃制度,农业要发展,必须废除落后的寄生地主制。其次,印度独立后实行大规模工业化,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提高生产力。再次,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受中国的启发。尼赫鲁举中国的例子说:“在那里就迅速出现了几百万个合作农场……(中国)最近几年来在没有大量使用化肥的情况下迅速增加了粮食产量。中国用在这方面的资金并不比我们的多。而且,中国比我们更加强调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可是他们却成功地增加了农业产量,步伐比我们快。毫无疑问,中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当能做到。”

  1950年北方邦首先制定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立法,其他各邦也相继制定了同样的立法。取消中间人地主的立法和执行过程约持续了十年,使大约2000万户有财力支付地价的原中间人地主的“永佃农”(大多是二地主和富裕农民)同国家直接发生了关系。对于富裕农民来说,由于他们获得土地所有权,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前中间人地主来说,由于他们成为农业经营者,又获得政府大笔补偿金,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人开始向资本主义经营地主转化。包税地主失去征税权后有部分人购买农业机械,兴办农场,一些富农也更新设备,购买拖拉机,使用化肥。土地改革尽管进行得很不彻底,但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中间人地主基本消失,大量佃农获得土地所有权;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面积大大缩小,一些无地工人和小农分到了土地;部分佃农得到了佃权。

  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印度政府还在乡村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如生产合作社、信贷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由于广大自耕农对生产合作社这样的新事物没有把握,多数持观望态度,并不热心,加上其他党派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反对,所以生产合作的发展局面并未出现。

  三、尼赫鲁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

  尼赫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是其“外壳”或“政治外衣”。尼赫鲁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只不过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成分。

  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倾向在1933-1936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他的社会主义观念可归纳为:宣布信奉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制度,是一种新的文明;接受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强调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用强制手段消除剥削。

  但不久,他就从这个立场后退,虽然仍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但在公开场合较少提及,调子也逐渐缓和。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尼赫鲁追求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其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上仍属于资本主义范畴。他曾坦言,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人道主义或乌托邦式的”。二是他的社会主义言论遭到右翼和资产阶级的批评,他不得不从以前的立场后退。

  1936年4月,他作为国大党主席在勒克瑙年会上发表了赞同社会主义的言论。这些言论立刻遭到右翼的批评,资产阶级也指责他要把印度引向共产主义。他不得不从这个立场后退,收缩自己的主张,不再提生产资料公有和阶级斗争,只提国家控制关键工业,缩小贫富差距。三是他看到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思考。他坦白地承认,他认为苏联存在着“由于缺乏政治上的民主所产生的一些弊病”。

  总体上说,尼赫鲁赞成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但又主张用渐近方式来实现阶级合作;他主张进行社会变革,但又反对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主张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他既看到私有制带来的罪恶,但又不主张取消私有制,而主张通过国有经济来限制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发展,以缩小贫富差距;他主张废除地主土地占有制,但又不主张用革命的方法而主张通过改革的方法来实现。由此看来,尼赫鲁一方面向往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但又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主张吸取社会主义之长以补资本主义之短,主张走一条中间道路。

  对于尼赫鲁来说,将社会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是他选择的一条印度式现代化道路。1980年代前,社会主义成为印度的主流话语之一。1976年,社会主义被正式写入印度宪法序言,社会主义的地位被宪法所明确规定,成为印度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实现既定目标,国大党政府和印度民众努力奋斗,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印度社会主义实践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公营企业定位过高,保护过头,造成公营企业效益低下;农业方面过度期望制度改革,对技术投入不重视,农业危机频频出现;对社会公平期望过大,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下。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受到越来越多质疑。

  1991年印度政府实行自由化和全球化改革,开始对前一阶段政策弊端进行彻底纠正。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是符合印度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为印度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即:社会主义应注重社会公平,但公平不能牺牲效率,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

相关标签:社会实践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