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中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5257字
  摘要

        地方高职院校具有独特性,既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又直接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已不仅仅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术技能,且具有服务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然而,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参与服务的意愿较低、参与的人数较少、开展服务的种类偏少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试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视角进行论述。
  
  一、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行为的理论分析
  
  地方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地方产业、行业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从积极组织行为学来看,开展社会服务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促进师生个体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地方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新形势下,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结合地方特色经济与产业,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培养集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这种校企直接参与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培养订单式人才,使之能够熟悉一线的操作流程及工作内容,从而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自身成长,提升工作绩效。
  
  2.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发展自身、创建品牌的内在需求。地方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培养,校企合作不仅解决了最前端的用人问题,更是高校参与社会服务最直接的形式之一,为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攻关专业难题,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打造优势专业的教育品牌,并反过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地方高职院校具有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的使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拥有岗位知识能力,还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结合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增强理论素养,也会更好地将之转化成科研和教学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科研创新能力。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关概述
  
  1.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行为学是以霍桑实验为理论基础,主要从解决员工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负面的价值观与消极的工作态度和动机等出发进行研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斯蒂芬·P.罗宾斯对组织行为学做出如下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人、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高潮,其标志性成果是2000年塞利格曼与特米哈依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在这篇论文中,塞利格曼与特米哈依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专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学科,其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