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农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7 共54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探究 
【第一章】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户调查研究绪论 
【2.1】农户对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2.2 - 2.4】合作社农业服务需求评价与特征 
【第三章】英山县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  
【第四章】英山县农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供需偏离性及成因 
【第五章】国外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经验 
【第六章】建设英山县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农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7 结论

  7.1 结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其创建宗旨就是为合作社成员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满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从农户视角出发,对湖北省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的偏离性,具体表现在:服务宽度上的滞后性和服务深度上的浅显性。通过分析英山县农户对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可知,当地农户虽然对合作社的存在感和认知感程度较低,但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认知有一定程度较清晰的判别,且农户对合作社服务需求较为旺盛,其中以对销售服务、信息服务、农资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需求最为强烈。而在基于农户视角对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中可知,当前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领域范围虽广,但覆盖面较窄,服务项目拓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农户需求的发展速度,服务深度有限;且与公共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相比,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供给具有服务领域涉及较广,但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形式较为灵活,但服务范围狭小;服务质量相对较好,但服务层次较低;产中产后服务欠缺这四个明显特征。

  第二,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产生偏离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不足,具体可表现为:一方面,需求环境的限制,包括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文化素质的限制、收入水平的限制及农户合作意识限制等四个方面;另一方面,供给环境的限制则包括政府扶持与监管力度弱化、合作社合作水平低,组织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等五个方面,这大大阻碍了当地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拓展。

  第三,借鉴美国、德国合作社和日本农协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经验,结合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启示:产业化的组织经营、坚实的法律保障以及政府的不干预支持,是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

  第四,针对当前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从合作社内外环境建设和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完善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在合作社内外环境建设上,首先应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其次,充分加强企业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再次,合力创新合作社组织建设。在具体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上:通过加强建设销售服务,着重建设信息服务,拓展建设信贷服务,开展建设标准化服务,优化权益保障服务,完善加工运送服务,创新建设社会服务等措施来积极完善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虽然对英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但由于精力和科研水平有限,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当地农户文化程度及在调查过程中信息沟通交流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少数农户对政府公共机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这三种服务供给主体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致使其在回答对合作社服务期望与供给时也存在些许偏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精确性。第二,由于国内外关于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文献研究较少,使得本文缺乏一定的文献资料支撑,且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还未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需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结合运用,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合作社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更为详细满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家涛。国外合作社理论研究综述[J].海派经济学,2008,24:172-179.

  2.丛晓娣,姚凤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综述[J].北方经济,2007,2:61-62.

  3.蔡加福。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2005(10):21-25.

  4.陈红奎,吴永常。农户信息需求服务的调查分析--以湖北英山县为例[J].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5.杜奋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政府角色担当[J].改革,2012,9:77-83.

  6.樊亢,戎殿新。论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世界经济,1994,6:4-l2.

  7.龚继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组织协同与服务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8.郭翔宇,范亚东。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7):60-63.

  9.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0.郭翔宇,范亚东。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7):60-63.

  11.黄景麟。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2.胡晓。社会角色视角下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困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3.韩冰,刘现武。转变政府角色促进合作社发展--基于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7.

  14.胡家浩,张俊飚。中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比较[J].开放导报,2008,8(4):44-50

  15.胡志刚。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3):12-13.

  16.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J].广东合作经济,2006(4):18-23.

  17.金兆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2(8):38-41.

  18.季湘铭。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0.

  19.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江汉论坛,2009,5:13-18.

  20.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1.李春海,沈丽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特点和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27(12): 99-102.

  22.罗大勇。中外农业合作社比较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

  23.楼栋,孔祥智。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 SWOT 分析[J].理论研究,2013(9):43-45.

  24.鲁可荣,郭海霞。农户视角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向及实际满足度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4):890-896.

  25.李延荣,高建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60-62.

  26.林自新。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新古典供求理论之比较[J].生产力究,2004,11:11-12.

  27.宁江。湖南柑橘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合作社功能与绩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28.逄玉静,任大鹏。欧美农业合作社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5,12:46-48.

  29.潘春霖、王晓蓉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30.孙琳。基于农业现代化及农户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综合评价和建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1.孙迪亮。农民合作社的十大功能[J].经济问题探索,2005,1:92-93.

  32.孙迪亮。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J].曲阜师范大学,2004.

  33.邵科,徐旭初。合作社社员参与: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J].经济学家,2013,1: 85-92.

  34.宋洪远。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6):35-38.

  35.苏文娟。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6.孙明。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2,12:125-128.

  37.田甜,张翠娥。农民合作历程的组织化探析-以武汉市利民合作社为例[J].乡镇经济,2009,3:42-46.

  38.王拓,高建中。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9.王敬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角色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

  40.王晓。合作社发展中的县域政府角色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1.王浩。美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中州学刊,1999,3(2):23-26

    42.武玉坤,黄文勇。转型社会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角色功能研究-以东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95-98.

  43.徐旭初,贾广东,刘继红。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08,5:38-42.

  44.徐世艳,梁繁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5-18.

  45.徐光华。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5.

  46.徐翔林,刘卫国。日本农协对中国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J].管理世界,1996(6):175-182.

  47.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24-128.

  48.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1(1):3-5.

  49.杨汇泉,朱启臻。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建构回顾及研究述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50.郁大海。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0,1:6-8.

  51.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52.张丽娜。国外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借鉴[J].台湾农业探索,2007,9(3):66-68.

  53.张素罗。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改革趋势及其对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2,4:46-47.

  54.周珺。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55.朱院利,李双奎。主要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57-59.

  56.周维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类型和现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2:60-62.

  57.周晓梅,宋春艳。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初探[J].经济视角,2003,10:38-40.

  58.D. Kidd, J. P. A. Lamer, P. P. Ficarelli and V.Hoffmann. Privatis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caveat empto.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0,16(1): 95-102.

  59.De Janvry, paradoxes M. Fafchamps and E. Sadoulet.Peasant behavior with missingmarkets:Some paradoxes explained. Economic Journal, 1991,101: 140-147 .

  60.Dawson, P.J. and Hubbard, L.J. Management and size economies in the England and Walesdairy secto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7,38(1): 27-37.

  61.Dina L. Umail, Lisa A. Schwartz. Public and Privat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BeyondTraditional Frontiers[J].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4.

  62.Gale Johnson. Can Agricultural Labor Adjustment Occur Primarily Through Creation OfRural Non-Farm Jobs In China Urbah Studies,2002, 39(12)。

  63.Klaus Deininger.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estructive Acts in Marketing ChannelRelationship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eh, 1997.

  64.O. Timmer. Farmers and market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paradigms. American Journal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79: 621-627.

  65.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homica ,New Series, 1997,4(16): 386-405.


  致 谢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就结束了。回望我在华农的7 年时光,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萦绕在心头,一路走来,遇见过挫折,经历过失败,获得过成功,我彷徨过,失落过,孤单过,在我生命最重要的青春时光里,感谢所有的磨难让我变得更加独立坚强,感恩每一个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这终将成为我心底最深的思念,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万江红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写作,每一个部分都倾注了导师的心血和汗水。万江红教授严谨的治学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思维逻辑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使我终身受益。

  三年来,万老师对我学业上的细心指导,生活上的关怀鼓励,使我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要求,而且促使我思维更加成熟,提高了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衷心感谢社会学系所有的老师们,是你们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授课,不辞辛劳地带领我们深入农村调研,传授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寻求真知。

  其次,感谢所有朋友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同门师兄弟、师姐妹三年的朝夕陪伴,在读书会上激烈的思想碰撞、在生活中的相互照顾、在调研过程中的互相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繁重的学习生活才变得更加的明媚又充满乐趣。

  此外,还要衷心感谢管珊师姐,每当我遇到学业上或是文章上的困惑,你都会尽力帮助我理清思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我修改文章,让我的思路得以清晰,视野也变得更为开阔。研究室这个温暖的集体,时时刻刻让我充满力量不断前行。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对我学业的大力支持,是你们给我创造了一个宁静的读书氛围,成为了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无后顾之忧。感谢你们在我失败时给予的安慰鼓励,在我困惑时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在我欣喜时给予我人生的警示。

  三年的研究生涯即将结束,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献上我最诚挚的心,向所有关心、支持、鼓励并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父母道一声衷心的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