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集群化模式下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5382字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遍及全球且日益增强的劳动分工,接踵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脱颖而出的现代服务业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其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的经济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这些突出功能不仅是优越于传统服务业的不同之处,更是成为在当今国际潮流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优势。
  
  2012 年国家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设了一批综合性试点地区,其中就包括辽宁省,从此以后,辽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块。据 2013 年辽宁统计年鉴显示,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9.2%,增长速度实现“三高”,即高于其第二产业、其地区总值及全国服务业增长速度的百分点分别达到 0.3%、0.5%、0.9%;2012 年全省服务业占地区 GDP 比重 38.7%,比试点前提高了 1.6%,扭转了十年来占比持续下滑的趋势,一系列有关数据都表明了辽宁服务业的发展的数据显示其发展水平在快速提升。而在利用外资方面,辽宁现代服务业于 2014 年前三季度达到 5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32%,占全省的 24.39%;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占 52.84%,利用外资的比重超出其服务业近 3 个百分点,说明了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近些年备受外商的青睐。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与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彼此相互关联[1].研究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在把握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更好地规划调整该地区产业的发展前景。本文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第一,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其中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依据集群发展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
  
  改变传统的“二、三、一”的模式,不断强化服务业,这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压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更是挖掘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现如今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整体结构上,或者全国范围内某个行业的优化上,而类似本文的研究则较少。综上所述,充实区域单个产业的集群化研究是本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支持因素即为市场规模,而且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门槛的扩张会层叠式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规模通常不是一个省市内部可以单独实现的,而是需要与之有地域上天然联系、能实现资源共享、易形成规模市场的相关地区的协同作用。辽宁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道路发展有利于整个辽宁区域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1.2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服务业都在不断赶超第二产业,其核心地位的确定是在 1968 年被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称作“服务经济”时。现在较多认为的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 GDP 中的相对比重超过 60%的一种竞技状态[2].西方国家对服务业多是有关其区位和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研究以及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研究[3].并不断的形成有关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理论观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1、集群发展理论
  
  首先是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是由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来的[4].它主要传达的概念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总是会相应的产生一个或几个地区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大大加强政府的作用,为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行业提供特殊的重点培育,力求形成这个地区的增长极[5].这种增长极不仅具有其自身的规模优势,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即支配或乘数等效应[6].这种新的经济力量随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是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是 1966 年 J.R.Fridemna 正式提出的该理论。区域经济的崛起由于不同的原因,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一个经济核心区会在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发展方式,被称为“核心-边缘”理论[7].当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相互孤立、不关联的区域就会出现外围区的关联与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关联度的提高。然而,中心区域存在着自身的六大自我强化与反馈的效应,会对外围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他在 1991 年发表了《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这篇论文中新纳入了一些地理成分。核心-边缘理论的研究融入了地理因素的研究指出,该理论模式主要特点集中在三方面:交通费用的降低、规模效应的大小与 GDP 中制造业的贡献[8].
  
  接下来是新竞争经济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Porter 教授提出来,具体理论内容在其 1998 年发表的着作《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中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介绍[9].企业集群概念是指某特定区域内部相关企业和机构存在着业务上的相关联性。这种形式是其在竞争中优越于其远距离竞争对手且不能被替代或被掠夺的持续竞争力。这种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提高了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规模效应,这种效应是不影响原有大企业发展水平的,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集群是集群内部企业间在相互竞争与模仿的同时降低了操作成本并优化了操作方式。另一方面,企业集群内部的持续创新得到有效的保障,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进入企业的风险[10].当集群形成了一定规模后,内部企业就可以通过集群内的相互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2、现代服务业发展理论
  
  美国的社会学家 Daniel·Bell 是最早提出服务社会这一新观点的。他收集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等收入国家和工业国家,重点研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他用实证证明了知识、科技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服务业在部门增长进程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普遍对服务业发展、面向社会服务的关注[11].
  
  然而,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是源于上世纪末,Scott 对于该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城市中心与郊区发展上,并指出二者之间从点不断向周围扩散的现象,是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出现的。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促使企业发展呈现分散的趋势,从而加快了区域内部经济成果的分享以及外部经济成果的引进[12].并指出对于 Front office 和 Back office这两种功能相反的现代服务业应该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而具有 Front office 功能应该保持其集聚优势,后者就应该采用不断从大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转移的战略方针,这既有利于节约后者的成本,也减少了其前期的开发成本。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继续提出了“服务集群”的概念,并重点指出最大限度的跟进日益变化的外部联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网络是必不可少的[13].
  
  除此之外,更有学者提出,伴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最小化的交易成本不能作为其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集群化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当地化以及经济外溢现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对集群发展的研究中,不论是增长极、核心-边缘理论,还是钻石模型,均指出一个区域的发展进步不是均衡匀速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水平。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当然,发展较快地区对发展相对较慢地区会发挥重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不论是创新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还是获益风险等方面,均提到了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国外学者在产业间的互动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析其与物流业发展、某地区对大区域产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对居民收入和就业方面的乘数效应,具体分析其在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1.2.2 国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现状
  
  赵敏在 2010 年对上海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的研究,这篇论文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由所研究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所决定的。
  
  这篇文章主要在讨论了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后,运用了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各个因素,并陈述了一系列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最后从增加投资、加大人才培养以及发挥支撑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对策有针对性的提出对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参考。
  
  沈鹏飞 2011 年对集群理论知识进行了简述后,又进一步对其集聚的演化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更深的解析。强调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后来又分别从创新、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引入政府规划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特色集聚区的措施,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这篇文章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分析了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中应该克服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的相关性措施。
  
  祝佳 2012 年以广东省为例提出当产业集聚越来越明显时,其对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促进就越大,而传统服务业的作用则较小。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6 大服务行业分别进行了估计后得出结论:广东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且不同行业的集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效应。最后还提出了珠三角在今后发展中应均衡性发展金融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
  
  张贵先 2012 年则运用了互动分析的方式,研究对象集中在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关系上,通过实证分析和动力分析最后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互动作用。此外,还以重庆市产业园区和工园区等的建成及发展、解放碑和万达等商业中心的发展、以及原双桥区汽车城的形成和发展等案例研究得出了二者之间的互促模式[15].文章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式指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金梅 2013 年指出集群是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学典型特征之一。在对发展历程分析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之后对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的现实条件的陈述;再运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分析了甘肃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条件、经济效率以及集中度水平,最终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服务业发展集群化道路中应该克服的困难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集群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其集群化过程中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上,也有将服务业发展定位在集群化发展道路上的研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指出走集群化道路在产业发展以及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集群化道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不是在产业刚刚起步阶段就直接踏入集群化道路,而是要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具备其发展的条件之后再走集群化道路;也同样指出了产业集聚以及集群化道路中存在的具体障碍,不同地区均有着各具特色的障碍。
  
  针对如今研究现状分析得知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研究不多,说明本文研究存在必要性。但是专家们对服务业的集群化道路、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在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后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研究的现状,又陈列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最后是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是相关概述部分。主要包括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辨析及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含义,并进一步指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陈述了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分类及发展特征。
  
  第三部分是状况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发展的现状进行定性的分析,指出其发展平稳、现代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吸纳就业能力强等发展较突出的部分,之后指出其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外资利用等各种问题。
  
  第四部分是综合评价。在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条件、经济效率做因子分析以及辽宁省 14 个地区集中系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做了最后的综合评价,得出发展条件、经济效率、集中系数在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发展中各占的权重系数,并对得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五部分是对策。承接第三章中定性分析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第四章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道路中各因素发挥的作用大小,提出克服障碍的对策。
  
  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陈述了对本篇论文未来研究方向的一个期许。
  
  下图为具体的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参考法、比较研究法、学科交叉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因为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方法的选取也在不同程度上选用不同的结合。
  
  本文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一个结合,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法是论文理论部分主要采用的方法;之后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接着采用定量分析,对辽宁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条件和经济效率进行因子分析,对其综合水平进行层次分析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从集群视角研究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从集群视角对全国某个产业的研究,具体到辽宁省这个区域。同时,较以前对辽宁现代服务业研究的数据提高了精确度,采用辽宁现代服务业九大行业各个数据的加总,而不是第三产业数据进行的模糊估计值,使本文的统计结果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
  
  1.4.2 不足
  
  缘于数据统计口径的改变、辽宁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及辽宁省 14 个地区数据统计的有限性,部分数据难以采集,有些比较分析更是受时间序列的宽泛度影响,不能进行纵向比较,无法进行指标趋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研究的严谨性。
  
  同时,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集群化尚不明显,集群数据采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延续当前学者的研究思路,在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采用产业数据取代集群数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