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古诗词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7401字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一)《观沧海》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1.课堂教学概况。

  时 间:2012 年 11 月 3 日班 级:哈尔滨市香坊中学 初二·三班讲课教师:张老师课程名称:《观沧海》

  内容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一段文字: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这是一个充满硝烟的年代,也是一个孕育英雄的乱世,公元 207 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一位意气风发的将帅带领他的军队大胜乌桓,班师凯旋,将军心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以及对未来大业的美好向往,带着这样的期待,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时,他登山观海,沧海那雄伟壮观的景象触动了他,更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从而挥笔写下了诗篇,抒发自己那豪迈的情怀和拼搏的精神,他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诗人。

  学生: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神情中能看出,他们的思绪似乎已经飘到了教师所描绘的情境中。

  教师:提问学生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学生:开始小声议论,有大胆的学生开始说出"曹操",有些学生更点明了《观沧海》这首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告诉他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曹操的《观沧海》,并追问学生们对作者了解多少。

  学生:大多数学生摇了摇头,表示对曹操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他是三国时期与刘备、孙权齐名的人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曹操的人物生平,并配合着讲述有关曹操的小故事--煮酒论英雄。

  学生:简洁的人物介绍加深了学生们对曹操的认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拓展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

  教师:宣布进入到课文讲述阶段2.激励教育应用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重技巧、轻能力,只是简单的背诵考试篇目,并不欣赏诗词的诗性美,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在一些特定的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情景激励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品味。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情景激励法,打造富有生动美感的古诗词课堂。

  尤其是《观沧海》这篇古诗词,运用情景激励法,借助一些精心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对《观沧海》中所描述的气势磅礴的景象在脑中形成一个具象画面,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凯旋的军队,意气风发的将军,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这些描写将学生们很快带入到诗歌的情境中,促使他们纷纷说出诗歌的题目《观沧海》和作者曹操,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充满渴望。

  教师讲述有关曹操的小故事--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的描述也运用了情景激励的方式,将当时的影像带入学生的脑海中。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将曹操豪爽的性格和进取的精神具象化,与本诗的风格相一致,学生们不但能从更多方面认识作者,而且能在内心产生拼搏向上的斗志,这样对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1.课堂教学概况。

  时 间:2012 年 11 月 15 日班 级:哈尔滨市香坊中学 初三·一班讲课教师:赵老师课程名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内容教师:请学生们翻译诗歌的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学生:准确地翻译出了首联的含义: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我被朝廷抛弃到这里二十三年了。

  教师:多媒体出示唐朝时的版图,点出巴山、楚水的地理位置,向学生们介绍"巴山"在唐朝时位于四川省的东部,"楚水"位于湖南省北部,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在唐朝时,繁荣地带是中原地区,而作者遭贬的地方是偏远的南方,这里气候潮湿、偏远闭塞、落后穷苦,作者一贬就是二十三年。

  学生:低声议论着,有些学生在感叹,那种地方自己一天都待不下去。

  教师:接着讲述刘禹锡的贬谪经历,当年刘禹锡想要改革时弊,结果失败遭贬,心中的抱负不能实现,而在二十三年后,即便应召回京,也已经人事全非。

  学生:都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

  教师:提问学生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一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表达了作者压抑已久的辛酸愤懑之情。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总结道:在那样荒原凄凉的地方一待便是二十三年,任谁心中都会忿忿不平。

  出示白居易写给作者的赠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并告诉学生们,这两句表达了白居易对作者在荒凉之地寂寞度日的情况而抱不平。

  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心中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为诗人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感到气愤。

  教师:提问学生: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呢?

  学生:互相望了望,有学生小声地嘀咕道:都这样了,还能高兴起来吗?

  教师:继续说道:刘禹锡其实是一位最具乐观精神的诗人,在逆境中他也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胸襟,我们将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一同感受作者在历经挫折后的昂扬斗志。

  学生:充满期待学习诗歌的余下部分。

  2.激励教育应用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 7-9 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在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启示。这要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不但要使学生清楚诗句的含义,掌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且要使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教育。

  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距离现在学生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对诗中主人公的遭1游胜地,单纯地翻译大意只能将该诗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强制灌输给学生,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作品的内涵,无法使学生对其更深层次的正面积极的情绪有所感触。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首联讲解中,教师在学生准确翻译出句子的含义后,出示唐朝时的版图,介绍巴山、楚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情况,讲述诗人的贬谪经历,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巴蜀之地,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本人,使其切身的体会到当时诗人的辛酸愤懑之情,但是马上话锋一转。随后,教师提到了刘禹锡是一位乐观的诗人,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胸襟,并表示在诗歌余下部分的学习中,将会看到诗人的昂扬斗志,运用这种方式讲解这首古诗词,使该诗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同时该诗在讲解时先抑后扬,给学生一种柳暗花明的感受,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激励学生在逆境中也要奋勇向前,引导学生在诗人身上获取正能量。

  (三)《蜀道难》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1.课堂教学概况。

  时 间:2014 年 10 月 23 日班 级: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高二·九班讲课教师:李老师课程名称:《蜀道难》

  内容教师:导课完毕后,向学生们表明本节课的学习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并将班级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的学习,选出五名学生作为评审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

  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学习劲头十足,各小组还自行选出了一名组长。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流利朗诵课文,感悟诗人情感(2)概括每段大意,体会每段所运用的写作手法(3)讨论本诗主旨,巩固练习并告诉学生们:本节课将按照这三个目标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完成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的目标给他们带来了学习的动力,有的同学在底下纷纷表示一定要攻克这三个目标,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师:让学生们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请各组派代表朗读本组所负责的自然段。

  学生:比平时更加认真地读课文了教师:请各组代表起来朗读课文,评审员进行打分,教师对代表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以正面性鼓励为主以鼓励性正面评价为主,并再次强调重点字音的读法,最后全班齐读课文。

  学生:第一个学习目标完成了,学生们能够流利无误的朗读课文,表现突出的小组学习信心增强,稍逊的小组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表现机会。

  教师:宣布开始第二个学习任务,请学生们品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组讨论本自然段的内容和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每组都有相应的学生记录大家的讨论结果。

  教师:讨论结束后,请第一组做准备,随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对他的回答作出点评,询问另外两组有没有补充或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学生:虽然第一段并不是其它两组所负责的,但是由于教师的激励政策,其他小组的同学仍然踊跃地回答问题。

  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再次明确第一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以此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们完成了第二个学习任务,第二组、第三组的成员分别阐述了段落大意和表现手法,评审员根据每组的表现和教师的意见,对每组进行打分。

  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表现出迫不及待。

  教师:宣布要进行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请各小组讨论本诗的主旨,谈谈你最喜欢的句子和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得很激烈,尤其是在"你最喜欢的句子"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们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逐个点评,明确本文主旨,设置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述本文中涉及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统计每组得分,选出优秀答题人,颁发奖品。

  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迅速地完成习题,津津有味地听着神话故事,获得奖励的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2.激励教育应用评价。

  《蜀道难》一课中,在课前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都是针对课文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师告知学生们将按照这三个目标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发鼓励,带领学生完成目标。这种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清楚学习任务,每当完成一个任务,他们会充满成就感,也更加有信心进行接下来的学习。目标的设置激励着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提供给他们探究知识,解决难题的无限动力。

  《蜀道难》这篇课文翻译量大,内容难理解,单纯靠教师的讲,很难使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进行激励,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各小组派代表对所负责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改变了传统教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的学习方式。更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在与其他组员的交流中,发散思维,获取知识,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雨霖铃》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1.课堂教学概况。

  时 间:2014 年 12 月 5 日班 级: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高二·一班讲课教师:孙老师课程名称:《雨霖铃》

  内容教师:播放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背景音乐,开始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在乐曲和教师朗读的渲染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诗词凄婉悲凉的情境中,听课状态也比平时认真很多。

  教师:提问学生这首诗带给你的情感体验是怎样的,是愉悦欢快还是悲伤哀怨的。

  学生:齐声答道:悲伤哀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首离别诗,全诗的基调缠绵哀婉、伤感低沉。紧接着用深沉的语调讲述着《雨霖铃》的背景故事:天圣二年,柳永经历了他人生的第四次落第,这次的仕途失意让柳永对科举心灰意冷,愤怒之下决定离开京城,去南方寻找生路,在这冷落的清秋节,他孤身上路,心绪黯淡,备感前途渺茫,昔日的相好歌女虫娘前来相送,想起此番离别归期难料,想起二人曾经的美好时光,柳永不禁感慨万千,千般情、万种爱,都蕴含在这两双含情的泪眼里,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播放歌手辛晓琪的《雨霖铃》。

  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这段故事听得很投入,当听到辛晓琪的《雨霖铃》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教师:开始讲解这首词的朗读要点,包括韵脚、尾音以及断句的技巧,并让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学生:进入到自由朗读阶段,同桌之间对每一句的朗读技巧反复推敲,学习劲头十足。

  教师:采取同桌之间互相推荐的方式,请学生单独朗读。

  学生:开始推荐他们认为读得好的同学。

  教师:请几个呼声比较高学生站起来朗读,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性评价。

  学生: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大家都在探讨朗读技巧。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表扬,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励教育应用评价。

  在高中阶段的古诗词篇目中,《雨霖铃》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将其转化为音乐形式的作品,因此《雨铃霖》这篇课文巧妙且具有针对性的运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教学上,单纯依靠语言的魅力难以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韵味,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借助古琴曲《梅花三弄》,营造出诗词中描绘的凄婉悲凉的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对诗歌意境的准确认识。以这首词为基础创作的音乐《雨霖铃》的播放,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的伴随下投入诗词中,感悟诗词深邃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独特的审美感受,音乐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配了乐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背诵。音乐的使用让学生在动听的乐曲下,在愉快的心情下,热爱上古诗词学习。

  朱熹说:"诗词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22]

  可见,鉴赏诗歌要注重诵读,本课在诵读环节采用互相推荐的方式单独朗读,打破了指名朗读和全班齐读的传统诵读模式,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朗诵诗歌的积极性,激励了他们的自信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1.课堂教学概况。

  时 间:2014 年 12 月 1 日班 级: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高二·七班讲课教师:毕老师课程名称:《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教师:告诉学生们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通过描绘赤壁风光时,追念古人风采,表现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豁达之心,首先学习词的上阕。

  学生:齐读文章上阕教师:提问学生:赤壁古战场有着怎样的景色,它有什么特点,并强调用一个精炼的词组概括。

  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出"雄浑"一词。

  教师:评价道:"雄浑"一词用的很好,大江东去,浪淘尽,长江奔流的气势真可谓是雄浑壮阔。教师继续问道: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并提示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进行思考。

  学生:陷入到思考中,班级一片安静。

  教师:启发学生们:试想你面对大海,看着潮起潮落,听着海浪撞击巨石的声音,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纷纷提出"恢弘""磅礴""震撼"等词组。

  教师:对学生们的多种想法给予积极肯定,并板书总结答案,强调上阕景色的描写撼人心魄,似有气吞天下之势。并继续提问: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好,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三个他们认为很好的字"淘"、"穿"、"卷".

  教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分别品味"淘"、"穿"、"卷"这三个字。

  学生:开始组内探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内部选拔了一名"口才俱佳"的学生进行发言。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鼓励道:相信其他同学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希望大家积极发言,分享你们的想法。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一些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也能够谈谈自己的想法,一些平时就很活跃的学生更加不会错过这次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深情的说道:如画的江山,透着如此非凡的气势,这首词的主人公--英雄豪杰周瑜出现了,引发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接下来学习下阕的抒情部分。并请全班齐读描写周瑜的片段,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们思考:

  (1)作者对周瑜的称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对周瑜怎样的态度?

  (2)周瑜此时的形象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

  (3)周瑜的作战能力如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大多数都在认真思考。

  教师:每个问题叫两个学生回答,前一个问题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后一个问题提问基础良好的学生,两位学生回答完毕,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教师会给予不同的适当评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通常会说:回答的很准确,看来你很认真的阅读了课文,继续努力。

  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教师通常会说:你的答案很有想法,很有见解。

  学生:无论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是基础良好的学生,听到教师这样的表扬,都很愉悦。

  教师:对周瑜的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并分析本词的最后两句,引导学生比较周瑜和苏轼在年龄、生活、外貌、际遇的不同情况。

  学生:对周瑜和苏轼的对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周瑜、苏轼的故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比较出周瑜和苏轼的际遇的不同,体会苏轼洒脱、豁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感叹苏轼的洒脱与豁达,有的学生表示在学习生活上,也应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迎接挑战。

  2.激励教育应用评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的讲解中,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在提问环节,教师利用正强化的激励方式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阐述不同的想法,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耐心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得出答案。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会及时给予表扬,并且这些表扬是分层次的,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会鼓励:你很认真,继续努力,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会说:你很有见解。这样,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听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都会觉得受到了鼓舞,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们的自信心不断被强化,课堂上的积极行为不断增多,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不断加深。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激励,在本词下阕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小问题组成,可以看出,前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基础,后一个问题有一点难度,而在提问时,基础知识部分请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以夯实他们的基础,有难度的问题请基础良好的学生回答,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设置非常有针对性,贯彻了激励教育中的针对性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的洒脱之情,学生们在感悟作者情怀的同时,也想到了这份洒脱、豁达对接下来学习、生活的启示。这样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高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爬坡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情感教育会激励他们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学会适当放松自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