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5)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9357字
8.中庸和谐
  
  《道德经》五十八章云:“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待人处世上,圣人坚持“四不”的中庸哲学,提倡低调做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中庸和谐的美德。
  
  9.“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以水的坚韧不拔的品格为喻,论证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一道理,天下人皆知,但没有人能实行。只有承担全国的屈辱者,才能配称社稷君主;只有承担全国祸难者,才能配做天下王。这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
  
  10.“上德若谷”
  
  《道德经》七十九章云:“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不管“大怨”还是“余怨”,为政者皆不可蓄怨于民。不管是以赋税榨取百姓,还是以刑政欺压民众,皆可结怨于民。那么,如何解决民众的怨恨?以“报怨以德”的方法,或许可以缓解余怨,但它不是最妥善的好办法。因此,圣人只有“执左契而不责偿还”.即有道的圣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理解民众;无道的人就像掌管税赋的人那样苛取百姓。天道无偏爱,经常和善人在一起。圣人应具有“上德若谷”(四十一章)的“宽容”精神。
  
  11.“清静为天下正”
  
  在《道德经》二十六章中,老子深刻地认识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道理,在《道德经》四十五章中进一步指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正因为清静能克服躁动,寒冷能克服暑热。所以,圣人必须具有清静无为的美德,方可“为天下正”.
  
  12.求知“不病”
  
  《道德经》七十一章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在求知态度上,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种高尚品德;不知道却装着知道,是一种病态心理。圣人没有这种病态心理,因为他把这种病态当作病态。正因为他把病态当作病态,所以圣人是没有病态的。这是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精神。
  
  参考文献
  
  [1]〔元〕吴澄撰。道德真经吴澄注[M].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魏〕王 弼 着。中 国 思 想 史 资 料 丛 刊·王 弼 集 校 释[M].楼宇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