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老子》中的人生精神及其人生智慧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4664字
  摘要

        老子(约前 570- 前 500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东方巨人” “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1 ] 1.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着作,虽只 5 000 字有余,但它不仅开创了我国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先河,而且处处彰显了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之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典之一,更是当今国人甚至世人去抚平那颗“躁动不安”之心以达到“天人和谐”之境界的良药之一。《环球时报》2004 年 1 月 16 日载文云: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了解《老子》中的人生精神及其人生智慧对于处在全球化今天的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本体论:道者,万物之本也
  
  本体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生命从何而来?在老子看来, “道”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道”在《老子》中出现过 73 次,大部分是意指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老子》第 1 章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 ] 53此处的“有” “无”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2 ] 55.这 也就说明“道”不仅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是万物产生之母体。那么,老子之“道”到底是什么呢? “道”何以能够成为生命之源呢? 《老子》第 4 章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还言: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2 ] 115由此可知, “道”是虚空的、无形的,是我们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它是超越人的感觉器官的存在,即“道常无名”,是形而上的。但是,虚空之“道”并不是一无所有或一无是处的,它内含着无尽的创造力和生命基因。它深沉如海,渊远无垠,犹如万物的源泉。可见, “道”具有深邃、内敛、冲虚、含藏之特点。同时,老子还用类比思维将“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牝生幼,并将无限之“道”比做“玄牝”.其实, “牝”是指女性生殖器,是生命所从出者,为母性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而“玄牝”则赞叹女性生殖器的神秘玄妙,也正突出了“道”对于万物生命的根源性与创生性[3 ] 74.于此我们不难看出, “道”蕴藏着无穷的生命潜能,具有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的功能,故可言“道”不是一般的自然之道,而是生命之道。
  
  《老子》又曰: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老子》第 41 章) “道”是幽隐而无名的,但也只有它,能够善于帮助万物并成全万物。然而, “道”是如何生养万物并成全万物的呢? 《老子》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第 42 章) “道”是独立无偶的、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2 ] 230.于是“道”创造万物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冯友兰说:“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 4 个 阶段。首先,万物都由‘道’所构成,依靠‘ 道’才能生出来,即‘道生之'.其次,生出来以后,万物各得到自己的本性,依靠自己的本性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即’德畜之‘.再次,有了自己的本性以后,再有一定的形体,才能成为物,即’物形之‘.最后,物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受周围环境的培养和限制,即’势成之‘.”[ 2 ] 255由此可见,在万物的形成过程中, “道”与“德”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道”是万物产生之根源,而“德”则是“道”内含于万物之中本性的表现,于是没有“道”便不可能生发出万物,而没有“德”便不能显现“万物之道”,故《老子》曰: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老子》第 51 章)当然, “道”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主宰性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不加任何干预的顺其自然的行为。万物也正是在“道”的这种庇护之下各取所需,各成其性。那么,对于由“道”而生的万物,老子对其的生命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二、生命态度论:重生知足,贵柔无为
  
  透过《老子》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深地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极其尊重的“重生”意识,特别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老子》第 25 章)这样,老子将道、天、地、人视为宇宙间的 4 大,而人却是 4 大之一,这就明确地将人置于了其他的万物之上。并且,在老子看来,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它是人能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名利与生命二者面前,老子毫不犹豫地将生命放在了首位。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老子》第 44 章)老子在提醒中劝告世人不要被身外的名利之物耗费了人生中更为重要的东西---生命,将名利得失置于生命之上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老子这种“重生”的思想后来被庄子所继承。庄子曰: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当然,一个人要能够珍惜自我的生命,则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外界的诱惑,并且要能够有一颗知足常乐之心。 《老子》曰: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 (《老子》第 46 章)这反映了老子对当时战乱社会给百姓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生存状况的一种无限憾慨,更寄托的是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懂得“寡欲、知足”的为政之道。同时也正体现了《老子》所说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 13 章)老子这种知足常乐之情怀不仅是为官者之所需,也是每个个体生命之所必备的。
  
  那么,老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当中应持有何种生存方式呢?毋庸置疑,在很多人看来,老子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出世态度。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之意,他是通过一种“无为”之手段达到他的“无所不为”之效果,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典范。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 48 章)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将“为道”达到极致的人生境界,即人们如果摒弃内心的一切私心杂念,能够把握一切事物的本质,具备了这种心境的人便没有什么事做不了。当然,这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状态还需要依托柔弱不争之美德。因为,只有宽容、豁达之人才能为而不争。因此,老子特别崇尚“水”,赞美水宽广之胸襟,正是水的这种滋养万物并不与万物争的“贵柔”品质使之其善达到了近于“道”的境界,故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 8 章)又言: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 76 章)老子由自然之规律而生发出人的处世原则,人应当效法自然之柔弱不争,戒好强逞能之为。而为政者更当取法水的谦卑品质去爱惜百姓,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之效果,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 78 章)综上,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而是用顺应天道、效法自然的不争之为而去为之的唯物主义,这也就必然决定了老子的人生境界是不同于一般人的。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