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应对来自个别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还遭遇到来自“非作者”的欺诈与侵权。主要论述了三类欺诈行为, 即假冒期刊网站、“双面间谍”和学术不端文献比对欺诈, 并分析了编辑如何应对防范这些欺诈行为。编辑面对每篇来稿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同时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 积极向作者宣传投稿常识。只有政府监管执法部门、高校、科研单位、期刊出版部门、搜索引擎运营商等机构共同努力, 才能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净化出版环境, 让优秀的论文发表在真正的学术期刊上, 共同推进中国学术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假冒网站; 欺诈; 学术不端;
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稿件时, 要警惕来自不同渠道的欺诈行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较低的违法成本、监管的缺位和巨大的论文发表市场, 造成了目前学术期刊对抗欺诈行为的乏力现象, 给学术期刊和作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除了应对来自个别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还遭遇到来自“非作者”的欺诈与侵权。前人已有很多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 本文仅就不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而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欺诈行为进行研究。
笔者对已有文献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前人研究主要关注假冒学术期刊网站、非法代理中介等行为。假冒学术期刊网站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恶劣, 同时也给作者和学术期刊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常丽芳分析了科技期刊遭受计算机网络侵权现象, 提出了科技期刊防止受到网络侵权的措施, 包括增强作者对假冒网站的识别意识、及时揭露假冒网站侵权行为、利用权威网站查找真实科技期刊网站、网络管理员应定期清理未经过正规注册的网站[1]。杨继涛针对论文代理网站和假冒的科技期刊网站, 提出了有效甄别假冒网站, 提高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搜索引擎上对科技期刊官网进行置顶, 注重对科技期刊网站域名的注册与保护, 求助网络管理部门对不法网站进行治理等防范措施[2]。王艳军综述了有关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网站侵权的研究成果, 总结并分析假冒学术期刊网站的形式和特征以及防范对策[3], 提出了学术期刊应对假冒网站侵权的四大举措:当发现自身期刊假冒网站时, 应及时发表严正声明;认真做好期刊作者的服务工作, 提高作者的信息获取与甄别能力;坚决要求假冒网站停止侵权, 向网络监管部门举报假冒网站, 求助于新闻媒体, 曝光假冒网站;要求百度公司正视期刊搜索结果, 履行社会责任, 并建议申请百度官网认证[4]。
前人研究多集中在从期刊角度来论述如何应对网站欺诈行为, 提出多项应对策略。但网站欺诈尚未消失, 而一些新的欺诈行为开始涌现。学术期刊应从新的视角解读这些欺诈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在某种情况下, 受害方之一的作者会蜕变为欺诈分子的“帮凶”。笔者就目前学术期刊编辑会遇到的三类典型欺诈行为进行分析。
1、 假冒期刊网站欺诈
2016年之前, 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网站泛滥, 欺诈手段以假乱真, 导致真实期刊稿源减少, 好的文章不能及时得到认可与共享, 严重损害了学术期刊和作者的权益, 扰乱了我国学术出版秩序, 其不良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假冒学术期刊网站行为的实施者通过建立一个与真正的学术期刊相似的网站, 但修改了联系人和银行账号, 骗取作者的版面费。这样的隐蔽行为不容易被真正的学术期刊发现, 却是最容易被作者发现。笔者是接到一个受骗的作者电话询问文章何时发表, 一查之下, 才得知假冒网站已存在多时。事实上, 这个作者之前已经在笔者所在刊物发表过论文, 一段时间后又想投稿, 结果百度一搜进入了假冒的网站, 而作者也没有留意到假网站和真网站的区别, 汇款后偶然想起自己手机上存有真网站的电话, 所以咨询了发表时间, 而没有拨打假网站的电话。后续据该作者说, 这个假网站也给他寄送了“样刊”, 刊登的封面和封底版权页信息与真正的期刊是一模一样, 区别只在文章不一样。
我们编辑部也多方咨询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但均不了了之。具体而言: (1) 从公安渠道得到的回复是, 如果控告这个假网站, 须是由被害人——受骗的作者提出, 并提供具体受骗金额。但从作者角度来看, 既然文章已“发表”, 或者评职称, 或者结题, “发表”文章都已完成“使命”, 若是揭发假网站, 势必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 这些“受害人”自然不愿意去控告假网站。 (2) 从学术期刊的主管方得到的回复是, 这个假网站既然不是真的学术期刊, 自然不归其管辖范围。 (3) 从搜索引擎网站得到的答复是, 假网站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凭据, 作为搜索引擎也无权、无法审核许可证的真假。
自称是官方的不一定是官方网站, 没有“官网”字眼却不一定不是官方网站。笔者在百度上输入“中国林业教育”期刊名称, 搜索结果就会出现一个排名较靠前的所谓“中国林业教育杂志社官网投稿”, 当然这是一个冒充官网的“代理”网站。若是有经验的编辑一眼就可以看出账户有问题, 因为收款人都是个人, 这是假期刊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这在编辑同行中虽然是众所周知的, 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作者不知道。一般来讲, 投稿作者多数学历较高, 专业知识较丰富, 多为高学历的研究生、教师或学者, 但这类人群却成为骗子瞄准下手的“目标”。究其原因, 一是作者发文心理迫切导致警惕性降低;二是骗子的手段高明, 假冒网站似乎比真正的网站还“高大上”;三是存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2016年1月15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了百度公司负责人。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已下发文件, 加大了打击假冒学术期刊网站的力度, 但能否杜绝这种欺诈行为则需要学术期刊、作者的支持与配合。假冒学术期刊网站的整治工作任重道远, 不是期刊界一方所能解决的问题, 即使编辑警惕性再高, 对于这种不知情的欺骗行为根本无从防范。实际上, 从作者角度普及宣传必要的投稿常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建议在高校、科研单位、医院、行业协会等作者群相对集中的部门开展针对性宣传工作。在这方面, 由高校、科研单位、医院、行业协会等主办的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在本单位或组织面向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积极宣传投稿常识, 开展多方宣传教育, 提高作者自身鉴别能力。
2、 双向欺诈
针对学术期刊的网站欺诈行为, 还有一类是所谓的论文中介网或论文代发网。这种行为欺骗的对象也是急于发表论文的作者。作者投稿时一般都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期刊网站, 然而, 当输入相关期刊名称后, 搜索页面排在前面的往往不是真正的期刊网站, 而是大量的所谓论文代发网站。例如, 在搜索某期刊时, 会出现一个链接该期刊名的网址, 打开后页面是关于期刊的各种真的官方信息, 但同时会弹出一个对话窗口。若点击, 即刻与骗子“直接对话”。这种行为的实施者通常分为几种:
一是通过某些“关系”, 在一些把关不严的期刊上塞进代理稿件。这主要依靠编辑队伍中的“内鬼”来实现代理发文承诺。所谓日防夜防, 家贼难防。若要消灭这类中介, 首先要规范学术期刊编辑队伍, 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
二是“空手套白狼”, 纯粹以骗取版面费为目的, 即作者最终“人财两空”, 钱也花了, 文章也没有发表。要想消灭这类中介, 只有提高作者的防范意识和警惕性。
三是类似中介的人或组织, 面对作者时, 他们是“编辑”, 面对真正的学术期刊编辑时, 他们是所谓的“作者”。骗子先从作者手中骗取稿件, 再以该稿件去投稿到真正的学术期刊, 然后从与真正的学术期刊编辑的沟通中得到审稿意见, 反馈给真正的作者, 从而得到骗取版面费的目的。相对于前两种欺诈行为, 第三种“假作者”的数量要少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欺诈行为过于“烦琐”, 要同时面对作者和真正的期刊编辑。这种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 不易被真正的期刊编辑察觉。而作者面对如此“专业”的骗子也是防不胜防。如果作者没有刻意查找真正期刊的联系方式, 那么真正的期刊编辑是无法得知“假作者”的存在。但这类中介行为也是最难以发现的。原因如下: (1) 隐蔽性太强, 作者和期刊编辑都不易发现。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发表一篇文章, 编辑和作者很少需要“面对面”交流, Email、电话、微信是常用手段。 (2) 发现钱财损失的作者不会主动告知被骗。若是文章已经刊发, 作者可能不会知道自己受骗;即使知道也不会宣扬, 毕竟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十分普遍。
3、 学术不端文献比对欺诈
这类欺诈行为包括两种:一是以收取比对费为目的淘宝“卖家”, 通过种种手段取得不端文献检测账号, 向作者收取比对费。二是作者通过淘宝或学术期刊编辑私下检测文献比对后, 有“针对性”地修改文章从而避免重复率较高, 然后再投稿。这两种行为涉及学术期刊编辑很少, 但经过“粉饰”后的稿件最终会送到编辑面前。这背后包含的欺诈问题是编辑需要警惕的。
淘宝“卖家”或是从真正的编辑部骗取账号, 或是个别期刊编辑做“内鬼”, 或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内鬼”。2018年10月31日, 笔者在淘宝网以“论文比对”为关键词, 搜索到376条商家信息。这些卖家都号称可以为买家比对学术论文, 篇幅不限, 单篇价格为1~208元。卖家不同, 价格不一, 长达数十万字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短篇几千字的学术文章都可以比对。
笔者就曾收到过一封邮件, 内容如下:“近期, 有用户反映, 账号频繁被盗用, 为防止他人盗用, 请将本社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账号登录的IP地址或IP段回发至邮箱:check_cnki@126.com备案, 并附带账号和密码……”而中国知网在科研不端文献主页上以右下角弹出对话框的方式做出了如下声明:“……有人以我社的名义, 通过邮件等方式, 向用户索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账号和密码, 此举对知网及用户造成了不良影响……”
比对两个文档内容, 可以看出, 骗子在邮件下方的办公地址、电话, 甚至Email都是真的, 而让“备案”的邮箱是假的, 但真假之分的关键是在@后的域名, 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若是不细心, 很难发现这种欺诈行为。当笔者与中国知网沟通时, 对方给的答复也是让人很无奈, 他们只能声明索要账号的邮件与他们无关, 建议期刊编辑部提高警惕。
更有甚者, 从作者角度来看, 甚至有“经验”的作者在淘宝上找卖家检测比对论文时, 居然也要找“信用”评价好的, 因为有“评价”不好的卖家将买家提供比对的论文再转手卖给需要买论文发表的客户。
这两种欺诈行为的最终产出物—稿件, 已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如何被识破就考验编辑的能力了。编辑在检测时要注意该稿件是否已有检测过, 若是系统显示没有检测过则进入正常处理流程。若是显示曾经检测过, 则要从以下三方面判断: (1) 检测的时间, 若是能看到期刊名称, 则可根据时间判断, 并向作者询问是否该刊退稿。不得不承认, 在今天的高校, 很多师生不知道或者不认为“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 (2) 检测的单位, 若是作者曾经向正规期刊投稿, 并退稿后是可以改投其他期刊的, 此时后接受投稿的期刊检测时可能会发现有该稿件曾经由某刊检测过的痕迹, 但若是显示检测单位“/”, 则可能该作者是通过淘宝检测过。 (3) 检测的次数, 笔者曾经收到一篇投稿, 检测时竟然发现该稿件在3个月内检测了7次, 而且检测单位都是“/”, 这篇稿件的质量可想而知。从目前的条件来看, 编辑预防这样的欺诈行为主要依靠不端文献比对系统, 其次可以通过外审专家和编辑自身把关。当然, 这需要外审专家和编辑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了解比较及时、足够的文献储备。
4、 讨论
上述三种欺诈行为都是以追逐金钱或发表文章为目的, 表面上来看权利受到侵害的是作者 (有时也是欺诈的实施者) 和学术期刊, 但实质上危害的却是中国的学术出版环境。最让人担忧的是某些作者“甘愿”上当, 因为不管是真假期刊, 只要“发表”, 能拿到一本所谓的“样刊”, 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这种投机行为归因于他们单位的人事评定部门、结题审核部门的某些不作为。
营造一个良好的出版环境需要多部门协抓共管。笔者建议, 从政府部门来讲, 应加大对假冒网站的查处力度, 尽快明确管理部门, 使权利受侵害的期刊能有投诉渠道;从学术期刊角度来讲, 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部门主办的期刊, 可以与各自主办单位合作, 积极宣传投稿知识;从作者角度来讲, 应提升诚信意识, 不仅在专业上精益求精, 在学术道德上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当然, 仅靠自觉是不可能使前述诈骗行为消失, 必须有法可依, 投诉有门。只有政府监管执法部门、高校、科研单位、期刊出版部门、搜索引擎运营商等机构共同努力, 才能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净化出版环境, 让优秀的论文发表在真正的学术期刊上, 共同推进中国学术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常丽芳.科技期刊对网络侵权现象的防范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 2018 (16) :203-204.
[2]杨继涛, 潘新社.科技期刊对网络侵权现象的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10) :1076-1080.
[3]王艳军.有关我国假冒学术期刊网站侵权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初步成效[J].编辑学报, 2017 (4) :331-334.
[4]王艳军.学术期刊面对期刊假冒网站侵权的四大举措[J].科技与出版, 2016 (8) :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