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移动出版、全媒体出版时代, 学术期刊必须向互联网+知识服务产业转变, 学术传播应强化知识服务, 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在知识服务领域, 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势与技术劣势并存, 学术期刊为学术圈提供的知识服务, 旨在促进知识生产, 如组织引导学术交流、协助培养学术梯队、主动提供个性化信息, 也旨在推动知识的传播应用, 既要引领产业发展, 又要坚持实用导向, 还要找准期刊定位, 满足学习需求。
关键词:学术期刊; 知识服务; 知识生产; 智库; 学习型社会;
当前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协同研究、协同创新阶段, 各行各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而个体为了塑造更好的自我, 也需要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学术期刊必须向互联网+知识服务产业转变, 强化知识服务, 提高传播效率, 提升影响力。
一、知识服务的商业机遇与政策扶持
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的阅读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 25.2%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 且2016年人均消费额为16.95元, 较2015年的11.19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社会水平提高、生活消费升级、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抬升, 使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付费阅读消费观念的不断增强, 使知识服务的可持续性有所保证, 商业新机会正在形成。[2]面对移动阅读飞速发展的形势, 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要求加快发展移动阅读、知识服务等新业态, 形成分布合理、互联互通的国家知识服务体系, 提供精准、高水平的知识服务。
二、知识服务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实践
目前, 知识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从事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 而互联网科技公司还有传统出版企业, 与前两种知识服务主体尽管运营方式不同、渠道各异, 但是不少已形成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除了通过广告、电商获得一部分收入外, 主要还是通过知识付费和付费社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服务还受到资本的青睐, 尤其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版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 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强势介入, 短期内无需考虑盈利压力, 相比之下, 传统出版企业在知识服务方面的探索比较谨慎, 而在垂直型知识服务领域有更大的优势。
三、知识服务在学术传播领域的实践
学术传播好比知识天空中的照明弹, 基于此, 大众传播提供的知识服务才能跟进, 扩大知识的影响范围, 提高知识的价值, 因此学术传播必须主动提供知识服务, 使学术成果得到更有效率的传播, 更快地被使用。目前, 在学术领域利用新媒体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有四类主体:学者 (或学术内容传播者) 个人、学术文摘、数据库公司和搜索引擎公司。
学者 (或学术内容传播者) 个人提供的知识服务往往出于兴趣和责任感, 较少考虑盈利问题。总体而言, 学者 (或学术内容传播者) 个人的知识服务是零散的,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自然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 可持续性不强。
学术文摘机构是学术出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学术文摘机构不再局限于纸质期刊的传播方式, 纷纷尝试网刊、移动APP等新的传播渠道。[3]例如, 移动APP壹学者就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开发的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 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构建学术性社交网络, 为学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如推送会议通知、筛选研究合作伙伴等。
学术数据库公司拥有海量的资源, 是学术传播领域的主流知识服务提供者。知网的全球学术快报、万方的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的学习通等学术社交平台, 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学者圈、学术圈, 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服务, 如筛选并推送学科学术热点、研究趋势和学术会议, 计算学者的发文篇数、被引频次、H指数等数据等。[4]近年来, 知网、超星显示出整合学术期刊产业链的雄心, 希望介入学术内容生产源头, 更好地掌握内容资源, 推进知识服务。
相比上述三类主体, 搜索引擎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资源、技术优势, 在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后劲十足, 例如百度学术搜索可以检索到各种类型、不同语言的文献, 覆盖面最广, 且能够通过各种细化指标提高检索的精确性。依靠百度强大的技术实力, 百度“我的学术”成为收录文献最多、最全的系统, 为学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术管理空间, 用户可以实时跟踪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获得可视化的学术成果图谱。
四、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领域的优势与劣势
与纸质图书出版一样, 纸质学术期刊出版是知识服务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学术期刊提供知识服务的效率不高、效果有限, 尽管最新的学术成果、最前沿的知识都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但是知识只有传播出去、为知识的拥有者带来效益, 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才能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带来合理的经济利益。在知识服务领域, 学术期刊既有内容优势又有技术劣势, 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领域发力, 必须坚持内容优势, 扬长避短, 在目前的情况下, 学术期刊必须积极与互联网公司、学术数据库公司合作, 借助外界的技术力量传播自己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建立区域性、行业性、部门性的学术期刊战略联盟[5], 除此之外, 学术期刊的编辑团队必须真正树立知识服务的理念, 研究大众传播领域的知识服务经验, 改变以往单向的“我说你听”的学术传播模式, 从服务的角度审视并完善日常工作, 将工作目标放到知识服务社会、学术引领生活上来, 强化知识服务功能, 探索可盈利、自我造血式的办刊之路, 形成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6],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这才是学术期刊改革的应有之义。
五、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领域的发展路径
知识服务的关键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和产品, 而知识是知识服务的根本, 也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与大众传媒不同, 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对象分为学术圈和公众两类, 因此知识服务的目标有所不同, 学术期刊为学术圈提供的知识服务旨在促进知识生产, 而学术期刊为公众提供的知识服务旨在推动知识的传播和使用, 因此学术期刊发力知识服务的具体路径应当从两个目标来分析。
(一) 促进知识生产的服务措施
1. 组织引导学术交流
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发布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因此, 一流学术期刊要改变定位, 从报道一流的成果转变为组织、引导一流的研究交流, 在当今时代, 报道科研思路和报道科研结果一样重要[7]。学术期刊要进入学术研究的全流程, 利用新媒体和多媒体工具促进学术圈内的即时交流与评价, 帮助学者在学术圈内搭建并延伸以自己为核心的研究网络。2015年开始, 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与用稿机制——举办网络沙龙, 编辑与作者互换身份、模拟主编终审, 并全程拍摄录影, 纸质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附二维码, 可以链接活动的视频以及基于该活动的网络课程,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论文发表的透明度, 还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兴趣, 加入以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为核心的学术圈, 即时发表评价、开展交流合作, 促进知识的再生产。
2. 协助培养学术梯队
学术期刊不仅要团结学术界的中坚力量, 还要协助培养学术梯队, 对于很多学术新鲜人来说, 发现新的研究成果不难, 难的是将新发现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并成功发表,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需要, 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大气科学学报》副主编张福颖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帮助学术新人熟悉大气学科的学术规范, 领悟学术论文的写作诀窍, 解析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投稿审稿流程及注意事项, 使广大在校学生能够近水楼台地得到专业的学术写作指导。因此, 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的规范要求, 广泛举办讲座或制作网络课程, 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帮助作者成长。
3.主动提供个性化信息
目前, 学术期刊仍然是学术信息交流的核心, 它以编辑为中心, 团结了一大批作者、读者和审稿人,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有跨界的眼光和勇气, 打破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隔阂, 主动介入学术研究, 为学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编辑不仅要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积极策划栏目和稿件, 还要更进一步地研究作者、读者和审稿人在学术研究中的信息需求, 例如根据读者的浏览记录推送相关的学术论文及个性化数据知识库、根据作者投稿的主题筛选并推荐与其研究方向相关联的信息、根据审稿人的研究主题和兴趣方向定期提供审稿信息服务等等。[8]学术期刊要主动为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信息, 运用短信、邮件、微信等工具建立个性化的推送系统, 加深编辑与学术圈的情感联系, 打造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品牌。
(二) 推动知识传播与使用的知识服务措施
1.凸显行业特色, 引领产业发展
学术期刊及其编辑要扮演好学术经纪人的角色, 让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尽快与行业生产结合起来。行业性学术期刊应立足于本行业, 与行业创新平台和行业信息网站开展深度合作, 乃至实现融合发展, 建设行业数据库, 将刊发的试验研究、技术推广、应用实践、经验技巧、分析测试、新产品新工艺等内容转化为服务与产品, 为行业内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实用性强的知识服务, 并根据具体需求提供定制的知识服务, 促进创业与创新。行业性学术期刊还可以尝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在政府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制定、绩效评估和科技奖励时, 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9]
2. 坚持实用导向, 协助智库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功能是转识成智、资政育民, 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进步, 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型智库需要学术期刊提供接地气、实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 但是很多学术期刊重研究问题、轻解决问题, 例如当前公众关注的雾霾问题, 尽管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防治措施过于理想化, 可行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尽如人意。[10]因此, 学术期刊应当引导和帮助学者, 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帮助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作者捕捉新问题、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学术期刊还要坚持“一项内容, 多次编辑、多种形式、多类服务”的原则, 采用XML的内容结构化技术和语义出版等新出版模式, 方便用户检索使用, 方便智库采用并推广学术期刊发布的成果, 使学术期刊与智库共同扩大社会影响力。
3. 找准期刊定位, 满足学习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消费升级现象, 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库存、塑造自我、实现人格跃迁成为公众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学术期刊阵营之中, 很多非核心、非C刊的普通学术期刊, 竞争力不足, 依靠体制勉力维持, 这些在学术圈内不占据优势的学术期刊, 应当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重新规划定位, 将办刊重点放在广泛传播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上。2017年, 捕捉到引力波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成果, 而早在2016年春节期间, 果壳网推送的《今晚的“大新闻”到底说了个啥》就凭借纯学术的引力波吸引了近3000万的总浏览量, 这篇文章的成功传播有三个原因:科学信息准确;避免拗口的术语, 用网络表达的方式述说科学信息;在恰当的话题中引入恰当的情感因素, 唤起读者的共情。[11]这种新型的学术传播 (无摘要、关键词、公式等) 形式值得学术期刊学习借鉴。而边缘化的学术期刊可以结成期刊联盟, 共享技术人才和发布平台, 用非学术性的语言传播学术性的内容, 以接地气的方式提供高效率的专业知识服务, 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2016年人均阅读7.86本[EB/OL].[2017-04-18]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4-18/doc-ifyeimqy2574493.shtml.
[2]聂静.从内容付费看知识服务[J].新闻传播, 2018 (1) :15-16.
[3]沈丹、张福颖.学术新媒体:学术文摘把握学术传播主动权之新渠道[J].科技与出版, 2017 (5) :61-67.
[4]田芳.国内学者学术生态系统对比分析[J].图书馆学刊, 2016 (10) :93-97.
[5]周海鹰.科技期刊战略联盟构建与知识共享[J].中国出版, 2017 (10) :60-62.
[6]王艳.知识付费背景下学术自媒体的可持续发展[J].出版广角, 2017 (12上) :25-27.
[7]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10) :1050.
[8]胡前进.学术期刊个性化服务平台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4) :376-379.
[9]应向伟.挖掘平台资源拓展技术类期刊传播新途径[J].中国出版, 2016 (8) :63-66.
[10]刘毅庭、戈华清.后巴黎时代的气候变化应对与雾霾防治--第六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学术论坛综述[J].阅江学刊, 2017 (1) :63-70.
[11]徐来.如何把“引力波”文章做成“百万+”[EB/OL].[2016-02-14-]-https://www.huxiu.com/article/139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