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个性化服务基本内涵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1 共31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档案个性化服务3种基本模式研究
【第一章】 档案个性化服务基本内涵研究绪论
【第二章】个性化档案服务的理论基础
【3.1】互动式档案信息开发模式
【3.2 - 3.4】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四章】开展档案个性化服务的改进策略
【第五章】档案个性化服务实施需关注的要点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个性化的档案服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几乎主宰了一切,逐渐忽视了服务的个性化。个性化服务的基本要点是"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求,追求人的发展为工作导向。个性化服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 A Robert 等人提出的,他们在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上向人们介绍了 Web2Watcher 个性化导航系统;1997年,美国计算机通讯协会开展了一场关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专题报道,至此个性化服务技术成为关注的焦点;1999 年,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 J Tanja 实现了个性化电子商务原型系统 TELLIM,从此个性化服务开始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同年,我国清华大学的路海明等人提出了基于多 Agent 混合智能实现个性化推荐[1].

  现阶段,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层次的变化,为方便档案用户充分利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需要服务部门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对档案开发服务方式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档案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的档案开发服务与用户信息需求规律相矛盾,具体表现在:有限服务能力与全面信息需求的矛盾;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柔性信息需求的矛盾;海量信息数据与信息价值实现的矛盾。针对这些现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采取一种更为有效的服务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并最终解决问题。个性化服务是档案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本人首先使用"档案服务"、"档案个性化"和"服务模式"作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 6个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其次,使用"档案个性化"、与"服务模式"检索词进行组合,构造检索式进行检索。

  本人首先使用"archives service"、"archives of personalized"、"service mode"等 检 索 词 进 行 组 合 , 构 造 检 索 式 进 行 检 索 . 在 " web of science(SCI/SSCI/CPCI-S)"、"EBSCO"、"Emerald"、"ProQuest"、"OCLC"、"SpringerLink"6 个外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从检索结果来看,在所有检索所得的文献中,专门论述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的文献很少,且观点大同小异,鲜有延伸和创新。研究档案个性化服务的文献在近几年明显增加,显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问题,笔者对其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将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大致划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档案个性化服务基本内涵的研究。对于个性化服务的定义方面的研究早期文章较多,从不同侧重点探讨其内涵。李家清[2]、施维[3]都认为个性化服务侧重于对用户的信息服务,要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用户个人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对浏览历史进行跟踪和分析,进而了解用户的特征,主动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毛军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用户模型,他认为开展个性化服务前提是要建立起用户需求模型,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过滤,最后将筛选的结果发送给用户,用户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和完善的[4].金凡对个性化服务的内涵作了界定,认为个性化服务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的要点:首先是要体现用户需求的差异;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向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5].国外研究方面,Naylor 等人在对大学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及时参考咨询的意义和可能性,指出个性化服务的成因和理由以及应增加更多形式的咨询服务[6].Rafaeli A 等人认为符合用户导向行为的服务包括: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预测用户的需求、提供情感支持[7].

  第二,关于档案个性化服务技术手段的研究。关于这一研究主体的文章并不少,近几年文章的质量上升,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几个方面,探讨的方向逐渐呈现多样化。张书灵认为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的必备条件有环境条件、技术条件、人才条件,其中支持档案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数据推送技术、安全身份认证技术、web 数据库技术等七项技术[8].王桂芝对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的技术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主要有自动跟踪技术、智能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又对信息服务的类型构成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有智能代理服务、分类定制服务、检索帮助服务、信息集成服务[9].赵明赫认为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档案服务手段包括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开展在线服务[10].陆懿琦认为 Web2.0 为服务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Web2.0 将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上而下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他对如何建设档案网站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建立友好的网站界面,加强档案网站的宣传力度并扩大宣传范围,这就体现了 Web2.0 在交互性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 Tag、WIKI、RSS、Blog 等较为合适的形式,并分别详细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1].国外关于个性化服务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最近几年,关于个性化服务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在推荐系统方面。Bonacin 等人建议从模拟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提取参数,设计用户系统的交互性[12].典型的系统有斯坦福大学的 LIRA、WebPersonalizer[13]、PersonalWebWatcher[14]、SIFTER[15]、WebMate[16]、CiteSeer[17]、Syskill&Webert[18]、Letizia[19]、PVA[20]、WebACE[21]、ELFI[22]等。

  第三,关于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文章较少,很多都是从刘耿生的观点延伸出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不多。朱颖[23]从资源重组、智能推送技术、服务语义网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个性化档案创新服务模式。刘耿生认为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的重点在于要整合、优化档案资源,提供各种档案信息服务的集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种模式:互动式、档案知识库、咨询服务、定制服务[24].张书灵提出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分类定制服务、信息集成服务、词表导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25]
.从服务模式可看出他们的研究侧重点不同,近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模式构建的技术方面。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方向下"档案信息服务"课题下的一部分。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本文将切入点放在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上。

  详细介绍了档案个性化服务的相关问题,对用户需求和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总结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档案个性化服务的特点与层次、实现的前提条件,并最终提出了四种服务模式,总体上来讲,是较为全方位、系统化地阐述了这一课题。

  本文主要研究框架。首先,对档案个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理论基础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个性化服务概述,包括服务的基本内涵、意义、特点、层次和实现服务的前提条件;二是探讨了用户需求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随后提出三种服务的基本模式,分别进行应用举例,分析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创新模式,简单对创新模式进行概述。根据服务方式的特点提出开展档案个性化服务的有效策略。最后,对应重视的其他问题和其解决措施进行说明。

  1.4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内涵、特点、层次和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人对中文和外文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借鉴其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省市县档案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研究分析和归纳总结,对个性化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有较为细致的了解。

  1.5 创新之处。

  研究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文章很少,很多内容重复,鲜有创新,本文着重从新媒体平台、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的角度探讨档案个性化服务的模式和应用,对个性化服务模式的优劣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且根据每个模式的特点绘制了模式流程图,提出创新模式,并从人员、资源、技术三个方面提出建设策略,力图让人们更加关注新的档案服务方式,以期能够给档案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的方向,提升用户对档案服务的体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