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论文第三篇: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摘要: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它既有精确的一面,也有相对模糊的一面。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特征,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以模糊集理论来解释语言模糊性为理论基础,重点着眼于语音的模糊性,并以模糊语音的特征表现为切入点,来探索其语用特征。掌握模糊语音的使用技巧,更有助于成功的言语交际。
关键词:模糊性; 模糊集合; 语音; 语用功能;
人们对语言的模糊性的注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中,而现代模糊语言学却在中国语言学诸多的分支中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拓者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1979)是国内最早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并引起了中国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短短几十年间,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研究,使得模糊语言学成为中国语言学界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分支学科之一,迄今为止,已取得颇为可观的成果。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的体系。因此,模糊语言的研究对象一般为模糊词汇(语义)、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就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对语义及语法的模糊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有不少专着和论文集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研究就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一些知名学者在语音模糊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晁保通的《语音模糊性初探》(1988)等,但很多研究仍徘徊在对模糊语音理论分析的层面,或围绕在解释和处理语音的模糊性上,而对其缺乏系统深层次的研究。若要深入揭示语言的模糊性,对模糊语音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模糊集理论
在经典集合论中,任何一个元素和任何一个集合的关系只有“属于”(隶属度为1)和“不属于”(隶属度为0)两种情况,绝不允许模棱两可,而模糊集合论就突破这一束缚,允许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将元素定位于某一区间范围内。
现代模糊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集理论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Zadeh在《Fuzzy Sets》中有明确指出“模糊集合是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他把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度从只能取0和1两个值扩展到可以取区间[0,1]中任意一个数值,如若x是集合A中的一个元素,用隶属函数f A(x)表示x在A内的隶属度,如果f A(x)的值越接近于1,那么x属于A内的程度就越大。隶属函数用于描述各种模糊集合,而模糊集合则用来表示模糊的概念,这使得模糊集理论在研究这种模糊事物中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不断发展,模糊理论在各个领域都硕果累累。在模糊语言学中,利用模糊集理论,不仅可以很自然地处理元音和辅音的界限问题,还可以很好地解释音位的概念,对音位进行划分与归并,对语音的模糊分析十分有利。下面,将基于模糊集理论,重点从语音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
二、模糊语音
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其模糊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任何语言系统的语音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语音标准只是一个近似值,它可以在一定的模糊度之间相对调整,所以,语音的偏离只要在一定的模糊度范围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语音的模糊性:音素,音位、语流及语调。
(一)音素
音素是按不同的音质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元音的不同是由共鸣强不同的形状或大小造成的,一般,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三个因素的组合决定了元音的音质。然而,这三者在程度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是相对的,模糊的。辅音是由于气流在某部位受到阻碍,又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即它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但受发音器官的制约和发音特征本身的不精确性,我们实际上获得的音其实是近似的模糊音。所以,无论是元音还是辅音,其发音特征都是相对模糊的,而音素的模糊性就是由发音特征的模糊性表现出来的。
(二)音位
音位是区别性的语音特征的最小单位。从音位的角度来讨论语音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音和元音之间过渡区域存在的模糊性,如半元音的存在;第二,元音之间的边界不明的模糊性,如相邻两个元音之间的过渡现象;第三,音位变体和非音质音位导致的模糊性。在条件变体中,处于互补的两个音素不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同属一个音位,此音位可以说是模糊的。同样,自由变体也具有模糊性,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同样不区分意义,还是划分为同一个音位。非音质音位是从音高、音强、音长等物理属性划分出的音位,而这些物理属性都是相对的、模糊的。综上,音位方面的模糊性也表现出了语音的模糊性。
(三)语流
以上的音素和音位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体现语音的模糊性的,而语流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体现。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声音是连续不断发出的,这种连续不断的音称之为语流。在不断的语流中,一种现象“语流音变”不可避免,这是由于语流中的一个音受到前后的音或其他因素,如说话快慢、声音高低强弱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产生的。我们通常所遇到的同化、异化、弱化、增音、换位等现象,都属于语流音变。但这种现象并不影响理解和交流,妨碍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语流音变也是语音模糊性的体现之一。
(四)语调
语调也是语音模糊的一个重要体现。Channel认为语调其实与一些模糊表达有关,而这些模糊表达所造成的模糊与精确间结构上的歧义往往可以依据语调的不同来辨别(Channel,2000)。语调常常根据说话人心情或态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虽然语调类型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表达的情感、态度等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模糊性的产生不可避免。有时,同一个语调的含义也有不确定性,这就要借助语境来解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语调的含义也会不同,所以说,语调也能体现出语音的模糊性。
三、模糊语音与语用功能
语音具有模糊性。模糊语音是语音特征和语音使用者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站在语音使用者的角度,产生的模糊语音通常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而对模糊语音的语用功能进行探究将有利于解决人们在交际中的所遇到的问题,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得体。本文将重点从音质、语流和语调三方面分析模糊语音的语用功能。
(一)模糊音质中的情感功能
音位是在某特定的语言或方言里能区分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可以划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所谓音质音位就是指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是由音素构成的音位。音位是抽象的概念,一个音位有时可以包含若干个发音相似的音素,这些同属于一个音位的音素就是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如在条件变体中,音位/p/有两个变体[p]和[ph],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在/s/之后的/p/,就要发成不送气的[p],如sport,按照汉语拼音的书写形式[p]写成b,[ph]写成p。[p]和[ph]在英语中不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听感上差异也不算太大,因此划分为一个音位,所以,这个音位是模糊的。当然,在有些情景下,还是以sport为例,人们会发成的音。如在外语课堂上,当学生发错了此音,教师会顺着学生说:“Woo,you like sort,but I like sport.”此时,学生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教师也不需要中断课堂刻意去纠正。对于自由变体而言,音位的模糊性就相对更大了。
自由变体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会影响意义。自由变体最常见就是出现在各种方言里,例如在四川等南方地区,人们通常/n/和/l/不分,而在北方就分的很清楚。比如“那里”的“那”字,应该读成“na”,但四川人很多就读成了“la”。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别本来很明显,但在一些地区就可以随意替换。久居异地,老乡之间见面往往倾向于说方言,方言不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更有一种情感的寄托,促进友谊的发展。在英语中,英式和美式英语也有很多自由变体替换的现象,如hot中,英音//与美音//的自由替换。英语学习者容易将英音和美音混用,究竟用哪一种,在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更具交流的对象做相应调整。再如,久居美国的英国人,口音也会慢慢“美式化”,这样更会增加一种归属感,与当地人拉近情感距离。
(二)模糊语流中的礼貌功能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流时,不会一字一句地表达,而是通过连续不断的语流来传递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其说话语速的快慢,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而使语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造成省音、同化以及语流的不连贯等现象。例如,在向长辈打招呼时,人们习惯在“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前面加上对方的姓氏,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有时,也会突然记不起或不确定对方的姓氏,为避免尴尬,人们会顺势调整声音的强弱,弱化前面的姓,而强化后面的称呼,不知不觉略过不确定的音,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礼貌的态度,又顾全了对方的面子,保持了清晰语音所表达的效果。再如,有时人们面对对方的某些询问时,自己不方便回答,但又不好拒绝对方,这时往往会加快语速或降低声音强度,造成语音的模糊,使对方听起来支支吾吾,若对方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变化,他就会推导出说话者模糊语音的含义,就会终止询问,转移话题。
(三)模糊语调中的交际功能
语调体现了人的一种“心理—生理”活动方式。语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以及某种情绪。通常来说,在某些语境下,升调可以显得语气亲切或态度认真,而降调可能态度中立,需要人去揣摩说话者的感情状态,所以,语调的改变也包含着某些含义。在英语中,若要询问对方某些问题时,通常使用升调,比如问对方“what do you do?”,但若是提问者故意将语调变为降调,则表示其并不是很想知道对方的工作情况或根本不是很在意对方的回答,而是有其他的因素使其发出这样的提问,可能是为了避免交谈空白期的尴尬,也有可能是为了不想继续之前的谈话,从而转移话题等等。这种语调上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听话者的各种猜测,进而影响到后面交流的结果。
四、结语
模糊集合论为我们探究语言各个层面上的模糊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它的提出是人们思维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语言中有大量模糊地带的存在,它是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的必然产物。事实证明,模糊语音的存在,不仅不会妨碍正常交际,反而是自然语言得以交流的必要条件。但是文章对模糊语音的语用功能只做了简要的分析,所举的例子也有限,并没有展开详尽的讨论。我们相信,随着对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模糊语音与语用实际的结合将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Channel,J.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Zadeh,L.A.Fuzzy sets[J].Information&Control,1965,8(3):338-353.
[3]晁保通.语音模糊性初探[J].外语教学,1988(4):12-17.
[4]谷玲芬.简论语音的模糊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122-124.
[5]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41-46.
[6]赵忠德,于艳波.音系中的模糊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1-5.
点击查看>>语音学论文(精选论文8篇)其他文章
秦敏.模糊语音及其语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50):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