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我国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状况(2)

来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季媛媛;李瑛
发布于:2017-03-17 共7502字
  由表 2可知:CNKI 上关于隐喻的本质的期刊有 28 篇,约占总数②的 0. 38% ;关于隐喻的分类的期刊有 18 篇,约占总数的 0. 24% ;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期刊有 209 篇,约占总数的 2. 84% ;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文章有 58 篇,约占总数的 0. 79% .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总共占总期刊数的 4. 25% .对以上数据的统计是利用 CNKI 的高级检索得出的数据,其中隐喻的本质的数据是利用双重检索③得出来得。其他的类别是在CNKI 的高级检索框中输入“隐喻”并含所查类别(如概念隐喻理论)得出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隐喻的本质和分类的期刊较少,而关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期刊相对较多,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期刊最多,四个方面总的期刊数量没有占到总数的 5% .这种现象反映出随着人们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利用隐喻的理论去进行隐喻理论建设、跨学科的研究以及隐喻和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研究等等,例如隐喻与认知、隐喻与语义、隐喻与语用、隐喻与词汇、隐喻与哲学、隐喻与文化、隐喻与心理、隐喻与教学、隐喻与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现利用CNKI 将以上方面的期刊进行统计,制作表3.
  
  1996 -2015 年与隐喻相关的类别的数量统计
  
  由表 3可以看出,中国隐喻研究者开始广泛地拓展隐喻研究的领域,使隐喻理论真正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地发挥它的作用,使之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工具。隐喻的这些方面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隐喻的本质、分类、工作机制所占总数的比例,但是以上研究都是以隐喻的本质、分类、工作机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同时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研究最多,说明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修辞转移到认知上来了,这是隐喻研究的一次质的飞跃。
  
  2. 1 对隐喻的本质的揭示
  
  中国学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西方引进关于隐喻的研究成果,同时进行吸收和借鉴,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有很多学者对隐喻的本质进行研究。胡壮麟根据当代隐喻理论的情况把隐喻的实质大致分为三类,即隐喻是表达词语的“替代”,是语义特征的“比较”,是新语义、新概念的“创造”[2].束定芳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自我毁灭、自我矛盾的陈述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自我矛盾的句子[3].李苗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来试图揭示隐喻的本质[4].李毅指出隐喻包含喻源域、目标域以及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体来理解另一类事体[5].
  
  随着人们对隐喻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据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或利用隐喻思维创造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 统 和 发 展 人 类 认知的作用。
  
  2. 2 隐喻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隐喻可以分成不同类别。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可将隐喻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从词类角度可将隐喻大致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根据本体、喻体、喻底三者共现情况将隐喻表达分为:三者同现、本体+ 喻体、只有喻体、只有本体、本体+ 喻底、喻体+ 喻底、多喻体共现和复杂隐喻。依据辞格形式上的三种不同关系将隐喻划分为三大类:metaphor(隐喻),metonymy(借喻) 和synecdo-che(提喻)。根据使用的频率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中国学者按不同标准对隐喻进行分类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谢之君[6]、胡壮麟[1]、束定芳[3]、李四清[7]、王寅[8]、李毅[5]等。
  
  2. 3 隐喻的工作机制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指称说、昆体良的替代说到当今认知科学界提出的隐喻认知说。毫无疑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观点和理论来解释和评价隐喻的产生、工作和理解机制。上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我国隐喻研究整体上属于传统修辞及文学赏析范畴。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了对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因 此,本 文主 要 研究 1996 -2015 年认知隐喻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 Lakoff 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 和Turner 的“概念合成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旨在从认知角度来解释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
  
  2. 3. 1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 Lakoff 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是认知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念隐喻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隐喻,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其主要特征是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1980 年Lakoffand Johnson 合作的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的面世,标志着全新视角审视隐喻的时代正式到来。在该巨着中Lakoff andJohnson 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手段,更是一种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9].
  
  中国有许多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研究,例如李毅在《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一文中详细讲解了概念隐喻的内涵,并通过示例详细分析了概念隐喻的运作方式,并指出人类经验中先于概念的结构关系(或逻辑),促使隐喻将这种逻辑投射到抽象概念域上,从而使人们通过已知的、具体的事物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5].李勇忠、李春华指出,“概念隐喻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那就是隐喻的认知研究[10].”胡壮麟将概念隐喻理论描述为:“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2]束定芳在《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一文中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目的、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假设得出的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研究的启发以及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11].李福印在《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全面分析了概念隐喻的内容,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12].张松松回顾了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史以及在人类认知中所做出的贡献,并提出了在认知观方面促使概念隐喻理论转化为概念整合理论的三大法宝[13].在对汉语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中,NingYu 的《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值得注意,该文讨论了汉语词汇的概念隐喻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借鉴和学习[14].同时我国的研究者根据概念隐喻理论还具体地研究了时间隐喻[15]、空间隐喻[16]、情感隐喻[17]、身体隐喻[18]、通感隐喻[19]、战争隐喻[20]、动物隐 喻[21]、科 技 隐 喻[22]、政 治 隐 喻[23]、成 语 隐喻[24]和习语隐喻[25]等等,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理论包含的主题之广。
  
  概念隐喻理论者从认知方面来研究隐喻,开阔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渠道,是人类由已知世界进入未知世界的桥梁,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概念的主要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大大加速了人们全面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间关系的进程。
  
  2. 3. 2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80 年代末,其创始者是美国的学者 Fauconnier and Turner.Faucon-nier 于1997 年在其着作《思维和语言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26]中创造出一种迥异的“概念整合理论”,并同 Turner 一道在随后的论着《我们思维的方式:概念整合与心智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Fauconnier & Turner2002)[27]中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框架。Fauconnier& Turner 说,“概念整合---亦称(概念合成或心理合成)---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运作,其结构是统一的,特点是动态的,可应用于思维和行动的许多领域,包括隐喻和转喻”[28].我国学者进一步阐释了该理论,孙毅在《认知隐喻学多维度跨域研究》中指出概念整合理论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司空见惯的一种认知过程。例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也是整合了人的面部特征和狮子的身体特征的造型,等等[29].
  
原文出处:季媛媛,李瑛.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1:252-2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