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产生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正如《丹溪心法》云: “有诸内者形诸外”。心为阳脏,温养全身,临床很多火热所致的皮肤病都与心有关,故皆可考虑从“心”论治,历代医家对此论述较多,在此不多论述。
而关于心阳不足论述则较少,从“心”论治皮肤病,在注重清心火的同时,亦不忘温心阳,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1. 1 心为阳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心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心阳热之气不仅有维持自身功能的作用,还可以温养全身。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阳热之气亦有主宰五脏六腑的功能。心阳充沛,则可推动血液循行周身,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则皮肤荣润有光泽。正如《医经精义》曰: “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若因禀赋不足、年高体弱、久病缠绵,或复遇气候暴冷、外寒直中等诸因,延及心阳不足,则温运无能,气不运血,脉道痹阻,于是发生心悸、畏寒肢冷等病症,表现在皮肤暗淡,枯槁,无光泽,甚则出现皮肤病症。临床常用桂枝、附子、干姜等进行治疗。
1. 2 心部于表
《素问·刺禁论》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是讲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心部于表”中“部”字为“总司、主持”之意,而此处的“表”与肺主皮毛之表在层次上有一定差别。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曰: “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心所司之表与肺主皮毛之表在层次上有一定差别,心部于表,之表当包含皮毛、肌肉、经络与筋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表,而皮肤为人体的最表层,络脉布达之处,故皮肤病亦可从心论治。
2 病案举隅
2. 1 温通心阳治疗猫眼疮
张某某,男,67 岁,2013 年 11 月 15 日诊。近 4 年每到冬季,双手起红斑,水疱,疼痛瘙痒。此次发病 5天。现患者双手和右上肢出现红斑水疱,风团,瘙痒疼痛,皮疹色紫暗,面色暗淡无华,畏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平素有心悸。西医诊断: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中医诊断: 猫眼疮。证型: 心阳不足,瘀血阻络。治法: 温心阳,散经寒,活血络。处方: 桂枝 15g,制附片 10g( 先煎半小时) ,当归 15g,川芎 15g,鸡血藤30g,炙甘草 10g,干姜 5g,细辛 5g,赤芍 10g,白芍 10g。
服 5 剂后,水疱干涸,红斑部分消褪,畏寒,肢体冷凉略有缓解,效不更方,原方续服 5 剂,红斑基本消退,畏寒,肢体冷凉明显缓解,原方去细辛、川芎、赤芍,加黄芪做成丸剂巩固疗效,并嘱咐患者注意保暖。
按语: 本例患者年高体弱,延及心阳不足,致血行不畅,经脉不利,加之外受寒邪,脉道凝滞收引,故致瘀血阻络而发为本病。方中,桂枝入心走血分,附子通行十二经,合干姜三者皆温通心阳,附子、干姜一走一守,相得益彰,附子、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当归、川芎、鸡血藤、赤芍、白芍养血活血通络。病情缓解后去温经散寒之细辛,活血化瘀之川芎、赤芍,加黄芪全方共奏温一身上下表里之阳。
2. 2 温通心阳治疗蛇盘疮
王某某,女,60 岁,2013 年 11 月 20 日诊。1 月前在循环科因心衰住院时,无明显诱因右侧胁肋部出现红斑,水疱,灼热疼痛,经过静脉滴注和口服和外用抗病毒药物,水疱消退,疼痛未减轻。刻诊: 右侧胁肋部留有暗红色色素沉着,疼痛剧烈,心悸,气短,时胸痛,畏寒,口唇青紫,舌淡胖,脉沉。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 蛇盘疮,症型: 心阳不足,脉络瘀阻,治法: 温心阳,通血脉,止疼痛。处方: 桂枝 10g、制附片 10g( 先煎半小时) ,丹参、川芎各 15g,人参 10g,炙甘草 15g,桃仁、红花各 10g,延胡索 20g,全蝎 10g,炙黄芪 30g。
每日 1 剂,水煎服。服药 7 剂后,心悸、胸痛、乏力、疼痛均减轻。守方续服 7 剂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患者素有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方中桂枝、附子温心阳,人参、炙甘草益心气,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通血脉,血脉通则疼痛去,元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全蝎通络止痛,炙黄芪益气活血止痛。药证相符,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 小结
寒冷和年高体衰是心阳不足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北方地处高寒,人口老龄化,使得心阳不足在临床上更趋多见,经过多年临床,用温心阳治法取得较好疗效,建议同行对于皮肤病的治疗重视温心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磊,张成博,杨海燕.“心部于表”的理论认识及其临床意义[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 4) : 261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