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城镇化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研究绪论
【第二章】城镇化相关理论概述
【3.1】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3.2 3.3】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几种模式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高起点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
【5.2-5.6】健全机构,完善城镇管理体系
【结论/参考文献】青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的中心聚集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点。通过城镇建设,既可以促进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又可以服务广大农村,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以快于同期世界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90年的22%上升到2013年的75%,平均以每年1.43个百分点的水平在提高[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已经具备了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条件。
近年来,国家不断巩固和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更多向农业倾斜,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国家连续10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各个方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扶持,促进“三农”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作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联系纽带和农村发展的增长极,其地位将更加巩固,城镇化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但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建设粗放式发展、城镇功能不健全、管理落后,产业机构不合理,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有的认为城镇化就是简单的将农民变为市民,在农村大范围圈地,搞市政建设。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尊重农民意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导致决策失误。有的不顾地方实际,乱铺摊子,盲目搞城镇化,结果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只注意经济利益和短期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长远利益和生态效益,不注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青州市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青州市按照“两城四区”的发展格局,不断突出特色产业,加快中心镇村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青州市制定了“保护古城区、拓展新城区,发展工业区、培育高新区、搞好旅游区、建设生产区”的发展规划,以古城建设和东部新城建设“两城”为中心,以建设特色产业城镇为指导,大力建设东部花卉旅游区、西部工业项目区、南部生态文化区和北部高新产业区“四区”,实现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但是青州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大规模进行征地拆迁和旧村改造,而没有考虑当地实际;城镇同质化严重,没有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城镇化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后继乏力;过于注重城镇建设,而忽略了城镇管理,导致管理水平较低等等。基于此,本文对在对青州市城镇化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州市城镇化过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分析,探索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途径,对于促进青州市城镇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本文以城镇化建设理论为依据,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模式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并消除青州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利因素,从而促进青州市城镇化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建设,特别是与青州市处于类似情况的区域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2.2 研究意义对青州市城镇化建设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我国对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相对来说,宏观研究较多,而对于具体县市研究较少,偏重于宏观理论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研究的少;对于战略性大的方针政策研究的多,研究局限于城镇化问题的少。本文通过对青州市城镇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城镇化的研究成果。
现实意义方面,(1)通过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青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清楚的认识青州市城镇化发展情况,有利于为今后青州市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青州市认清发展定位,合理利用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优化产业配套,促进城镇化发展。
(2)通过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研究,提出促进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以对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城镇化,可以促使各种要素向城镇汇集,促使城镇人口、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对青州市城镇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城市化”一词,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 Idenfense Cenda 于17世纪提出。而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较早,从18世纪中叶即开始进行研究。关于城市化的内涵,沃纳赫希认为,城市化是从空间比较分散的农村向具有独立特征的城市集中转化的过程。日本学者山田浩之指出,城市化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的现象。
城市化理论研究方面,霍华德(1898)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认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起来,在城市周围建设一批功能多样、环境优美、城乡互补的城镇,即“田园城市”,这些城镇也有自己的乡村,并强调在城市周围要保留一定的绿地[2].上世纪20年代,英国学者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卫星城”理论,即通过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大城市人口,从而控制城市规模。该理论流行于二战前后,并发展了三代卫星城:卧城、半独立卫星城、基本独立新城。二战后英国兴起新城镇运动,建造了一批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
20世纪后期,一些学者提出了一批关于农村城镇建设的理论。D.圣海斯和 H.埃尔森汉斯(1975)提出了自中心发展理论,认为农村区域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区域内部基本需求,减少外部依赖。该理论强调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强调农村内部的自我发展[3].Santos(1979)提出了分享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在空间和时间的不断扩大过程。该理论强调了中小城镇对区域发展的重要纽带作用,它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20世纪八九十年代,McGee提出了灰色区域理论,他从城乡联系角度,认为灰色区域受城乡作用影响较大,它既受到大城市影响,又为大城市提供资源,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模式,指出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5].
Northem(1975)提出了城市发展过程生长曲线,他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6].Vilallonga(1998)认为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和流动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7].Stark 和 Bloom(1985)认为,人口迁移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与家庭、朋友等关系人商量的结果,通过地缘、亲缘关系进行迁移[8].Seeborg 等(2000)对中国城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在人口迁移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政府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消除制度障碍,促进人口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这对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9].ColWell 和 Munneke(1997)应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城市化理论和层级结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土地价格与城市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10].Baumgardnur(198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城市化与个人专业化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1].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进行研究,注重二者之间资源要素流动,侧重于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泛泛的普遍研究,缺乏对个体情况研究,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全盘应用。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吴友仁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开始了我国对城镇化的研究。从此,在政府层面的推动下,涌现了大量有关城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费孝通的《论小城镇及其他》,刘传江的《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辜胜祖的《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邹农俭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仇保兴的《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王梦奎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等。这些着作对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城镇化发展历程、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规律等一般理论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建议。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国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研究。马金岭(2007)认为,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巨大,因此必须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聚集,同时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有机协调[12].范毅,荣希武(2009)从城镇化发展方面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家对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机构和法律还不够健全,城镇方面对农民工的管理多于服务,过多的对由于农民工引起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社会问题进行管理,而对于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服务内容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当前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是阻碍农民工流动的重大因素[13].韩俊(2013)认为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通过实施城镇化,必然会带来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而由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此必然会带来城镇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和消费增加[14].
(2)对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郭志仪,常晔(2007)对农村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迁移、教育和健康投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改革农村教育模式等[15].李继云(2007)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州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指出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人力资源缺少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并指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农村技能教育培训,均衡发展城乡高中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等等[16].陈金干(2009)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教育也不断完善发展,但是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任务,如农村教育特色弱化,教育观念出现偏差,缺乏理想教育环境等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城镇化发展[17].
(3)对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研究。张晓霞(2006)指出,城镇化过程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使环境从体制、文化、技术等方面内容,并成为城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忽视环境,将会造成城镇化的无序发展,对环境影响巨大。他还通过分析大城市规模变化研究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18].毕正华(2007)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也出现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民生态环境大量破坏。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城镇化缺乏科学规划,地方政府只注重政绩而忽略环境保护,农村人口素质低,产业发展不合理,环保投入不够等等。并提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转变政府观念、确立环境有限观念,狠抓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转变农村经营方式,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等[19].孙毅、李晓雁(2007)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农村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农田被征用毁坏,中小企业污染严重等等。由此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政府加强对城镇化过程中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等[20].
(4)关于城镇化建设中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徐群,徐鼎亚(2007)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区域不断缩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将会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有特定内涵,分为小康建设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两个目标是实现新农村和城镇化,因此要根据不同结果制定不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不同目标[21].陈少牧,熊建军(2008)探索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认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二者有协调发展,积极互动,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2].谢倩(2012)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发展,通过城镇化建设不断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城乡资源自由流动、实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一体化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23].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大量的书刊、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经过整理与分析,形成文献综述,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访谈调查法。以青州市为重点进行实地的访谈和调查,了解青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等,使论文的研究更具实践意义。
(3)个案研究法。按照实事求是、唯物客观的原则,通过例证说明,深入进行分析。4)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城镇化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其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把握和对实践的总结。本文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框架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调查分析青州市城镇化的现状,找出青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研究论证,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市具体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城镇化相关理论。主要介绍了城镇化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城镇化基本理论等内容,为论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青州市城镇化建设现状。结合青州市发展现状,对青州市城镇化建设现状、重点乡镇城镇化建设实践、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城镇化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进行了调查分析。
第四章青州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分析了青州市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推进青州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针对青州市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推进青州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提高青州市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问题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本文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青州市城镇化发展模式,查找青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2)本文将青州市城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更多的关注青州市小城镇发展问题、城镇规划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发发展问题等,并提出了符合青州市发展实际的城镇化发展对策。
1.6.2 论文不足之处由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因此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城镇化发展指标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另外虽然提出了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一些问题,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对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也不够,还需要在今后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