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从医40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后天脾胃调护,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勇于创新,创立了自己临床经验方。笔者在跟随张老侍诊过程中,总结其应用自拟化痰升清汤经验如下。
1 自拟化痰升清汤组成
组方:天竺黄15g、胆南星6g、石菖蒲12g、法半夏10g、远志10g、栀子10g、炒薏仁30g、红景天6g、葛根30g。
2 组方特点
①配伍精当 君药 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开窍定神,臣药 石菖蒲、远志、法半夏,祛痰利气,开窍安神,佐药 炒薏仁、栀子健脾化痰利湿,通利三焦,使药 红景天、葛根升清阳,上荣清窍。
②化痰药与升清阳药同用,浊邪去,清阳升,邪去正安;③肺脾同调,清·李用梓《证治汇补·痰证》云:“肺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器”,本方通过健脾化痰,肺通调水道,使痰湿得去,三焦通利,清阳得升,清窍得充;④药物剂量详尽。
3 化痰升清汤的应用标准
张老在临床中应用化痰升清汤的标准如下:
①脉可见沉滑、细滑、弦滑;②有痰浊内蕴,清窍失养的表现,如头晕、头沉,打鼾、夜寐憋醒,记忆力减退,困倦、乏力等;③舌质淡,或淡黯,或紫等。①、②为必备条件,③为参考条件。
4 化痰升清汤的适用范围
本方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所致清窍失养之证,如眩晕、鼾眠证、中风病等。患者多体型肥腴,脖颈短粗,症见:头晕、头重,打鼾,痰多,夜寐憋醒,肢酸乏力,耳鸣,活动后气短,困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胃脘胀满,纳食可,大便粘滞不爽、泄泻或正常,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张老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则运化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而当下之人,过食肥甘厚味,起居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湿浊由内而生,湿聚成痰,上扰清窍,下注大肠,清浊不分,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5 病案举例
5.1 鼾眠证翟某,男,58岁。
2012-05-8初诊。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主诉“打鼾、口干数日”,头重,痰多,肢酸乏力,耳鸣,双眼视物模糊,大便不爽,时有夜寐憋醒,纳食可,舌淡,苔白,脉弦滑。诊断:鼾眠证,证属痰浊上扰,治以化痰通窍升清。方投化痰升清汤加减。药物组成:天竺黄15g,胆南星6g,石菖蒲12g,法半夏10g,远志10g,栀子10g,炒薏仁30g,红景天6g,葛根30g。日1剂,水煎服,服7剂。二诊:患者打鼾症状明显好转,头重、痰多明显改善,耳鸣消失,视物模糊好转,肢酸乏力不明显,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脉弦滑。守上方入莲子肉15g,黄连10g,日1剂,水煎服,7剂。三诊:患者偶有打鼾,头重、痰多症状消失,无肢酸乏力,无夜间憋醒、双眼视物模糊,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服上方7剂后,症状痊愈。随访三个月症状无反复。
按:肺主气司呼吸而朝百脉,咽喉为肺之门户,鼻乃肺之窍,睡眠打鼾,其以肺窍阻塞(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咽喉气道不畅有关。此患者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吸烟,致痰浊内蕴,痰浊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予自拟化痰升清汤以天竺黄、胆星、远志、半夏化痰浊,石菖蒲化痰宽胸利窍,应用葛根、红景天以升清气,配以栀子、炒薏仁化痰、通利三焦,共奏化痰升清之效。张老应用本方治疗鼾眠证,均获良效。
5.2 眩晕,郭某,男,48岁。
2012-06-07初诊。主诉“头晕5年”,西医诊断为眩晕综合症,经输液服药后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未愈。现患者头晕、头沉,困倦乏力,口中粘腻,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虚痰阻,清窍失养。治以健脾化痰,升清定眩。选用化痰升清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竺黄15g,胆南星6g,石菖蒲12g,法半夏10g,红景天6g,葛根30g,炒薏仁30g,天麻10g,钩藤15g,菊花15g,黄芩10g,牡丹皮10g,泽泻15g,日1剂,水煎服,14剂。二诊:患者头晕、头沉明显好转,困倦乏力减轻,口中粘腻,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守上方加入黄连10g,日1剂,水煎服,7剂。三诊:患者诸证悉减,头晕、头沉等症状已愈。
按:头为诸阳之会,赖清阳上达以充养;此患者形体丰腴,高血压病病史七年,为痰湿之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困阻中焦,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发为头晕。张老应用化痰升清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三焦通利,清窍得充,眩晕自止。
6 结语
张老认为脾胃位居中焦,为五脏六腑之枢纽,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主降浊,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化生精气血津液,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功能正常,水液输部代谢调畅,不断地升清降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若脾胃功能异常,人体升降之枢不利,水湿内停,湿聚成痰,困阻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之邪上扰清窍,清窍失养,经络不通,则发为眩晕、中风、鼾眠证等。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上述病例均为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清窍失养之证,脾虚重者,加莲子肉,党参,白扁豆等;中焦热重者,加黄连、黄芩等;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等,随症加减,运用灵活。故应用本方重在严守病机,辨证论治,熟练掌握方中药物的组成,配伍特点,结合临床情况,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根据病证的变化而加减运用。正如《伤寒论》所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方除应用于上述疾病外,还可应用治疗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上述病机者,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本方通过临床实践效果满意,因此,作为继承者我们应该总结老师经方验方,注意整理,以供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