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03 共96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现象探析
【引言 第一章】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概念界定
【第二章】 我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第三章】韩、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及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新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二、我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分认识我国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深刻分析其形成原因,对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污染
  
  第一,化肥、农药的污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多地少,用于生产的土地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接近极限。随着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不断推广,大大增加了瓜果蔬菜和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可以以较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成果,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传统的有机肥料和耕种模式逐渐被取代。
  
  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我国大力使用化肥,促进农业产出,同时为了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农药的使用量也日益增加。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是农药、化肥的最大使用国,其生产量、使用量均达到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 30%~35%左右,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 30%左右。”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一味加大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进行简易的催产,而且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使用导致了对农田土壤的污染。而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了农村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而且农民在大量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生长激素过程中,导致的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大部分农药会残留在土壤和农作物中,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农药含量严重超标,人大量食用后会极大地危害身体健康。
  
  第二,地膜污染。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但是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多数地膜是由聚乙烯成分组成,不易降解,回收率低,难以统一处理,残留薄膜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并逐年增多,使得土壤的透气性变差,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阻碍了农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充分吸收,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直接的经济损失。“近 20 年来,我国地膜用量和覆盖量面积已居世界首位,而回收率则不足 30%,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 20%~30%.”②对地膜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量的残留薄膜留在田间地头、河流沟渠等农村环境中,不仅影响了农村原本的生态自然景观,而且牲畜很容易误食了丢弃的残留薄膜,会直接损害这些生物的健康乃至生命。
  
  2. 农村生活污染
  
  第一,生活垃圾污染。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乡村没有指定的垃圾堆放场所,缺乏垃圾处理厂和配套的垃圾桶、厕所等环保设备,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丢弃在道路旁、河流边、农田、沟渠里等,得不到集中处理,使农村看上去又脏又乱。不仅影响了村容整洁,而且大量露天堆放的垃圾放置时间过长,得不到及时清理,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同时还会滋生蚊虫、病菌,增加了疾病的发生,给村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据有关部门调查,每年产生的约为 1.2 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有约 51%的农民家庭是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沟渠,有 18%的人直接倒入农田,只有很少的人是将垃圾掩埋或烧掉。”
  
  第二,生活污水污染。在农村,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需要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加,日常用水量不断加大,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广大农村地域辽阔,生活污水面广,而且比较分散难于集中,生活污水的来源多,增长速度快,主要有洗涤污水、厨房污水、人畜粪便产生的污水,以及长时间堆放的生活垃圾经过雨水洗淋而产生的污水等。由于缺少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加之农民多年来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常年累月,渗透到周围环境,对农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危害,而且多数的生活污水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造成河流污染,鱼虾大量死亡,污染的水体用来农业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源和环境。
  
  第三,秸秆污染。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突出,秸秆成为农村特有的资源,包括玉米秸、稻秸、麦秸等,尤其在北方地区日常做饭,冬天取暖大多以秸秆作为主要燃料,但是秸秆的利用率很低,煤气、燃气等很少使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农村的普遍现象。“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 6.5 亿吨,其中 40%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农作物秸秆除了作为每家每户使用的燃料外,大量的秸秆被随意堆放道路两旁,河道沟渠以及被随意焚烧处理,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能源资源,而且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烟雾,使空气中的烟尘、颗粒物急剧增加,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弥漫的烟雾降低了大气能见度,妨碍了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安全。
  
  3. 乡镇企业污染
  
  第一,乡镇企业生产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得到迅速发展。不可否认,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给自身和地方财政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同时,消化和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广大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污染。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小造纸、小化工、小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由于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缺乏防污治污设施等先天性不足,对农村环境破坏非常严重。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缺乏统筹规划理念,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治理污染的费用,固体废物随意堆放,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和集中处理,经过雨水的洗淋和冲泡,这些废物又进一步污染了周边的水体和土壤。工业废气、污水等肆意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造成河流污染,鱼虾大量死亡,水塘死鱼死虾事件不断发生,直接危害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
  
  第二,畜禽养殖场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建设,为保障和丰富城市居民的副食品供应,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畜禽养殖场迅猛发展起来,并且从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禽产品,丰富了菜篮子,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给环境带来了压力,造成了新农村的环境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 22 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 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 19 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 2.4 倍。”
  
  由于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没有防污治污等处理设备,大量畜禽粪便、污水等不到集中处理,随意排放,加之环境容量有限,处理少数畜禽粪便作为还田,其余大部分露天堆放,臭气熏天,严重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源。同时畜禽粪便是大量病原体的滋生地,是疾病的传染源,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影响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粗放
  
  第一,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是生产活动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体。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及科学的农业耕作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加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仍是粗放型模式,即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扩大农业机械投入规模,依靠化肥、农药、地膜等投入量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下,农民以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他们并不关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技术的改良,一味地追求产量最大化,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农村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相对贫困,生活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数量庞大,思想观念落后,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秸秆肆意堆放、焚烧,且以已成为一种日常习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的设施,垃圾围村现象十分普遍,在能源结构方面,农村很少使用煤炭及液化气等燃料,农作物秸秆被当作日常生活的燃料,其余大部分被露天焚烧和堆放在房前屋后,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利用率低,而且污染了农村环境。在畜禽养殖方面,随着畜禽养殖量的增多且集中,大量畜禽粪便露天堆放,臭气熏天,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而大多数农民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本毫无意识,认为农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此外,在农村村民居住分散,一家一户一院的模式,居住点分散且缺乏集中的规划,生活污染分散且难于集中处理,加之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更加大了对污染的治理难度。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既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样的一对矛盾中,广大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类似的污染就不会消失。
  
  第三,乡镇企业经营方式粗放。改革开放 30 年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的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在整个工业体系中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技术层次,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为主,数量众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靠能源、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支撑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造成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同时,企业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大量浪费,投资重复,缺乏自主的科研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技术创新,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长期从事高污染、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的低水平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增长,不仅带来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而且也成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2.农村环保主体意识薄弱
  
  第一,农民自身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由于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有限,加之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比较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数量迅速膨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农民没有意识到人口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和学习,缺乏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农业生产上,农民对生产专业相关知识十分匮乏,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而是片面的无限制的加大使用量,长期耗竭式的农业耕作模式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但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什么是农业生产污染,对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等会导致各种污染并不了解,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经济利益,采用传统粗放的农耕方式。在日常生活上,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在这样的无意识状态下,日常的生活垃圾经常堆放在房前屋后,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秸秆大量焚烧,柴草乱垛,人畜粪便等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农民对自身生存环境出现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更不清楚自身日常生活习惯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许多不良习惯已经习以为常。农民作为农村环境最重要的主体,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无视和放任,进一步破坏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持续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二,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如果说农民对环境保护处于无意识状态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政府对农村环境的放任和无视就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地方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规划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积极地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被提上日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村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缺乏主体功能区,乡村没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回收箱等处理设施。此外,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当地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下降,使得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工业,忽视了环境的负面效应,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增加财政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地方政府盲目引进污染企业,给当地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地方政府的做法会使当地的钱袋子鼓起来,但是环境质量会越来越差,他们没有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污染已经束缚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地方政府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式发展是不能带领村民真正脱贫致富的,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乡镇企业缺乏环保意识。乡镇企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清洁生产方面环保意识不足,没有充分的利用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浪费率高。在防污治污方面,由于需要支出大量的成本,对待环境污染的治理存在应付思想,没有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污水任意排放,垃圾随处堆放,污染了河流和空气,没有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这是乡镇企业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3.农村环保法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环保法制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环境立法相对滞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农村环境保护相对于城市污染防治有其自身特点。然而纵观我国相关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其中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在具体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存在着立法空白,在农村具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表现突出。对于发展迅速的乡镇企业出现的污染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缺乏针对性的法律。作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主要针对于工业污染的防治以及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方面没有进行具体的规范。近年来,其他部门法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在环境立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涉及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保护的规定非常少,没有全面的考虑农村环境的具体特点和具体情况,而且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过于抽象的总体规定,对农村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没有显着成效,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不强,致使法律与具体实际脱节,总之对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意义不大。
  
  其次,环境执法不到位。我国农村环境立法相对滞后,而农村环境执法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令人担忧。政府各个部门是农村环境执法的主体,在执法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行政手段,从而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适当的管理。但事实上,农村环境执法是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很多地方存在着无视法律法规,执法不严以及违法不究的普遍现象。有的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无视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允许重污染型企业进入农村,对重要行业开绿灯,对抗上级环境监管和查处,甚至帮助企业逃避法律的责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环境执法过程中随时会因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被终止,各地方政府也以“经济优先”为口号,从而无视农村环境的保护。即使个别地方迫于责任所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环境执法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执法机构匮乏。我国农村环境执法机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环境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于大中城市,更多地关注于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机构相当匮乏。目前,农村只有县级以上设置相关的环境保护机构,县级以下基本没有专门用来管理农村环境的机构,即使有县级环保局相关名称的机构,对农村环境的管理也很少涉及。也只局限于对农村工业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以及引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防治,对于农村整体环境污染的管理很少有涉及。由此可见,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缺乏专门的治理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力追究,得不到及时惩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二是环境执法主体繁杂、职权不清。我国环境执法实行多部门、多层次相结合的机构机制,不仅包括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有环境监管的其他部门,众多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但是由于执法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监管不力、管理混乱,执法主体过多,导致权责不明确,职权不清晰,在环境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在环境执法中,大多数主体部门都是等污染事件发生了再去处罚,出现了污染和破坏,各部门都纷纷调查、处罚、粉墨登场,对于新的污染事件发生再这样调查、处罚,而从来没有哪一个环保部门从一开始就加强管理,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各级执法部门权责不明,主体繁杂,对环境污染行为听之任之的做法,使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
  
  最后,环境司法体系不健全。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广大农民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司法机关就成为了维护农民群体权利和利益的最后屏障。但是由于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是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的教育水平低,经济能力较差,思想观念落后保守,特别是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出现了危害自身权益的环境污染事件,也不会意识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加之环境诉讼费用较高,对于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较差的农民来说,根本无力承担,所以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通过司法救济来寻求帮助。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诉讼权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援助制度和体系,但没有专门的用来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相应法律制度,大多数农民由于经济困难而不去打官司,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4.农村企业重发展轻环保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放宽了对农民就业的管制,对于非农业的经营,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同时自然资源价格低廉成为普遍现象,对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利用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参与农村资源分配的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在迅速致富的目标和道路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和农民的就业压力等问题。
  
  但是农村大多数企业没有防污治污等相关设备,环境问题突出。受农村经济、文化、思想观念、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企业主体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人们为了追求企业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牺牲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对我国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农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的工业企业有很大不同,所以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更为严峻和复杂,同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更加的困难。
  
  一是农村企业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小造纸、小化工、小电镀、小冶炼等行业,造成了周边环境严重污染,而且这些乡镇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往往离居民点较近,排放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很难得到集中有效的处理,导致污染的程度和范围迅速蔓延,直接污染了周围环境,危害了人体健康。与乡镇企业存在相似问题的是农村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不断发展起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畜禽粪便引发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地区,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的布局没有得到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选址不合理,距离村民居住地非常近,有的就分布在村里,没有避开人口居住区,给村民造成了直接的危害。二是农村企业污染物种类复杂且排放量大,污染程度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企业与城市大型工业企业相比,一直是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城市大型工业企业的污染类型同时在农村企业中都有出现,而且农村企业中还有自身的特殊类型,污染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冶炼、电镀、水泥、食品加工等。这些行业生产的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简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由于缺乏相配套的“三废”处理设备,所以农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多、数量大,加之农村企业主体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忽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导致环境保护的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三是农村企业防污治污水平较低,环境管理较差。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比较低,环境管理较差。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普遍缺乏防污治污等相关设备,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由于企业主体对环境保护缺乏责任感,部分企业的防污治污设备只是临时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停运、闲置、成为摆设,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较差,环境保护的投资效益较低,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低效益、高污染治理的费用难以承受,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污治污的效果。
  
  5.城乡环保经费投入不平衡
  
  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与城市污染相比,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及治理的难度。为了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效率的提高,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和经费投入是必需的。环保资金的投入是实现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可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但是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城乡环保资金投入不平衡。
  
  目前,我国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环保经费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在环保投入方面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资金投入绝大部分用来改善城市环境状况,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很少被关注。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获取资源、获取利益以及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上严重失衡,环保资金的投入多局限于城市,污染防治经费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环境的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长期向农村地区扩散,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而换来的,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得不到用来治理环境污染的环保资金。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水平较低,由于环保资金缺乏,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等相关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对于日常的基本事项,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的处理无法保障,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无法集中处理而随意堆放,大量的生活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沟渠、河流、水塘。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治理而任意排放,无法及时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等。
  
  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政府是环保投资的主体。但农村环保投资体系并没有形成,由于其责任主体较多以及公益性较强,属于投资回报率很小的领域,缺乏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所以政府在投资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环境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农村环保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环保经费没有产生可观的环境效益。
  
  同时,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分散和重复建设等现象,如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资金会分散到两个至三个部门,导致各部门根据自己的治理方案采取各自的行动,产生的效果自然不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