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社会学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2 共87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问题探析
【引言】重庆殡葬制度优化研究引言
【第一章】殡葬制度改革研究背景
【第二章】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社会学观察
【第三章】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中问题成因剖析
【第四章】 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社会学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学视角下重庆市殡葬体制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重庆市殡葬制度改革社会学思考
  
  殡葬事业是福利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殡葬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不仅牵涉到重庆市各级政府、民政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事宜,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现在已经进入殡葬改革的攻坚与转型阶段,在改革过程中自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营造健康优良殡葬发展环境,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改革殡葬制度。笔者从“大福利观”底线公平和人本理念出发,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大的方向下,坚持整体统一的制度设计理念,具体路径为在尊重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以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为具体目标,将法律法规完善、殡葬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由此提高民众的满意度,推动殡葬传统的变革。
  
  4.1 坚持整体和协调统一的制度设计理念
  
  在殡葬制度改革中,我们应坚持大福利观,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从整体上满足社会成员多方面、多层次基本福利需求,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碎片化制度的有机整合。殡葬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组成之一,无论是改革的视角、形式、方法亦或是内容,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应将其放入社会系统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处理协调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研究殡葬制度改革时,应该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改革应将横向和纵向角度相结合,即运用历史的结构化视角厘清殡葬制度改革的线条关系,了解我国及重庆市殡葬制度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时期沿袭的特点、原则和社会大众习俗心理的变化,并运用比较法分析找到改革切入点,不能盲目地进行改革;二是运用多元理论和多重视角展开殡葬制度改革研究。在改革中,坚持福利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建立公平、正义、福利均等化的社会,要考虑所有群体的利益,建立殡葬普遍主义福利模式,政策惠及所有群体,此外,还要运用法社会学的观点,科学认识制度改革与社会大众习俗产生的碰撞与冲突,合理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并找到切入点。
  
  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应坚持把握整体性,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福利需求,实现殡葬服务城乡全覆盖,把城市和乡村地区相结合,因地制宜,同步推进。在城市,推行火葬的同时,积极宣传文明生态葬,出台政策鼓励实行生态安葬方式;此外,由于乡村地区相对落后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完善火化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做好人民群众思想工作,争取全面推行火葬,逐步逐层地推进生态葬。二应坚持系统性,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的社会学观察视角和“理念--制度--政策”的逻辑结构,科学把握殡葬制度改革问题的逻辑层次,将改革系统的内容统一起来,法规、制度和政策完整结合。三应坚持协调性。在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应注重把握体系间的衔接性。
  
  4.2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
  
  在殡葬制度改革中,我们应坚持改革方法论,突出问题导向,既应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也需做到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实现重点与全面相结合。
  
  第一,健全殡葬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基本功能是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44].所以,完善的殡葬制度需要健全的殡葬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推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其应开展殡葬立法研究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以传统殡葬文化为奠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考虑出台法律的实际效果,尽快出台《殡葬法》,为殡葬事业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从重庆地区层面看,其应该针对城乡发展具体情况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殡葬法规,不断完善殡葬法规体系,以规范殡葬管理与行为。
  
  第二,理顺变革殡葬管理体制。民政部门作为殡葬管理部门,应履行政策引导责任,发挥服务管理作用。殡葬管理部门方面,重庆市民政局应该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明确社会事务处和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协调、部门配合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殡葬服务单位方面,应该打破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石桥铺殡仪馆应该纳入当地民政局管辖,创造公平竞争的殡葬业环境。另外,考虑到公益性质,重庆市城市公益性公墓应由非官方的第三者管理,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真正做到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解决他们“葬不起”的困难。
  
  第三,引导处理殡葬中介问题。提高殡葬治理水平,加强监督能力,稳定殡葬市场秩序已经成为殡葬制度改革中要解决的突出难题。针对重庆市殡葬中介盛行、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状况,可效仿上海市的做法,通过与殡葬中介工作人员洽谈,引导将其兼并从属服务单位,从事合法经营活动。另外应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一是建立殡葬服务热线,增强殡葬服务透明度;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发挥殡葬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殡葬行业约束机制,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做到殡葬行业自律,力争为殡葬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为民服务系列主题活动,自觉维护群众殡葬权益,积极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好会员权益。此外,还可以开展服务工作,定期对殡葬单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水平进行考核,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和法规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因此,突出问题导向把重点与全面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底线公平”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变革殡葬制度,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4.3 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整合社会资源,只有把社会中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殡葬制度改革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需求为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所以,从理念、制度到政策的变更,说到底旨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即为群众提供均等的、高质量的殡葬服务,提升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为民提供殡葬服务的主体是殡葬服务单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群众能否接受到满意服务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组成,其中,软件设施即殡葬人才队伍建设更为重要。因此,不仅应更新殡葬设备技术,还应提升殡葬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完善殡葬保障制度。资金资源、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的整合,实现最佳配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第一,资金资源是构建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生态文明殡葬服务体系。殡葬制度改革是一项破千年风俗的社会改革,这不仅是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尽之责。首先,重庆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更加重视殡葬制度改革,加大对殡葬改革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殡葬服务单位资金周转顺畅。其次,重庆市民政局和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应加强条件相对较弱区县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补助,适时下拨福彩公积金,确保专款专用,配套完善各区县惠民政策资金,切实改善落后区县陈旧的火化设备、接运车辆、殡仪馆等公共基础设施,支持建造城镇和农村公益性公墓,设立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推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态安葬方式,解决中低收入人群“葬不起”难题。最后,在坚持殡葬公益性特征的情况下,注入社会资本,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殡葬行业的建设与服务。重庆市地处西部地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资源条件有限,可以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共同促进重庆市殡葬业发展,提升殡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人才资源是提高殡葬从业人员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重庆市殡葬人才队伍建设,转变殡葬服务理念,提高殡葬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FT7:在欧美尤其是美国与英国等非常注重对殡葬人才的教育,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他们很看重殡葬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殡葬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殡葬专业毕业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
  
  在美国,有 49 所相关院校专门开设了殡葬系,还经常对执业者进行教育培训[45].此外,还实行殡葬执业资格制度。在台湾,不仅开设殡葬专科教育,还开设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所。因此,在重庆迎来殡葬改革大潮之际,为实现重庆殡葬人才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现代殡葬转型,提升殡葬人才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已经尤为重要。可以运用人才建设相关理论,实施和保障“选拔、培养、考核--专业院校;选拔、任用、管理、考核--殡葬服务单位;选拔、任用、管理、考核--殡葬管理机构”三体联动的操作路径,形成增强殡葬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策略、方法和路径的政策建议体系,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殡葬人才建设理论体系。
  
  加快推进重庆市殡葬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完善重庆市殡葬教育体系,除重庆市城市管理职业院校之外,应该增设含有殡葬专业的本科院校,为殡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育高素质和高技术的殡葬人才队伍。还需加强殡葬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队伍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注重殡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重庆市乃至国内外师生间的交流,共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其次应增加殡葬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一是殡葬服务单位可以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机会;二是增加殡葬从业人员去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殡葬业发达地区考察交流机会,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借鉴优秀管理模式和汲取发达技术经验;三是改变重庆市殡葬服务单位原有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传统业绩导向逐步向服务态度与业务技能转变,把服务质量和业务技能作为工作考察标准。重庆市政府职能部门、市殡葬专业院校和市殡葬服务单位应重视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为殡葬从业人员提供考前培训班,在结业考试中考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最后应转变殡葬管理机构人员工作理念,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殡葬困难。殡葬管理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殡葬服务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服务态度和业务技能的考核,并适时公示考核结果,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体系,督促殡葬从业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第三,政策资源整合是构建完善保障体系的基石。建立善后保障机制,充实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46]”.但是,在重庆乃至我国,涉及老、病、劳、妇、幼、残等方面,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唯独在“死”方面没有相应保险保障制度。
  
  大福利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社会福利,所以,除进一步推进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外,还需继续落实基本服务费用减免或补贴措施,逐步将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城乡居民。另外,需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需求,应该拓宽基本殡葬服务内容,提高救助标准。对推行节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以及土葬改革区自愿火化的,实行政府奖励、补贴。大福利是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福利支持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公共福利和社会互助四种供给方式,所以应该借鉴国外先进殡葬制度做法,建立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相协调的标准调节机制,建立保险保障制度,政府、殡葬服务单位和相关保险公司共同努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失独家庭、丁克家庭、鳏寡老人和空巢家庭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全面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各取所需。
  
  解决好殡葬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主体所秉承的理念尤为关键,这不仅包括制度设计者、政策制定与执行者和开展服务者,也包括社会大众,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殡葬理念尤为重要。
  
  4.4 注重人文关怀助推群众殡葬理念转变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殡葬制度改革之核心,我们在殡葬制度改革中应该注重更新人们的思想理念,强化科学文明殡葬文化的培育和灌输,不仅应开展殡葬文化研究,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思维,树立生态葬理念,尤其是殡葬传统守旧观念相对比较浓厚的底层社会大众。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重庆尤为明显。不同的墓地遗存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因此,应该大力开展殡葬文化研究,构筑科学文明的殡葬文化,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重视殡葬文化研究。首先,加强保护和正确利用殡葬文化遗产,开展殡葬文化研究,抓好殡葬文化相关书籍的编撰工作,形成系列丛书。其次,加大对殡葬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遗体火化、遗体处理、节能减排、服务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把新产出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殡仪场所和生产一线,加强政府引导和投资支持,使产、学、研、用系统更加优化。
  
  二是建构科学的殡葬文化。树立更生殡葬理念取代灵魂不死观。例如,在网上祭扫而无需亲自到墓地,实现精神更生。
  
  三是树立丧属至上服务理念。服务理念应逐步从“管理”向“治理”、“业绩至上”向“服务至上”转变,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在殡葬活动中,逐步形成以文化引领时尚、以服务满足需求、以寻根凝聚力量、以孝道教育人民的时代发展潮流,重庆殡葬服务单位要不断学习和汲取全国殡葬文化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例如,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展居丧干预和临终关怀,及时合理地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此外,针对殡葬业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集体共祭等富有创新意义的活动,不仅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而且增强全民文明素质,既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也传承了优良殡葬文化。
  
  不仅如此,我们应大力推行绿色生态葬,生态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不仅利于保护环境、节约土地,也可以减轻子孙后代的负担,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重庆市在推行生态葬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力度还不够。在调查中发现,重庆市还有较多群众对生态葬式缺乏了解。若从根本上转变群众旧的传统安葬观念,就需要使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安葬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所以,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
  
  第一继续加大教育宣传引导力度。生态葬符合时代潮流,应该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来认知生态葬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除开办新闻专栏和殡葬改革宣传月等活动外,还要多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地解答群众在殡葬方面的疑问。
  
  第二发挥好重庆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民政部门尤其是推广生态葬的重要部门,应该把生态葬作为一项公益事业,造福百姓,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使群众实际感受到生态葬的经济实惠,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比如,峰都市陵园为市民实行免费花葬和集中立碑,还可以通过大力建设公益性墓地来推进生态葬。
  
  第四引导群众理性消费。在办理殡葬事宜时,丧属应该通过合法途径,合理选择正规的殡葬服务单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应盲目轻信所谓的“一条龙”
  
  服务,理性认识殡葬中介行为,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第五通过健全法规倡导绿色生态葬。在重庆市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上海市福寿园海港陵园和青岛市福宁园发展模式,一是建公墓为墓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建设无烟公墓,为群众提供休闲纳凉去处;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提升文化内涵。在乡村地区,通过法规强调火葬的公益性,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墓区,朝着生态墓园方向建设公益性公墓。
  
  资源的有限性和墓葬的无限性矛盾凸显,传统丧葬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与时俱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态葬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它是一场观念革命,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的通力合作。
  
  4.5 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动员与参与的结合
  
  大福利是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福利支持的社会福利,从提供福利主体到内容,都应该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信息传播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殡葬制度改革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殡葬部门管理者、一线服务者或殡葬家属,主体间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信息对称与信息渠道通畅,这样有效的社会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阻碍。所以,应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除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组织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功能,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事业,以更好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优越性。
  
  一是鼓动社会组织参与殡葬治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总书记提到,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46]8.在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长李立国指出,殡葬工作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综合管理体系。在殡葬活动中,鼓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殡葬事业,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殡葬治理体系。
  
  二是动员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社会转型时期,丧属的服务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丧亲家属在面临亲人去世时,要经历丧亲送别期、情绪恢复期、生活重建期三个时段,在每个阶段家属都可能面临困难和问题,如治丧过程中的冲突、哀伤情绪困扰、生活陷入困境等,需要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协助解决困难,尽快走出悲伤情绪,开始新的生活。大力发展殡葬社工,通过运用“幸福送行人”
  
  员工服务、“离·送别”家属治丧过程服务、“忆·释怀”家属心理支援服务、“守·生活”家属社会支持服务等模式,构建全方位社工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惠及重庆市所有丧属,促进丧属身心健康。同时,围绕员工健康与发展、员工工作提升、员工支持系统三方面的需求建立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与支持项目也很有必要。促使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殡葬管理工作,促进殡葬管理机构拓展管理思路,转变工作理念,更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使现有的殡葬管理逐步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人本化,推动殡葬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的规范化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三是动员志愿者改善殡葬服务。在殡葬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义工的作用,无偿地为丧属提供社会支持和精神慰藉。借助义工的影响力发动社会,使得更多的社会成员关心丧属进而关心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促进社会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四是重视对青少年开展殡葬教育。激发社会活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殡葬事业,不能忽视殡葬教育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应对青少年开展殡葬宣传教育,弘扬殡葬传统优秀文化,摒弃守旧殡葬传统习俗,促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殡葬理念,从而构筑全社会生态殡葬文化氛围。
  
  动员社会成员的参与,实现人的主体地位,除积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外,还需要设立殡葬服务平台,实现殡葬服务与社区无缝对接,增加社会互动。殡葬服务是一项包括遗体接运、殡殓、火化和安葬等多个环节的特殊服务,由于群众平常接触少,所以在办理殡葬事宜时,不免产生诸多疑惑。殡葬服务热线不仅便于群众查询信息和了解政策,在群众有需求时,它还能够帮助群众作出合理选择。殡葬服务热线在对丧事家属回访时,不仅可以准确了解殡葬服务单位的价格套餐、治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还能够得知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从而敦促殡葬服务工作人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社区是人们结识形成的互助合作共同体,前提和基础是地缘关系[47].人们可以通过社区满足自身公共服务的需求。社区是小社会,社区便于了解辖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当地殡葬风俗,且有政府支持和较高声誉,适宜充当殡葬服务的平台.殡葬服务单位拥有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运作资金和技术手段,可以依托社区平台,为治丧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协助群众办理各项事务,例如,可以通过服务进社区,推行孤寡老人身后关怀等服务项目。
  
  无论是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还是搭建殡葬服务平台,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需求,增进主体间的互动,推进社会发展,这印证了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思所说:“社会形成的条件在互动,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4.6 降低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殡葬制度改革是为了造福人民,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制度变革往往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应尽量降低或避免殡葬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不能因改革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的风险社会里,制度一经变革,它原有的体制、机制等体系也可能会变化,导致受益群体的数量、范围改变,一旦波及较大群体的利益,或许将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制度改革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殡葬制度变革也是如此,难免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冲突。首先,殡葬制度变革中,由于传统殡葬文化根深蒂固,有些地区土葬习俗浓厚,观念相对落后,新的殡葬制度势必将与社会传统习俗产生碰撞与冲突;其次,在制定和执行新的殡葬政策时,政策覆盖的广度、深度,或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做到公平公正,都会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如何协调殡葬制度与政策、节约土地或资源与保护环境等可持续道路战略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制衡点尤为重要。
  
  在殡葬制度改革前,应该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不能以破坏社会秩序为前提,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在殡葬制度改革后,应做好社会风险后评估,建立风险应急预案。对可能要发生的社会风险,应做好预防工作。若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应予以及时妥善处理。在殡葬制度改革过程中,应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学功能冲突理论代表人物科塞认为,稳定社会秩序,要建立健全安全阀机制,并将其在社会结构中给予制度化。为了减少殡葬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合理规避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结构,第一,在改革制度前,需要深入调研社会大众的习俗和心理变化,做好思想理念宣传工作;第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公正化;第三,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殡葬应急保障机制。只有确保制度改革的每一环都顺利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带来的问题,促进社会结构更加稳固。
  
  所以,殡葬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促进制度系统的角色整合,实现社会稳定,这正与现代着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的观点相呼应:“社会系统的稳定需要各子系统的角色整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保持各子系统间边界关系的底线平衡尤为重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