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影响家庭关系变迁的直接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8 共50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家庭关系新变化
【第一章】转型期农村家庭关系变迁问题研究绪论
【2.1】夫妻关系现状调查
【2.2】亲子关系情况分析
【2.3 2.4】亲属关系与家庭关系的特点
【第三章】家庭关系变迁的背景
【第四章】 影响家庭关系变迁的直接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转型期我国新型家庭关系演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响家庭关系变迁的直接因素分析
  
  4.1 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后认为,若想研究能够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首先需要认定的是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这种本质属性,并且借鉴社会学理论,将能够影响社会关系的各种因素具体到农村家庭之中,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笔者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子女、女性地位是对于我国农村家庭夫妻关系影响最大的三种因素。
  
  4.1.1 家庭生命周期
  
  所谓家庭生命周期,就本质而言,是在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下, 特定家庭从产生知道消亡需要经历的时间,其家庭生命周期不同,对于夫妻婚姻质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2].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调研发现,以 45 岁至 61 岁的中年夫妇婚姻质量最差,整体呈现出“U”字型的特征。笔者认为,这正是 45 岁至 61 岁的中年夫妇需要面对自己已经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和已经长大的儿女两方面的压力。而小于 45 岁的年轻夫妻,孩子通常可以有自己的父母照顾,并且暂时没有为其成家立业的压力,而且仍然沉浸于夫妻感情的爱河里,因此婚姻质量较高,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小两口恩爱”.对于老年夫妻而言,他们已经完成了抚养子女并为其成家立业、赡养父母并为其赡养送中的“责任”,两位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并且由于年迈而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婚姻质量亦较高。
  
  4.1.2 子女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父母的一代就是为了自己子女而活得,这一观点在如今依然深深地植根于农村家庭成员的思维之中,在访谈和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中老年父母都会将“只有为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生孙子以后才能闭眼”最为口头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父母对于子女生活和未来的看重。
  
  但是单纯的对于婚姻质量来说,孩子的出生在客观上不仅会弱化夫妻俩人彼此关注的经历,而且会影响其对于性生活的需求,使夫妻俩彼此的感情在潜意识中向着孩子转移。
  
  此外,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加大,抚养一个孩子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若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那么投入将更大,因此,孩子会对夫妻俩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当孩子入学和需要成家立业的时候,夫妻的压力则更大,不仅需要满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的消费,而且此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发,不再对父母亦步亦趋,而是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这种“叛逆期”的正常表现如果不能妥善诱导,那么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家庭内部的和谐。在这种老百姓常说的“鸡犬不宁”的家庭中,夫妻俩常常会因为巨大的压力和压抑的心情而出现矛盾,最终影响到夫妻的婚姻质量。
  
  4.1.3 女性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地区不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出现了本质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也因为这种新活力而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妇女也因此得到了解放,不再单纯的进行纯农业生产,而是可以从事手工业、轻工业、服务业工作,并且实现了从纯体力劳动者向脑力-体力相结合劳动者的转化,而这种转变对于农村地区夫妻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妇女在社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其经济收入也获得了提高,有时甚至会高于进行纯农业生产的丈夫,其心中的自我肯定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家庭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形成了极大地挑战。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观念的提高,婚姻再也不只是一种为了满足生儿育女和共同生产的形式,而是夫妻俩因为爱而形成的结合,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在择偶时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来进行选择,婚姻的满意度也因此而逐渐提高。
  
  除了上述几个影响因素外,由于我们这个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和正在处于转型期的历史属性,因此能够影响到婚姻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外貌、个性、家务、爱好、再婚等,但是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地区夫妻婚姻的质量在如今已经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其趋势也是文明而先进的。
  
  4.2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亲子之间,关系极为复杂,因此互相影响的方式也极为多样。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都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愿望,并且根据这种希望进行不同的抚养,而且,由于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同,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27].总而言之,虽然影响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众多,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关系,亲子关系的变化仍然有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本次研究经过调查后,认为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4.2.1 忽视孩子心理健康
  
  客观而言,我国农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和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一般只单纯的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过上富裕的生活乃至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但是却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子女的成长期间被分为五个重要的时期。
  
  首先是婴儿期,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一周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婴儿的情感开始发育和成长,一旦能够进行有效的爱抚和引导,那么不仅会使得婴儿对周围世界的信赖增强,而且也会使其生活的信心极大增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农村家庭一般并不注重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一般只认为照顾婴儿就是供其吃饱、喝足,忽视了对其心理世界的关怀和引导。根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没有思维,而是在出生后便已经开始了心理世界的发挥,比如见到三个月时见人会因为本能中的社会性发出微笑,而在六个月时便可以辨认若干特定人,如父母、祖父母等。因此,婴儿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必须给与足够的温暖和正确的引导。但是,我国农村家庭大多数家庭却忽视了这一点,父母对于婴儿的照顾仅仅局限于喂食、喂水、擦洗等,几乎没有心理健康的关怀。
  
  在成长到三周岁时,子女心理发育已经基本形成轮廓,诸如自主性、思维性等自己的独特人格开始产生和发展。这段时期,幼儿会出现“淘气”的现象,如不听父母话、到处乱跑、搞破坏等,这其实是由于幼儿自主性的产生而对于父母命令的一种本能性抗拒。如果此时对于幼儿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过多的约束导致其丧失自主性,对于外界的压力逆来顺受,如果对其百依百顺则会导致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产生自私的性格,而这两种方式恰恰是农村家庭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幼儿最为常见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28].
  
  从五岁一直到青春期是孩子的童年时期,这一段时间是孩子基础性格奠定的时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父母往往会让子女干活或者是做家务,也会因为想要培养孩子艰苦努力的性格而不断对其讲述家庭的困难,导致其产生自卑和内疚心理,孩子看似很“听话”、“懂事”,但是却极大地压抑了其自信和对于美好生活进行追求的本能。
  
  青春期是子女走向成人的必经阶段,也是其性格的形成稳定性格时期,但是其往往和于生理的青春期和心理的反抗期同时出现,因此,如何对此年龄段的少年进行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而言,青春的子女心理特征为半成熟、 半幼稚,也就是其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在同一时间同时存在,互相影响,子女的思维日益成熟的但是仍然带有片面性,其独立性日益凸显但是并不足以保证其能够独立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压力。在这段时期,子女渴望能够独立和摆脱父母的约束,希望父母能够以平等的方式去尊重和对待自己,因此,如果不能对其进行科学和妥善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就会导致子女的极大抗拒,造成亲子冲突并且逐步升级,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活难以获得安定。
  
  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家庭,却单纯的将这种青春期时期的正常心理当作是孩子“不听话”
  
  或者是“不懂事”,甚至采取打骂等方式进行教育,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4.2.2 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
  
  除了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以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习惯于采取各种并不科学的“老方法”和“土办法”来教育子女,不仅效果甚微,甚至会成为影响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
  
  具体而言,由于长期封建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家庭的家长仍然采用 “专制” 方式对待子女,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子女在客观上已经必然形成的独立意识,因此,在这种“孩子是自己私有财产或附属品”的心理下,要求孩子对自己必须绝对的服从,而自己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进行绝对的控制并拥有最高的权威。一旦子女由于自主意识的形成而对其管教产生抵触,父母则不顾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形成创伤的后果而采取训斥、 打骂等方法来对待孩子,力求能够取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结果。但是,这种方法会极大地刺激子女没有完全成熟的心智,会在其心中留下极大地阴影,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甚至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从而为家庭矛盾埋下祸根。
  
  与这种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对于孩子的爱而采取“过度宠爱”教育方式的父母,由于其过于宠爱孩子,因此对于孩子的一切进行过分干涉,父母以为这种爱是为子女负责。
  
  但是,这种方法却会在无形中对于子女形成极大的压力,轻者会导致其产生自私自利的不健康心理,重者会导致其将向父母索取当作习惯,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欲望,则会认为父母“无能”而产生愤怒、 轻视和对抗的心理,乃至对父母拳脚相向。
  
  另一种在农村家庭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是“期望性”,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或者过于辛苦而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好好学习、日后取得大成就来享受好的生活,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得他们常常无视子女客观上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刻板的要求其学习和成绩。这种情况下,子女的心理会因为强大的压力而出现反弹,初期出现心情抑郁、性格暴躁、爱顶嘴等变化,而在后期会因为想要逃避父母给予沉重压力而采取消极怠学,甚至自暴自弃的极端方法。
  
  4.2.3 两代人必然的差异
  
  由于不同历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不同时期的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 审美情趣等方面会存在着极大地差异,这种差异在任何时期都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尤其是两代人所处的客观大环境差别越大,则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就越明显。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整个农村社会在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景象完全不同,因此,这种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亲子两代之间存在的差异更为明显。在本次研究的调查中发现,父母辈常出生和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前,其生长环境并不理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物质生活较为匮乏,而如今的新一代人却出生和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其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物质条件也日益丰富。因此,两代人无论是从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模式还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存在着极大地差距,有效差距甚至难以调节,让两代人在沟通中出现极大地障碍。总体来说,父母辈由于早期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受我国传统思维的影响较深,因此具有保守、传统的思想稳定、求实的行事模式,对于家庭极为看重,家庭责任观念也极为明显,重视自我个体对整个家庭的奉献和付出。反观子女辈,相对于父母辈则行事较为冒进,其独立和自我意识也逐步加强,渴望能够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美丽的精神世界更有着极为执着地追求。在本次研究的调查中发现,父母辈常反映子女的缺点便是爱时髦、“不踏实”,便是农村家庭亲子关系两方间必然差距的体现。
  
  4.3 影响亲属关系的因素
  
  亲属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一样,也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社会大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西方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对于整个社会成员的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价值观念造成的极大地冲击。就本次研究可以发现,30 岁-45 岁阶段的夫妻无论从价值观念、养老方式、生活方式等和其他年龄段的夫妻有着极大的不同。
  
  其次,计划生育、农村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导致我国农村家庭传统上的形式出现了极大地变化,孩子的地位极大地提高,家庭的重心也不断向着孩子倾斜,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要远远的多于父母,导致家庭关系的加大变化。农村社会保障也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的,夫妻对于父母的赡养压力减少,但是感情投入却没有增加,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因此中年夫妻不仅需要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还必须要赡养父母,因此加重了其负担,导致其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奔波,对于夫妻感情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总体而言,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导致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认知出现了极大地改变,不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模式之中,而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也使得人们能够自主、自由的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从此而生,对于整个亲属关系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简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亲属关系不仅没有得到良性发展,甚至还日趋恶化,这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