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多重功能研究(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10683字

  三、文化功能

  ( 一) 传承历史与信仰

  美国着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RuthBenedict,1887-1948) 说: “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些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应当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亦是他的不可能。”

  个人的历史与文化从属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而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往往通过民间传说与故事的形式得以体现。对于民间故事如何传承历史,林继富先生认为“民间传说( 故事) 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因为无论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还是心灵情感的真实记录,他们都是在历史的痕迹中进行文学创造。这就像我国民众特别重视自己的根脉一样,他们以特有的民间历史记录方法,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知识系统”.

  《池哥昼的传说》分别讲述了陇南白马人跳“池哥昼”傩舞的四种不同来历,该故事“以民族想象的形式将代代传承的历史记忆凝结在民间口头文本之中”,同时还生动的表述着白马族群信奉的原始宗教观。

  民间故事的传承与民间信仰的体现是相互的,因为“从民间传说( 故事) 发展到民间信仰,就是从口头叙事到行为模式,从表层言语到深层民俗心理的演化”.

  比如西藏民间故事《狗尾粘来谷种》讲述了“一位妇女用青稞和玉米做的馍馍给小孩擦屁股,这种行为惹怒了天神,愤怒的天神决定收回所有的粮食来惩罚凡人。后来因为狗苦苦的哀求天神,天神才答应留下一些粮食,从此以后人们记住了狗的恩情,每当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先用粮食喂狗,以示尊重”.

  与此相似的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白马人创世传说》第四节中讲到: “天老爷罗拉甲伍派人和牛在地上耕田,因为人使用牛耕,五谷都长得繁盛茂密、枝多叶大,粮食吃不完时人就开始大手大脚的浪费,荞子粑粑拿来擦屁股,白面饼饼也拿来当纸擦屁股,天老爷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收回所有的粮食,是狗跑来衔住罗拉甲伍的裤脚,一边哀叫,一边流泪,罗拉甲伍才起了怜悯之心,把每一样庄稼抹来剩下顶上一把把,因此五谷都只是顶上长一个’吊吊‘,只有荞子还是枝多叶茂,因为罗拉甲伍抹荞子的时候,刚一抓,就被有棱角的荞子杆杆划破了手,鲜血不住流,连荞子杆杆也染成了红色,罗拉甲伍没办法,才放过了荞子。白马人认为是狗救了人,使人得以继续种植庄稼,所以后来狗就和白马人分粮吃,且至今白马人忌食狗肉。”

  ?《牛歌的传说》《黄狗的传说》等故事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演变而来,主体思想是告诫人们不能铺张浪费,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白马人和动物、白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这些民间故事蕴含着白马藏族鲜明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团结友爱思想,也深刻地体现了白马族群崇拜自然、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可见,一些带着浓厚神灵色彩的民间故事在讲述与传承的过程中逐渐退去神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与民间信仰互为作用、互为表里,构成了民间社会极具活力的文化表述模式。

  民间故事的另一种展演形式---民间祭祀活动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民间祭祀的行为动作和仪式内容,通过口头叙事得到广泛的传承和流布,而民间故事的母题又通过民间祭祀活动得以具体展示”,所以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民间祭祀活动,都在一定层度上体现和传播着民间信仰,他们的关系当然也是相互的。正如每逢正月初二至十六,白马山寨都要自发性的组织和参与大型祭祀活动,九寨沟地区的白马人跳“ 舞”亦称“十二相”,舞者头戴动物面具,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作,伴随着简单的节奏翩翩起舞,意喻纪念白马人心中的英雄祖先杨戬。平武县地区的白马人“跳曹盖”

  与文县地区的白马人跳“池哥昼”则通过头戴木刻面具,手持牛尾,应和着北盖的诵经和音乐欢快起舞,他们来到每家每户,掀开火盆,朝屋子的每一个阴暗角落抛洒青稞籽,意喻扫除妖魔鬼怪,确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祭祀活动真实的反映了白马族群的民间信仰,以诠释民间故事的祭祀活动与民间信仰相伴,自然成为了白马族群认同的习惯与观念,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 二) 提升审美与认知

  刘守华先生在《故事学纲要》中阐述民间故事的审美娱乐功能时,将故事富于的美感分为四种,即“崇高型,故事所表现的斗争往往十分严峻,英雄主人公必须通过艰苦的斗争方能取得胜利,在他们身上焕发出壮美或崇高之美; 悲剧型,故事中展现的美受到摧残,遭到毁灭,人们痛惜惊恐,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喜剧型,故事中着重表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以真善美占压倒优势,使假恶丑不得不显现其本相为特征; 优美型,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也是要以劳动斗争来换取的,但它不是着力表现劳动斗争严酷艰险的一面,而是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一致”.

  民间故事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它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故事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色彩总是躲藏在审美创造之后,并与其相映成趣。换言之,人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美的享受,随之才是思想的启迪和道德的教化”.

  尽管有学者认为在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中审美先于认知,但二者通过民间故事而获得的提升却是一致的。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两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劳善良,否则就会像“哥哥”一样被贪心的狼和豺狗一起吃掉。

  而《熊猫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了熊猫为什么没有小肠的常识,故事讲述了,兔子和熊猫本来就有仇恨,在面对人类安放的弩箭和索套的时候,狡猾的兔子让熊猫去探究竟,结果老实的熊猫中了猎人的弩箭,肚子被射了一个洞,小肠也被拖了出来。暗自庆幸的兔子仍然不忘报复熊猫,便告诉熊猫将小肠压在冰地上,待半夜时分再对着月亮大叫三声,就能治好熊猫的伤口。笨笨的熊猫果然照做了,结果大叫三声后,小肠被扯断了。所以,从此以后熊猫便只有大肠,没有小肠。这也就是白马人常说的熊猫---吃竹子,屙竹节。总之,白马人通过讲述这些民间故事,感受故事所带来美感的同时,开启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并掌握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自我的方法,使之提升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