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 生态美学概论。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自然、社会与精神环境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突出、精神匮乏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人为造成的这一系列悲剧使地球的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人们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国保护环境的决策也已经被逐渐提上日程。
生态美学大约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美学的概念是由中国人提出的,而西方长足发展的生态批评对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教授在曾繁仁著的论文集《转型期的中国美学》的序言中说道:"他们(西方学者)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看生态问题对自然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而很少从美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因此我以为生态美学的提出是我国学术界的首创,正好弥补了生态研究的一个空白,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徐恒醇在《生态美学》里指出生态美学除了包含自然生态之外,还包含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内容。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里提出了生态学的"三分法",指出它有"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曾繁仁认为生态美学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美学指的仅仅是人与自然达到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广义的生态美学研究的则是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都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他更赞同这种研究范围更广的生态美学。国内大部分学者公认生态美学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部分。
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相比,生态美学在学科建构上有着很大的突破。首先在美学哲学基础上,生态美学由传统的认识论转化到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化为生态整体主义;在美学研究对象上,生态美学不仅包括艺术审美,更包括被逐渐忽略的自然审美;在自然审美上,生态美学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化的自然",而是自然对象的审美属性与人类的审美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审美属性上,生态美学不再是超功利的仅仅以视听为主的静观,而是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的审美特性;在美学范式上,生态美学不再是注重传统美学的形式美,而是更加关注人类的精神栖居状态和如何审美地生存于宇宙中;在中国美学地位上,中国的生态美学逐渐摆脱西方为中心的生态学理论,挖掘出了大量有着中国生态智慧的资源,建构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
1.2 生态美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中国从古代就有了生态审美的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倡导仁爱、节俭的生活方式,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思想,佛家众生平等、不杀生、善恶有报的生态伦理意识以及《周易》里"生生为易"的生态存在论思想等,这些都为生态美学在中国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生态美学的出现大约是 1994 年前后的事情,以李欣复在《南京社会科学》第 12 期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为标志。随后,徐恒淳发表了《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载于《理论与现代》2000 年 10 月),刘恒健发表了《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个新视域》(《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曾繁仁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如《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试论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等使生态美学在新世纪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使曾繁仁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袁鼎生在《超循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的系统生成》等文章中也发表了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思想。
生态美学的著作也在不断地出现。2000 年,徐恒醇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表了《生态美学》论著,使生态美学形成了初步的理论结构。鲁枢元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艺学》提出了著名的生态三分法,使生态美学的研究范畴更加科学。还有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导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等。2002 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江汉大学的一系列著作《文艺生态探索丛书》, 2003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章海荣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他通过大量的事实例证警示当代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意义。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袁鼎生的《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他以比较的方法实现了生态美学和比较美学的统一。2007 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望衡的《环境美学》,是我国首部比较系统的环境美学专著。山东理工大学又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了《生态美学丛书》。2010 年,曾繁仁的《生态美学导论》系统地概括了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以及该学科建设的反思,这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内也多次举行了生态美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都为生态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成就。随着生态美学的发展,也相应地诞生了一批生态美学研究专家,如曾繁仁、刘恒健、鲁枢元、袁鼎生、王诺等。
1.3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生态美学研究现状。
国内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比较全面,涉及到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间叙事诗,谚语等。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很多内容都用生态理论来阐释。虽然这些论文没有直接运用生态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但也为本论文从生态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提供了范例。目前,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生态美学主要有以下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论文方面,主要有冯瑞(热依曼)的《突厥语民族原始树木崇拜与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浅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3 期)、王吉祥、吴孝成的《浅析哈萨克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昌吉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5 期)、王吉祥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哈萨克神话传说试解》(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6 月第 2 期)、陈旭的《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所体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宗教学研究,2007 年第 2 期)、马清虎的《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新疆社会科学,2008 年第 2 期)和叶尔江·拜克吐尔汉、艾丽娅·哈列力汗的《哈萨克族民俗中的生态价值及教育意义》(中国林业教育,2014 年 9 月第 5 期)等成果。这些都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国内相关论文。国外有一篇关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方面的论文是 R.穆卡木别特卡里耶夫的《哈萨克民间文学的生态文化》(《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通讯》语言文学版,1995 年第 3 期),这部著作直接从生态方面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为本文的选题提供了范例。
在著作方面,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论著部分章节间接涉及了一些生态智慧,比如提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等生态范畴的内容,但没有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尽管如此,在翻译的中文作品不多的情况下,这些关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国内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应用到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领域中。关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有一些是可以划入生态美学研究,但确实没有运用成熟理论方法进行的深入系统研究。这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从曾繁仁、袁鼎生、鲁枢元等学者的生态美学思想入手,试图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所包含的生态审美内蕴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考察。这是本文区别于以往其他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的地方,在选题和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本文立足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从中挖掘出具有明显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生态智慧,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尽量摈弃现代专业理论,还原当时的民族心理和客观事实,并作出尽可能真实准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