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现状及其方法论原则

时间:2014-11-0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9487字
论文摘要

  一 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现状与问题

  文献资料之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文献资料的充分占有和深入了解,要想在本专业领域取得成就,不仅不大可能,而且还会伴随知识产权的纠纷,因此,注重文献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应该成为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者首先具备的基本功.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由于涉及价值观和主观判断,因此,有不少人对美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注重理论思辨、创新学术观点即可获得成功.但其结果是因为忽视美学文献的积累和整理而导致了美学研究上的低水平运作.上世纪 80 年代,李泽厚先生在《美学译文丛书》序中指出: "现在有许多爱好美学的年轻人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苦思冥想,创造庞大的体系,可是连基本的美学知识也没有.因此他们的体系或文章经常是空中楼阁,缺乏学术价值.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国外研究成果和水平."[1]76回想起上世纪 5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许多人就是在缺乏美学常识和美学文献的情况下匆匆上阵的,而且即使是当时形成的所谓的美学四大派,也是在一个脱离了当时国际美学知识背景、缺乏当代西方美学文献的情况下,进行的关起门来纠缠于哲学原初概念( 唯心或唯物)的低层次讨论.不仅就西方美学而言,缺乏了解,没有西方文献的积累会闹笑话,而且就以母语方式存在的中国美学而言,其对文献需求的迫切性也不能等闲视之.有些从事美学理论的学者绞尽脑汁为"美"下的定义,如"好的""善的""好"等定义,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儒家政治伦理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中就已有了类似的表述,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美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但什么是中国美学文献? 这并非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需要在弄清什么是美学文献之前,首先得弄清什么不是美学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文献而不是美学文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中国古代南北朝之前的文史哲大全,但也不是美学文献,至于《四库全书》那就更不是美学文献了.因为在此书海中美学文献是被其他更多学科的文献淹没了,不经提纯对美学研究来说就没有用处.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学文献呢? 应该说美学文献是从众多文献中筛选出来的与美学相关的文献,而非与美学不相关的文献.但什么是相关,什么又是不相关呢? 是不是有"美"字的就是美学文献,而无美字的就不是美学文献? 答案是否定的.

  叶朗先生在他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里指出: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2]3他还以道家美学为例,确立老子美学的"道"、"气"、"象"、"有"、"无"、"虚"、"实"、"美"、"妙"、"味"、"涤除玄鉴"等诸多范畴.相对以往那种只对"美"字予以关注的做法,更加注重中国美学范畴的哲学内涵实际影响.这些范畴的出现赢得了当代学者的诸多认同.但"美"在老子美学里是不是地位就很低? 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道"、"气"、"无"、"虚"这些哲学概念并不能与美直接关联,如果完全抛开最具有审美感性特征的"美",而去拥抱"道""气""有无"这类极具抽象性的哲学概念,"舍近而求远",是否就能提纯真正的美学文献? 我看也未必.因此,首先拷问什么是中国美学文献,就要比盲目地去整理中国美学文献显得更为迫切也更为重要.正是这个问题,引出了本文所要阐发的主旨: 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方法论原则.但在正式进入这个主旨之前,还是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美学界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后编写并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文献汇编有: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华书局,1980 年)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汉代美学思想述评》( 中华书局,1981 年)陈复旺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于民编《中国古典美学举要》(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王尚寿主编《中国历代美学和文论研究资料索引》(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年)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辞典》(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皮朝纲着《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着述选释》(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 年)以上文献汇编对中国美学研究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影响到未来的美学研究.尤其是出版最早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曾经成为 80 年代中国美学研究兴起时重要的研究线索和知识平台.但在严格的意义上讲,目前的中国美学文献整理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于中国美学特点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甚至丧失了文献的主体性

  由于在西方美学范畴的框架下编选中国美学文献,从而导致重名而轻实,甚至以西裁中,导致中国美学文献的变异.那种将中国美学资料视为西方美学范畴内容的观点极容易把中国美学资料当成西方美学的佐证.如那种只以"美"字为标准的美学资料选,就会遮蔽其他真正具有民族性的美学资料.

  再如以西方的"悲剧"来选取中国古代美学资料,似乎更为困难.因为大团圆的"乐感文化"使得中国古代的戏剧很难找得到具有西方式悲剧结局和悲剧效果的悲剧.

  对于中国美学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又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的识别上.中国审美形态不同于西方的审美形态,自成一体.中西审美形态互为识别,是两套不同的美学系统.就美学范畴而言,中国美学既有可与西方美学相通、相近、相似的范畴,如优美、崇高、喜剧等,又有不同的范畴,如中和、气韵、神妙、意境、空灵等.话语系统不同,因此,美学文献的选取就应该从中国美学史的实际出发,而非从西方的范畴体系出发.从西方美学范畴出发选取中国美学资料,势必存在南辕北辙、张冠李戴、削足适履等弊端.按照西方已有美学范畴搜集起来的中国美学文献,不仅与本真的、原生态的中国美学文献相去甚远,而且很容易将中国美学文献变成西方美学的注脚,从而丧失了中国美学文献的主体性.

  2. 文献选择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由于过分地强调美学文献中某些范畴的重要,而忽视其他美学范畴的文献价值,从而造成用一种文献遮蔽另一种文献的现状; 由于偏执于某类范畴而导致中国美学文献资料整理上的感性与道性的分离.如突破只以"美"字选取中国美学文献资料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领域,发现并整理出了更多的中国美学文献资料,尤其是能够透过"美"字的表面而深入到中国美学的内里去把握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涵.但因此而产生的忽视"美"范畴存在的做法,造成了文献整理上的以偏概全,得神而忘形,或者形神分离.事实上,就老子的美学思想而言,其"美"字具有深刻的转换生成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在天道与人道之间运用裕如的美学范畴.

  老子对"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通行本《老子》中,老子一方面反对审美,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可爽"[3]十二章,4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3]十二章,46,即反对感官型审美,主张实用,满足百姓的口腹之需.但另一方面,老子又对小国 寡 民 的"甘 其 食,美 其 服,安 其 居,乐 其俗"[3]八十章,309津津乐道.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老子对美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是以天下是否自然而治相关的.天下未治之前,老子反对声色犬马的感官型审美享受,而在小国寡民的自然之治之后,老子则肯定和欣赏这种来自百姓的审美之乐.因此,只关注"道""气""无""虚"等美学范畴而忽视"美"的范畴的文献整理,就很容易把老子丰富的美学思想玄化,使之脱离老子美学关注现实和人道的一面.

  再就整个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而言,"美"也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老子讲美的生成,庄子也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知北游》,732,孔子更是强调"尽善尽美"[5]《八佾》,222,荀 子 有"无 万 物 之 美 而 可 以 养乐"[6]《正名》,432,柳 宗 元 提 出"美 不 自 美,因 人 而彰"[7]730,等等.这些非常着名的命题,一旦离开了"美",不仅中国美学范畴有明显缺陷,而且语言的表达也将因为高频词的缺场而造成困难.因此,中国美学文献整理工作仍然需要面对如何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问题.

  3. 文献整理中缺乏主题提炼和概括以及给资料的冠名

  文献资料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编目.编目就是分类、标签和冠名,使读者对编目下面的文献资料一目了然,明白其具体内涵.这种编目的过程也就是提炼主题词的过程,也是冠名的过程.唯有提炼和冠名才能彰显文献的价值.荀子美学思想中有个"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命题,但一直未能被提炼出来.198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将荀子《正名》中包括"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在内的两段话以"重己轻物,方能养乐"的命题概括之,而未能将"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作为一个独立命题提出来.于 1984 年和 1985 年分别出版的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也都没有出现这一命题.成复旺于 1995 年出版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没有出现这一命题.于民于2000 年出版的《中国古典美学举要》中,将这段话概括为"情欲与治乱"[8]136,也未提炼出"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主题或命题.2000 年我发表了《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文章.两年后,即 2002 年林同华主编的《中华美学大词典》中出现了"心平愉,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命题词条[9]314.可见,文献主题的发现和提炼并非易事.但对于重要文献的提炼和冠名目前还远远不够,文献的价值还得不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美学文献的整理不仅仅是挖掘或出土了什么新材料,更主要的在于从已有材料中发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问题,而且我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美学文献整理的最高境界,因为这种温故知新的文献整理往往直接导致美学研究上的突破.事实上,荀子"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美学命题,就关联着中国古代的审美生成论思想和内审美的审美形态问题[10],对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有着直接的帮助.

  4. 在宗教美学文献整理中缺乏对特殊审美形态的关注

  随着我国古代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宗教文献中的美学思想资料的整理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为宗教美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宗教对现实审美的超越,尤其是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其美学内涵与其表达方式之间不尽一致,有时甚至充满了悖论.如佛教的世界观是否定现世而主张出世,主张"出离生死"、"脱离苦海",因此,佛教对于留恋现世的所谓审美是持怀疑态度和否定态度的.佛教视现世"诸色"、"声闻"即一切皆为"空花幻影",认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佛教的美学观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的产物,是宗教的副产品,这种美学观从本质上讲是否定现世审美的.当然,佛教的另一面是像教艺术的发达,绘佛、塑佛,蔚然成风,庙宇禅寺,法土庄严,有一种眷顾人间的慈悲之美和金碧辉煌的形式之美,而且"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寺庙尽占优胜美地,从而极尽色相之美,但这些都是方便法门,是为了"引渡众生"的权宜之计,是与佛教摆脱色欲的世界观不相协调的.佛教美学的形质矛盾应该引起佛教美学文献整理者的注意,切勿沉迷于声闻色相而忘记了"色空"的根本,从而将佛教美学形色化、世俗化,而掩盖了佛教美学的更为本质的方面.

  佛教和道教作为东方的宗教,具有修养学的自力的性质,不同于西方的他力的救赎的性质.其共有的观想、存思、内视、内省、内照和感悟的特点,构成了内乐、内景的内审美形态,是一种精神型的、境界型的审美.这种内审美是在舍弃了外在色相诱惑的个我的、封闭的、内在的情况下发生的,与儒家所谓"孔颜乐处"和"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在精神上相通而又具有内景、内照的隐秘性特点.这种内审美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道教的"心斋"、"坐忘"和佛教的"四禅"、"八定"及"禅悦"中,是不同于俗世中感官型审美的特殊审美形态.宗教美学文献的整理如果忽视这种最具有识别意义的宗教审美形态,而倾全力去搜集宗教的色相美学或像教艺术资料,或津津乐道于所谓的"佛教景观美学"等,就必然会只得其外表而遗弃其精神,其文献价值将大打折扣.

  当然,以上只是大略摘取中国美学文献整理过程中方法论方面的不足,其余还有很多不足,如不重思想的流传而重考古上的新发现对文献整理的传统缺乏反思与批判、文献整理中的挂一漏万、缺乏完整性等,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容下文展开讨论.

  二 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方法论原则

  针对以上中国美学文献整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首先要加强对于中国美学文献的理论认识,对中国美学文献的属性、特点、来源、应用、识别系统等,要有比较明确的概念,要确立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原则、方法和标准,以利于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美学文献整理有着不同于西方美学文献整理的特点和路径.西方的美学文献主要围绕"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审美形态范畴展开,而且往往与文艺体裁相联系,比较明确,比较整一,较易识别,较易整理.而中国美学文献与众多哲学概念相联系,如"道"、"气"、"象"、"妙"、"有无"、"虚实"等,与体裁几乎没有确定的关联,因而较难识别,较难提取.这就特别要求从事中国美学文献整理者要有文献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避免跟着西方美学范畴去找材料,从而失去中国美学文献的本我.

  其次,要树立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大局观,将各种文献范畴都摆出来供甄别、选择,做到宁可多选也勿漏选,避免以重要取代次要,以主要忽视次要,以一种资料代替另一种资料的做法,避免以偏概全,努力维持文献的原生态,避免过多的人为切割,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和本真性.

  第三,加大对于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的整理.审美形态范畴是民族审美特点的感性凝聚和逻辑分类,中国审美形态与西方审美形态互为识别,自成一体,尤其是内审美形态,更能体现儒释道修养美学的特点,体现中国式的境界型审美,体现宗教审美的特点.如果不能在审美形态理论研究上有大的突破,那么,中国美学文献的整理就仍然会存在边界不清、类型不全、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做好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的整理工作应该是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前提.

  中国美学文献整理除了以上几条对策外,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原初性或原生态原则.文献,尤其是纸本文献,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记录.因此,保留它的原初性或原生态性,就不仅有利于保留历史原貌,而且有利于确认文献的可信性.但原生态也是一个系统,要求每个元素的原初性.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伪书",实质上就是文献的原初性和原生态被破坏的结果.如果能够证实它的原初性,那么,一切指伪就都失去了根据.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文献整理从孔夫子那里一开始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其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5]《为政》,65,是他删诗的标准,也是他删诗的结果.这个结果貌似对诗歌文献进行了整理,历史贡献很大.但另一方面,他破坏了诗歌文献的原初性和原生态,把多样化的主题和风格简单地归入了"无邪"的理念,剔除了也许从其他角度看是更为优秀也更为丰富多彩的诗歌.这 与 他 主 张 的"多 闻 阙 疑"、"多 见 阙怠"[5]《为政》,115构成了自相矛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暴政,比之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还要可怕.秦始皇焚书,其书已有传播,故而很难灭绝这些书.而孔子却不同,他删掉的是什么,人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了.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曾尖锐地指出: "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 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 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11]70对从孔子以来形成的"诗教"传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和情感的说教.鲁迅还进一步指出: "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 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人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11]70 -71非常明确地表达了鲁迅对孔子的文化独断论标准及其不良影响的批判.但如果从文献整理的角度看,孔子的错误实质上不仅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而且还破坏了文献的原初性和原生态,带有明显的简单化和专断性倾向,不符合存疑的治学原则,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今天的中国美学文献整理者们的高度警觉.

  2. 提倡以美学识见为主导、以美学资料为基础的美学文献整理的平衡性原则.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美学文献的整理总是与编选者的认识、判断、解释相联系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文献编选者的美学理论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学文献的整理并非普通的文献整理,没有美学研究上的造诣,要想整理好美学文献,是不大可能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美学文献突出的思想性特点,很容易导致理论工作者重思辨轻材料的倾向,从而有可能导致美学研究的基础不牢靠.因此,中国美学文献整理者应该在文献的见识与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避免顾此失彼.美学文献整理工作者,既要有坚实的古文字基础和很强的古文阅读能力,掌握和消化第一手材料,又要有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识见,具有披沙拣金的能力,成为淘金者,善于从已有资料中挖掘整理出有新意的文献来,而不是深入宝山空手回.这种披沙拣金的功夫就体现在对建立在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美学文献的概括提炼、归类、冠名上.

  3. 民族性原则或主体性原则.中华文化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保留了古代形态的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其识别标志独立无二,其美学范畴包括审美形态范畴都筑基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但又具有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精华、改造外来文化、同化外来文化、超越外来文化的能力,其文化主体性或民族性从未被改变.因此,我们今天的中国美学文献整理,更应该突出文献的中国性,始终保持中国文献的主体性.事实上,由道、气、有无、虚实、阴阳、中和、神妙、空灵、飘逸、意境等构成的中国美学范畴或审美形态范畴,都是与西方美学范畴或审美形态范畴互为识别的另一大系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跟着西方美学走,以西方美学的范畴来框定和规训中国的美学范畴.相反,应该按照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生成流变的线索去进行主题概括和资料冠名,使中国美学文献体现出它自己固有的本真性、特殊性、主体性和识别性来.近年来,随着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审美形态范畴研究的深入,中国美学文献的归类整理也在逐步系统化,民族性或主体性原则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中国美学范畴本身具有的词义纠结和家族相似性[12],决定了中国美学范畴文献整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然而只要坚持民族性原则或主体性原则,中国美学文献整理的新局面就一定会打开.

  4. 阐释学原则.文献不只是个文本实体,而且在根本的意义上讲是个意义体,它对研究的支撑主要在于其意义的释放或被发现.按照现代阐释学观点,任何意义都是在阐释中生成的.而阐释总是跟人的已有知识、理念、思想等紧密相连的,并构成了阅读理解的"前见"或"前视",具有某种"先验决定"的性质.因此,对美学文献的整理并非只是对于文本的清理和对文本的校对这些技术性的工作,而是要把握阐释的原则.所谓阐释的原则即挖掘文献的意义的原则,也就是凸显意义体的原则.六祖慧 能 的 成 名 偈 "本 来 无 一 物,何 处 惹 尘埃"[13]卷十八,811,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表述,这些不同的表达都会影响到对慧能思想的理解.但就美学而言,仅至元本中的这段话,其美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也是要求美学文献整理者通过提炼和冠名将其阐发成来的,否则,对于需要借助这一文献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学者而言,就还只是具有文本的价值,而无文献的意义,因为后来者不知道这段话到底与美学思想有何关联.再如前举"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其价值也在于它的被揭示了的意义体上.因此,美学文献的整理本身就是一项超高难度的工作,在文本实体之上还有一个更难把握的意义体.但这个意义体是必须予以重视的,否则,美学文献就还仅仅是个文本资料,而无文献的支撑功能.

  5. 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要比前述"识见"更高的原则.它要求不仅从识见与眼光上选准美学文献,而且要求把美学文献作为美学思想的载体来对待,要有"得意忘言"的精神高度,努力把握美学文献的思想高度.美学思想是流传于世的思想,对它的据有和利用要立足于对现有文献的理解、阐发上,而不是期待出土文物或民间藏本的发现上.

  对美学思想的把握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不是拘泥于版本、考古、训诂的细微末节上.作为道家美学思想开创者的老子美学思想就体现在《老子》五千字中,但《老子》注本之多,超乎想象.元代杜道坚称有"三 千 余 家",今 人 辑 录 亦 有 三 四 百 种 之多[14]序言.如此众多的老子文献,对于老子美学研究有何实在的意义呢? 可以说微乎其微.原因在于,老子的美学并不是版本学和考古学,而是贯穿在老子各版中的重要思想.如果抓不住这些思想,而是一头扎进老子版本学中或老子考古学上,其研究就很可能是版本学或考古学的而非美学的了.比如说,《老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家哲学的圭臬,是美学上目的与规律相统一后的大境界,是以悖论的形式表达的非常深刻的美学思想,其思辨方式类似于康德美学悖论而又远远早于康德悖论.但高明先生在他的《帛书老子校注》中经过考证认为,今本也就是流行本中的这段话"有误",即被认为是后人杜撰添加的[14]55.可是没过几年,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却证明这段话是早在先秦就有的.其实,就老子思想的流布而言,"无为而无不为"已成名言,对它进行考古的发现,其意义也只能是文本的,而与思想的流传无碍,也与美学无关.而对于"无为而无不为"哲学的破译,才是把握老子美学思想的密钥,也是整理老子美学文献的关键.因此,美学文献整理是只有美学思想家和美学史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因为只有对大思想家们的理论认识和思想把握才能确定什么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的美学文献,什么不是美学文献.舍此,则会走入美学文献整理的歧途.

  6. 大数据云计算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国古代文献中浩若烟海的文库和诗集,包括已有的类编、汇编、类书等都有可能按照大数据原则被整合上升到数据库的高度,实现云计算.所谓大数据就是突破类编、汇编、类书和原始文献的边界,将其所有相关信息以数据的方式集合起来,链接起来,从而形成便于检索、便于添加删减、便于整合的可被高效利用的数字文献.这种大数据的建立,将突破人们由于材料不全、阅读不足而带来的局限,使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按照一定主题词或关键词在一键之下尽收眼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资料不全、所读不够的问题,能够首先在信息量上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然后进行云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和分类排列等手法,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从而更有利地支持美学研究.像本文中提到的"美"、"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为而无不为"等美学范畴,以及中国特有的审美形态范畴,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实在的结论,那种"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将彻底改观,美学文献的整理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对于中国美学文学整理来说,坚持文献整理的大数据云计算原则,就应该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是学术研究的目的.美学文献的价值在于摆事实,但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美学是"讲道理"的学问,而不是摆事实的展览.因此,美学文献的整理应该在一个学术的和思想的高度上予以重视,尤其首先应该在方法论的高度上予以审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走我自己的路: 杂着集[M]. 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2]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朱谦之. 老子校释[G]/ /新编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4]郭庆藩. 庄子集释[G]. 3 版/ /新编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2012.

  [5]程树德. 论语集释[G]. 程俊英,蒋见元点校/ /新编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6]王先谦. 荀子集解[G].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新编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1988.

  [7]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M]/ /柳宗元集: 第三册.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8]于民,孙通海. 中国古典美学举要[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9]林同华. 中华美学大词典[K]. 2 版.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王建疆.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荀子的修养美学新探[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4) .

  [11]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M]/ /鲁迅全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王建疆. 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J]. 贵州社会科学,2013,( 7) .

  [13]静,筠二禅师. 祖堂集[M]. 孙昌武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7.

  [14]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