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我国OEM的发展现状
3.1 OEM发展的国际背景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是一种基于全球采购商合同的低附加值委托加工生产模式,即品牌拥有者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品牌等优势,控制销售渠道,将生产组装等流程交给其它专业工厂完成,然后将产品冠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OEM最早起源于英国服务业,而后在服装制造行业最为盛行。
为了降低成本,发达国家的许多服装企业逐步将其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企业外部扩展,选择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企业来委托生产,然后贴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具有OEM性质的行业协会就巳经出现,2008年欧洲范围内OEM生产贸易加工达到6500亿欧元,在欧洲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率达到24%以上,OEM己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OEM这种生产方式早已扩展到IT、家电、玩具、日化等诸多行业并获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方式之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跨国公司除了将传统制造、组装转移到海外代工企业,其外包业务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物流配送等许多新领域,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OEM经营方面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销售的标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几乎全都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贴牌制造商生产。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加快业务外包,OEM开始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在亚洲,日韩企业抓住欧美产业转移的机会,走上了一条从简单模仿到自主研发道路,并且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从1970至1980年初期,通过OEM生产模式承接外来订单使得台湾迅速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生产基地,印度则利用国内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很多企业已经有了自主的品牌,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日渐消弱,严重影响这些企业的利润水平,迫使其对产能进行重新布局和转移。
3.2我国OEM发展的国内环境
在国际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四小龙幵始面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刚好承接了由亚洲四小龙以及芙H韩等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上起步较晚,tt邻香港的珠三角就是中国OEM生产的第一批受益者。依靠成本低廉优势,珠三角迅速成为来料加工制造中心。可见,OEM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必然产物,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阶段,为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具备充足的原材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基本消除了困扰我国工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工业体系、外部配套能力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巨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持续提升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管理体制,这一切都吸引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大投资,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OEM这种企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增加到2007年的24. 95万亿,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 8%,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2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173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上升为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实际累计利用外资金额接近10000亿美元,这其中OEM的贡献率超过50%。而通过OEM方式,我国代工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大量吸收和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企业研发和设计能力,这些都促使OEM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3. 3我国OEM的发展阶段
通过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逐步积累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本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代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工业化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度辗转、历经变迁,形成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代工企业发展史,只有认真的了解其发展历程,才能对中国代工企业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入理解并找寻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下为中国代工企业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
(1) 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我国OEM产业逐步形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仍处于由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停滞的影响之下。在这段时期,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成本日渐提高,出现产品利润下降,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等状况。面对这种境况,跨国公司幵始加速剥离低附加值环节,由此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国际产业间和产业内转移,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在承接发达国家高端产业转移的同时,又和发达国家一同向本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端产业转移。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OEM的雏形“三来一补”
企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应运而生,这些企业是国际产业调整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所谓的"三来一补”,意思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料装配和贸易补偿的简称,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1978年,我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广东东竞成立,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此种企业贸易形式在我国沿海蓬勃发展。80年代起,中国陆续在沿海建立十几个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广泛承接国外初级产品的来料加工贸易,主要涉及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纷纷开始尝试将组装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然后贴牌在国际市场销售,“made in China”现象开始在国外市场广泛出现。
这个时期,我国的GDP开始缓慢增长,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日益提升,进出口基本保持顺差,我国经济开始缓慢起步。此时中丨;1彳代工企业在技术上以及管理经验上都十分落后,少量中国制造企业幵始积极参与到这种合作方式中来,此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并非普遍现象,代工企业数量少,外部订1丫1.:旧:大,竞争程度小,因此中国OEM企业在这一时期获取的利润很丰厚。
(2)二十世纪80年代中-上世纪90年代中,我国OEM缓慢起步。
通过前期的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力度,除了前期的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一些诸如钢铁、家电以及电子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企业也陆续转移到中国。全球产业转移推动了中国代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由1985年的50. 56%下降至1991年的22. 5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则显示稳步增长态势,比率从1985年的49. 44%增长到1991年的77. 46%,进一步巩固了珠三角企业的代工地位,随着国家逐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代工模式开始在长三角企业中逐步应用,促进了长三角代工企业集群的形成。在这个时期,中国代工企业通过为国际品牌的代工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生产规模继续扩大,部分实现了规模经济。与此同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代工厂家通过OEM生产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开始尝试创造自有品牌并进行品牌经营。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的生产企业加入到代工行列中来,但这些企业一般是规模比较小,承接产品种类广,导致整个代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OEM行业内的企业利润出现下降趋势。
(3)二十世纪90年代中至今,我国OEM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OEM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已经由价值层面取代了以前的产业层面,作为一种中间生产组织形式——网络化开始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企业之间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进行竞争,还将竞争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网络体系之上。而在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下调关税、开放市场范围和投资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力度,中国代工企业开始承接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但仍然局限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这个时期,环潮海地区能源、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七大产业中开始出现代工企业的身影,长江三角洲成为加工制造生产基地,而珠江三角洲则成为电子产业配套生产基地,三大代工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并在近些年逐步向内陆扩张,极大促进了我国代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代工企业整体数量持续增加,生产规模继续IT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订单数量和代工利润持续下滑,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积累的中小型代工企业开始通过有选择性地接单代替以前的盲目接单,从追求眼前短暂代工利润向专注研究幵发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方向转变。
3. 4我国OEM面临的挑战
现在采用的这种OEM生产组织方式,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由之路。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仅釆用OEM方式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终究会消耗殆尽,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一般位于曲线两端的利润率维持在20%至25%之间,而仅有不到5%利润率位于中间位置的加工制造环节。发达国家大多占据着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品牌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价值链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大部分是生产组装这样的低附加值环节,因此对于中国代工企业来说只能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最典型的例子是市场上流行的色比娃娃在美国销售价格是10美元,从中国出口时的价格仅为两美元,而这两美元还需要减去1美元的管理费和运输费以及0. 65美元的来料费用,中国企业仅能赚取0. 35美元的代工利润。再例如,温州代工生产的某打火机,在中国离岸价格只有两欧元,同样的打火机到欧洲贴牌后的销售价格却超过20欧元。
另外,过度地依赖OEM生产,会使得代工企业片面追求低价,最终在国际市场造成“Made in China"变成了廉价低档的代名词,不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会有所谓的“三明治”效应出现。所谓的“三明治效应”是指那些利用比较优势原理,采用OEM靠低价进行生产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递她的境地:一边是发达国家的强大竞争,另一边是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这些国家被挤在中间,处境十分艰难。我国代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境地,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最关键的是我国代工企业虽然可以通过OEM方式积累经验和资本,但始终无法获得产品核心技术,OEM的购买方主要是跨国公司,代工企业不允许与最终客户进行直接接触,技术创新和渠道开拓能力被荒废,造成过度依赖于OEM购买方的被动局面。长此以往,由于我国代工企业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能力,在国际分工中必将被发达国家长期牵制,只能参与低层次的国际产业分工,经营风险会FI益增大,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5我国OEM代工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人口红利的F1渐消失,代工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行业内竞争,企业利润降低,发展速度减缓,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将转型升级问题提上FI程。
(1)规模扩张后的虚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海外市场萎缩,订单量波动加大甚至减少,外贸出口风险加大,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开始谋求企业转型升级。其中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幵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拓展新兴市场;但更大一部分企业却依然采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的途径来维持生存。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仅靠生产制造环节所获得的代工利润越来越少,使得该环节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也在下降;相反,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产品研发、品牌和服务环节的利润和竞争力却在FI趋增强。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只可以暂时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在产业分工所中的位置,长此以往,对购买方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企业转型或退出成本的风险加大。
(2)成本优势R渐消失
依靠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比较优势,中国代工企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却円趋消弱。首先,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代工企业微薄利润进一步被奄食;其次,从总体上相对于国外出口型企业,中国同类企业具有低成本劳动力价格优势,但是国内具体单个代工企业竞争优势却不明显。国内大部分代工企业同质化严重,不具备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企业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通过提升生产组织运营能力、创新工艺水平等诸多方式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代工企业长期依赖于劳动力价格优势,忽略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幵拓。成本优势曾经给代工企业带来了辉煌,但同时过度依赖成本优势反过来也成为了阻碍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隐患。
(3)过度依赖代理出口
以OEM代工企业产品大多依赖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过度依赖的结果导致OEM代工企业市场反应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这种脆弱更加凸显出来,伴随着国外市场萎缩,订单大幅减少,造成很多代工企业举步维艰,甚至于破产。其原因是该类OEM代工企业在海外没有自身销售渠道,必须通过国外少数一级代理商进行代理销售,使得代工企业很难接触到终端客户实际需求,长此以往这类企业最终将如何把握终端市场的真实需求、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灵活采用多种销售方式等能力给荒废了。
(4)反倾销的困扰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受贸易伙伴的反倾销指控。仅在2010年我国便收到了来自从14个国家和地区的41起反倾销诉讼,这其中以2010年1月5日中国出口的金属丝网托盘被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征收最高达289%的反倾销关税以及2010年12月24日中国产不锈钢烹任器皿和无缝碳钢管遭受巴西反倾销调查最具有代表性。
全球经济危机蔓延,各国都希望通过扩大出口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促使进口国政府选择保护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代工企业的市场行为目前还不够成熟,重复建设和盲目跟风的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在出口时相互杀价,进行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国外指责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倾销的原因之一。再者一些国家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及在贸易摩擦中釆用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或企业作为“类似的参照”也具有很大随意性,导致我国企业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进行反倾销诉讼,反倾销幅度以及应诉的费用都非常高。
(5)品牌缺失
中国代工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国外品牌占出口产品的90%以上,品牌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代工企业品牌自主权的严重缺失,相互之间仅靠价格进行激烈的竞争,同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以纺织品行业为例,由于长期依赖价格优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自有品牌占有率还不到10%,品牌的缺乏使得我国纺织品很难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在国际纺织品产业链中,我国企业大多数只是承接了各种国际品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加工环节,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仅仅能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
未来实体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让“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是我国企业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而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则足破除企业发展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大多数代工企业依然没有把品牌建设提升到公id战略层面进行对待,这一点将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的考验。
针对上述代工模式暴露出的种种问题,OEM企业必须加快进行枝型升级,才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获取长期发展,同时也是其承接更高附加值_际产业链分工的需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国际分工已经从以对外出口为特征的贸易主导型迅速向国际生产跨国经营为特征的现代投资主导型转换。我国代工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利用国外资源弥补自身短板;加大利用国际资本力度,广泛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专有品牌,推动国内设备出口及促进经贸合作等。
3. 6我国OEM代工模式转型的可行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OEM代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经验,具备了转型升级的可能性。首先,OEM代工企业产品质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长期发展OEM代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代工生产经验,对国际品牌的特点和生产要求十分熟悉,在原材料的选用、制造工艺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其次,OEM代工企业积累了转型升级的资源和能力。通过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代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大提升了代工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再次,OEM代工企业逐步发挥上下游企业垂直整合能力。目前OEM代工产业链及相关配套设施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FI益凸显,可以实现代工企业和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多赢局面,为其未来进行上下游垂直整合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