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现代信托业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产物,与改革幵放相伴而生,肩负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使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当时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信托业先后经历了 “六次整顿”。经历了 2007年的第六次整顿之后的信托公司已经浴火重生,推到重来,与1979年成立之初的信托投资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信托公司从制度上被定位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三十年来的飞速增长,中国的社会资产,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中国社会的金融资产正在快速的重构,信托公司生存的土壤日趋肥沃,中国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2002年到2010年,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以每年万亿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12年年底规模达到历史性的7.47万亿元,超过保险行业的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真正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之一。
2012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外管局出台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规划对银行、保险、券商等各个金融行业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位与规定,但是对信托行业则没有明确规定,监管层认为,目前我国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主要是被动的管理,“影子银行”的角色并未改变,信托公司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信托公司不具有独立性,信托业务不具有独特性,无法对其作出比较明确的定位与规定。
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信托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信托业发展状况,找出未来中国信托业发展与创新的方向,这对于正在转型期的中国信托业乃至金融体系来说,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文献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现代信托业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信托业的发展,国内的很多机构和学者开始关注信托业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促进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2002)对中国信托业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方向混乱、功能定位缺失、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监控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缺失等历史经验和教训。
王碟(2003)提出信托公司在设计信托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并首次将信托的创新分成三个层次,后来学者们根据这三个层次提出信托产品设计的三种模式:简单融资类、制度机会类和核心优势类,李海涛(2005)通过研究欧美国家的信托文化,首次提出我国的信托业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信托文化,信托文化能够为信托业的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以上研究通过对国内信托的发展和国际先进经验的总结与评析,提出我国信托也发展的模式与发展的方向,为以后信托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的学者(2007)认为现代信托业在我国发展的二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信托的系统性风险日益严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作者认为虽然在2001年颁布了 “一法两规”,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信托资产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并为解决信托业固有的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随后出台的“新两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小明(2011)认为如果把信托作为一个产业来分析,产业的发展阶段从起步阶段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到衰退期,那么信托行业目前处在成长期的第一个阶段。他表示,实际上整个中国资产管理业——信托是其中一个分支,都是在成长期的第一个阶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托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可以预见的5?10年内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的规模未来还会超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规模,现在保险资产五万亿,在不远的将来信托也会超过它,这是可以预见到的。最后他指出过去十年信托行业髙速发展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制度、市场、创新。
邢成(2012)提出每个信托公司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定位。信托公司已经从量上完成了超越,今后不能再把自己定位为“影子银行”“金融百货”,不能片面地追求规模的扩张。信托公司下一步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的优势,将自己揸长的业务打造成自己的主业,并据此确定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搭建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建立一套系统的、量化的项目运作体系和风控体系,进一步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
《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2)》认为,在当下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作为唯一可以跨越货币、资本和实业领域的金融载体,应当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挖掘自身的资源,走一条目标明确,路线清晰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信托业发展的领域主要集中于:私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商事信托服务。信托公司的业务也将由现在主要从事贷款融资类业务的贷款机构,转向依靠信托制度的优越性从事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的专业理财机构,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
上述研究伴随着现代中国信托业发展的三十年,是各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从中国信托的发展和实践中提炼出中国信托业转型以及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未来转型可能的方向和创新的模式。
1.2.2 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托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已经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发展模式,国外的对于信托的研究层面与国内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由于国外实行的混业经营,信托广泛存在于基金、证券等领域,推出的金融产业也是各个领域融合后的创新产品,因此很少将信托业单独介绍。而是将除银行之外的金融各机构统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综合研究。
Anjali Kumar(1998)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投资业务的证券经纪商,一类是提供财富管理的的财富管理公司。Anjali Kumar通过研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出结论:“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与银行直接展开竞争,使银行储蓄流入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财富管理的多元化”。
Terry chuppe(2001)通过研究美国金融市场认为,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灵活性,使美国的银行业为客户提供更为宽泛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Marie-Renee Bakker 和 Alexandra Gross(2005)对 12 个成为欧盟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研究,指出银行的存款利息低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收益,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理财选择,并且这些产品完善本国的金融体系,为本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的理论研究对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的模式,经济发展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对于国外的信托发展的借鉴釆取的是谨慎的态度,对于当下处于转型的中国信托而言,处于成熟期的欧美信托的管理机制、运营模式、市场定位等不具有借鉴性,他们起步期的理论研究对我们而言也就失去了时效性。
随着近些年中国信托业飞速发展,我国的一些学者和信托从业人员开始对信托业的发展给予关注和研究,并对我国信托业的现状、未来和发展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在信托业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学术界的研究过于理论,而信托从业人员的观点则局限于某一层面。对于信托行业如何突破金融业的顶层设计并在配套制度等相关领域做出不断地突破与发展,并最终找到适合自身行业发展的路径?如何摆脱金融中介的角色?如何增强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双方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
本文希望从国内外信托的发展经验中得到灵感,为未来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特别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为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观点。
1.3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信托的发展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我国信托公司在当前环境下应选择的发展方向,主要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在信托的发展方面,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托的发展,分析得出国外信托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归纳分析法。归纳总结国内信托业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建议。
(3)案例分析法。通过信托案例探讨我国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为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创新实践。
本文的金融数据如信托资产、信托规模、利润总额等主要来源于中国信托业年鉴;其他数据在用益信托工作室、中国信托网的数据库中查询。